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走出"尊重学生需要"的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学生需要"概念的不明确和对师生关系的误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不合理教学行为,影响了教学实效性。本文对"学生需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教学活动也要关注教师的需要和教师主导性,并将"尊重学生合理的需要"与"合理地尊重学生需要"相结合,确保学生的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与满足。  相似文献   

2.
曾庆彪 《新课程研究》2007,(9):39-40,4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广,"尊重学生需要"也日渐成为学校教育者的共识。但由于对"学生需要"概念的不明确和对师生关系的误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不合理教学行为,影响了教学实效性。本文对"学生需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教学活动也要关注教师的需要和教师主导性,并将"尊重学生合理的需要"与"合理地尊重学生需要"相结合,确保学生的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与满足。  相似文献   

3.
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关注他们的现实处境和需求,帮助他们融入课堂,是落实"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关注的问题,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基本心理需要视角来看,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缺失是课堂教学中"边缘人"存在的根本原因,补偿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去边缘化"的关键。教师转化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丰富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补偿其基本心理需要的策略主要包括:通过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存在感补偿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关联需要;通过增进学生的力量感、自信感补偿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胜任需要;通过增加学生的自主感、价值感补偿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自主需要。  相似文献   

4.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并升华为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改革以及课程改革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需要。不尊重学生需要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学生的需要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真正意义上学生的需要并不是要一味地迎合,而是要有一定选择的满足,即学生需  相似文献   

5.
学生是有着不同学习需要的独立个体。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从阅读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交往需要出发,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选择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如此,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学生好",是一句最为朴素的话语,也是教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和行动目标,本无需讨论。然而当学生无法承受来自教师的"好"时,这个"好"就得打上问号;当学生因为你的"好"而变得唯唯诺诺、束手无策时,这个"好"就得重新审视。"为了学生好"这个短语的中心词应是"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立场、需要、权利。这个"好"必须是学生需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需要"日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由于对"学生需要"概念的不明确和对师生关系的误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不合理教学行为,影响了教学实效性.本文对"学生需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教学活动也要关注教师的需要和教师主导性,只有将"尊重学生合理的需要"与"合理地尊重学生需要"相结合,才能确保学生的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与满足.  相似文献   

8.
如今的课堂十分强调学生的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很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安排——"要让学生动起来"。在这早已深入人心、也早已流行于课堂的理念的召唤下,如今的课堂确实是热闹了,活泼了。但"要让学生动起来",这只是口号;而"能让学生动起来",这才是实效。"真"语文,需要的是"真"活动;语文课上的活动,也需要求"真"打"假"。如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的活动的表象背后,有一些东西需要我们冷眼旁观,需要我们冷静反思:"要让学生动起来",这只是理念;"能让学生动起来",这已是行动;而"真让学生动起来",这才是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职英语教学中"定餐式"的教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需要从"定餐式"转向"自助餐"模式,注重听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满足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相似文献   

10.
提升高职学生英语能力,是适应中国开放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是适应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需要;也是全面提升高职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对高职学生而言,英语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学""学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所谓生活化习作,就是以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以学生需求为习作目的,并把习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习作形式。这里,演化是生活化习作研究的关键。它应包括两个环节的"转化":一是要把学生的习作演化为"生活"即真正的日常生活;二是要把习作演化为学生的"需要"。因为学生在整个习作实践活动中都是为了实现"生活中某种需要"。  相似文献   

12.
由于"非正式学生群体"张扬个性、自我管理的需求较为突出,传统的"基于要求"式管理往往过于强调"集体价值导向",忽略了学生"个体的需要",无法适应"非正式学生群体"自我管理的需要。班主任唯有采用因需而异、私人订制、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的策略,建立"基于需要"的自主管理新制度,才能真正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力量,为其成长助力。  相似文献   

13.
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引导挖掘概念本质,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体验知识实用价值,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以实现学生潜能的最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数理结合"思想,是深化课改、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需要,是改变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数理不和谐现状的需要。培养学生"数理结合"思想,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教育的对象,不能把学生当作一个抽象的整体,而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具体的存在。教育需要正面看待学生,需要关注教育中的"人",努力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厌"为"爱",就得在培养"好之"、"乐之"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要"质疑",就需要给学生时间,需要耐心地听取他们提的问题,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学生无疑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教学,既需要"技术",也需要"艺术"。"技术"的课堂如同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艺术"的课堂如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使人陶醉其中。课堂是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既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  相似文献   

18.
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是学生需要、想要和能要的追求生命自觉和品德自由的课堂生活,具有德育目标现实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和德育方式自然化的特征。这样的课堂既要遵"适合"之道,又要崇"适合"之德。"遵‘适合’之道"意味着课堂需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崇‘适合’之德"意味着课堂需要培育学生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到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学生需要的差异性经常被忽视,这导致培养活动的效益和效果都较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应将学生分为"愿意且适合"、"愿意但不适合"以及"不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三类,并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生计需要和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