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翻译方法上,翻译界一直存在着"直译"与"意译"之争。直到今日,理论界还各执一词。本文简要回顾了贯穿翻译史的直译意译之争,探讨了直译意译之争的根源,并力图超越直译意译之争,转向动态对等论。  相似文献   

2.
邹维佳 《海外英语》2012,(2):179-180
文质论起源于中国的古典文论,作为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贯穿于整个佛经翻译的过程。文质论涉及到了语言、风格、形式、内容等的翻译法。重识文质论的整个演变过程,对于解决当今直译意译之争,发扬中国传统译论和建设中国自己的翻译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直译说起     
王建国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69-73,175
直译的概念原为词对词翻译,后来演变成一个松散的概念.因此,直译和意译之争在古代译论中和现代译论中性质是不一样的.本文认为现代的直译概念的松散性是导致现代直译和意译之争的根源,而古代的直译和意译之争起源于对神的信奉.本文还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提出了明说翻译和含意翻译的概念,提出当前直译概念缺乏科学性的观点,呼吁停止这场毫无结果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浅议日语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方法、翻译策略争论的焦点。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翻译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始终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通过阐明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实质和两者的概念,得出直译和意译的相互关系,并通过翻译实例来证明两者是各有千秋,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5.
翻译理论在20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直译、意译两个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演变为归化和异化。一般认为直译和意译关注语言学层面的翻译问题,而在发生翻译文化转向的今天,归化和异化则主要关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问题,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归化、异化是翻译策略。从中西历史上几次大的直译、意译之争以及学者们归化和异化的定义看,从直译、意译到归化、异化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大背景下,翻译实践应该合理地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回顾我国翻译史上直译意译之争,可知直译意译走向融合是必然的,同时,现代翻译应体现以下三个基本特征:民族性、时代性、通俗性。  相似文献   

7.
从直译与意译之争到归化与异化之争,翻译过程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翻译理论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化.本文从归化/异化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归化/异化的作用及其片面性,区别了归化和异化与意译和直译,得出了异化法将成为主导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直译”、“意译”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豪杰译、硬译、直译、意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采用的基本方法。“豪杰译”流行于清末民初,是指对原作的各个层次作任意改动,如删节、改译、替换、改写、增减及译者的随意发挥。五四前后,鲁迅等人根据现实需要,强调准确地引进异质文化,因而在翻译方法上主张“硬译”和“直译”。有人则坚持“意译”。学界因而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直译意译之争。实际上,“直译”、“意译”是译事中一种基本手段的两个方面。本文重点描述了20世纪不同阶段“直译、“意译”论争的情况,并致力于理论构建。梳理直译意译之争是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的起点。现代翻译史还表明,每一次有关“直译”、“意译”的论争都推动了中国文学翻译水平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翻译界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是古已有之。实践证明,直译与意译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尝试进一步分析肯定派、否定派和中间派的观点,说明直译和意译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两个对立面。  相似文献   

10.
翻译界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是古已有之。实践证明,直译与意译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尝试进一步分析肯定派、否定派和中间派的观点,说明直译和意译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两个对立面。  相似文献   

11.
有了翻译理论就有直译与意译之争,而今再次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出发,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这两种翻译方式的使用.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翻译方法一直是理论家实践家们关注的焦点.这两种翻译方法运用在其中有各自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2.
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事实上,直译和意译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运用的。本文从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直译的基础以及直译的三个条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研究直译与意译两种风格迟异的翻译方法入手,涉及了这两种方法在中国翻译史上的由来和发展,陈述了直译与意译的新概念,论证了直译与意译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阐明了直译与意译的前提和条件,区分了直译与硬译、死译的不同,指出了意译与乱译的实质性差异。文章最后归纳和总结了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直译与意译兼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界,翻译理论众多,各派观点不一,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除了由来已久的经常见诸各专业期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外,还有“归化”和“异化”之争。本文通过引述几位中外翻译名家针对归化与异化所持的观点,对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做好翻译不容易,特别是直译还是意译的争论由来已久。通过翻译美国著名女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的作品《尖枞树之乡》中的一章,并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直译与意译两者需要互补,能直译的时候就直译,不能就意译。另外,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一些翻译技巧和策略非常重要,译者必须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和策略才能更准确地做好翻译,同时,译者对作品的充分理解在翻译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直译和意译之争与归化和异化之争在本质上一致,即对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处理策略的差异:对原文文化特色的保留或更改.其评定标准基本一致:"能异化就异化,不能异化就归化.""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就意译."  相似文献   

17.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高中英语教材的最重要的两种翻译方法。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直译与意译的对象可以是包括成语在内的单词,也可以是句子,下面我们就分析直译与意译在单词、成语和句子翻译中的运用进行逐一地分析。  相似文献   

18.
车玉琴 《考试周刊》2008,(19):209-210
本文研究了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及陌生化理论的要义,旨在对翻译研究中与陌生化理论的运用相关的某些误区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陌生化技巧在文学翻译中可应用限度.  相似文献   

19.
“新直译主义”(Neoliteralism),是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罗斯(M.G.Rose)于1993年提出来的一种对欧美翻译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评估和判断。“新直译主义”是在“直译”“意译”的矛盾发展和争论中形成的一种翻译理论,是一种后结构主义翻译理论,触及了翻译的哲学和诗学本质。“新直译主义”启发了韦努蒂的“异化论”的翻译理论。然而,由“异化论”引发的“异化”“归化”的翻译理论之争使中国译界的“直译”“意译”之争集体失语。韦努蒂的“异化论”掩盖了“新直译主义”的光芒,加上传统“直译论”的影响,以至于造成“新直译主义”在国内译界的模糊认识,国内译界几乎没有学者系统研究“新直译主义”。在西方翻译理论界,“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也被忽略,它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试图分析“新直译主义”特点以及与“异化论”的区别,并进一步探究“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从而摆脱异化、归化的樊笼,使“新直译主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文学翻译真正具有“文学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翻译理论史从“文”“质”到“直译”“意译”再到“归化”“异化”之争,实质上就是一部由二元对立的论争所组成的历史。本文主要在分析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的界定基础之上对中国当代译坛的归化异化论争作一梳理,以弄清归化异化实质之所在,以及我国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所取得的突破和进一步认清我国翻译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