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德深 《福建体育科技》2007,26(1):38-39,49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十运会”福建省代表团田径队的成绩和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福建运动员心理素质欠佳、比赛成绩不稳定,提出科学地运用新训练竞赛理念;强化和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加强教练员自身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赛带练"的理论基础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2):200-202
科学释义"以赛带练"的含义,对"以赛带练"存在的生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进行阐述.提出:在有或无重大比赛年"以赛带练"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安排要求;比赛间隔训练运动负荷、训练内容的安排要求;"以赛带练"在青少年运动员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河 《中华武术》2020,(5):28-29
"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以赛带练"的体能训练方法符合了竞技比赛的基本规律,凸显了运动项目的基本特点,从而能够形成系统性、科学化的体能训练模式。新时期,足球体能训练质量的提升关系我国足球事业后备人才储备的关键,同时也是科学地调整足球教学内容与训练负荷结构的重要依据。鉴于此,本文将从实战的角度,分别对专项训练和灵敏素质、耐力素质训练、循环练习法进行剖析,期望能够为足球体能训练方法探索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以赛带练的内稳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建立运动水平稳定发挥的项目内稳态(sport-specific homeostasis,SSH).对于建立SSH,必须处于内稳态的系统称为SSH必需系统(SSH-essential system,SES),其它可以允许不处于内稳态的系统称为SSH非必需系统(SSH-non-essential system,SNS).从SSH的角度将运动训练分为超常训练(extraordinary training,ET)和常规训练(ordinary training,OT)两类.ET建立SES内稳态(SES homeostasis,SESH),OT则是在维持SESH的前提下建立和维持SNS内稳态(SNS homeostasis,SNSH).SESH的品质决定运动水平,SNSH的品质决定运动水平转化为运动成绩的程度.从SSH的角度可以将训练系列描述为训练阶梯:ET1-OT1-ET2-OT2-…OTn-competition(EC),EC1-EC2.…-.OT在消除ET的疲劳之后,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是以赛带练.  相似文献   

5.
第十一届全运会福建田径队比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遵辉 《福建体育科技》2009,28(6):13-16,19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田径代表队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比赛成绩的综合分析,研究在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时我们的优势项目,存在的不足以及第十一届全运会留给我们的启示和认识,以期对我省田径运动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对黑龙江省第10届运动会冬季两项比赛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所得数据表明,在提高滑行能力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和加强射击训练的比重,才能在今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和名次.  相似文献   

7.
运用Pareto曲线、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中国参加的历届田径世锦赛中所获前八名成绩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田径队在历届田径世锦赛上的总体表现以及不同性别选手的表现.结果表明:中国田径运动现状不容乐观;男女运动项目发展极不平衡,非横性严重;中国田径运动还需更多的努力与关注.  相似文献   

8.
"以赛带练"的心理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 着我国竞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各运动项目普遍实施了“以赛带练”的科学训练计划。为此 ,国内的竞赛体制也相应改革并与国际接轨 ,各个项目竞赛日程安排也充分考虑到了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国际大赛的日程 ,并参照国际赛制相应实施了大奖赛制度、主客场制度等。这一与以往传统计划迥然不同的举措 ,既与国际运动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相吻合 ,也为我国运动员跻身世界赛场参加激烈角逐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目前 ,“以赛带练”训练指导思想已逐渐渗透到我国各竞技项目之中。下面从运动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论证这一现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比赛训练法"与"以赛代练"的训练学阐释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赛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发展成为运动训练的重要训练方法之一.但是,简单的"以练代赛"或"以赛代练",都是违反训练学规律的.因此,在我国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取得一定突破的情况下,需要从运动训练学科的角度认真总结训练方法的科学性问题,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这不仅是竞技体育的科学理论问题,更是竞技体育技术实践与管理的指导性问题."以赛代练",不是不练,提法的科学理解必须明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福建省田径队在1987-1997年3届全运会上的成绩及进入90年代以来在队伍结构上的一些变化,总结出优秀运动员退役、大量年轻队员过早离队、教练队伍的变化、后备力量缺乏、与高校缺乏配合等原因是导致其水平下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田径运动在历届奥运会上进入前八名的成绩、我国田径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情况以及我国田径运动在历届奥运会上参赛人数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试图从中寻找出我国田径运动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2020年上虞田径锦标赛中,面对疫情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的情况下,四川队取得8金的历史最佳战绩。研究认为:此次比赛,四川队的备战过程上下一心、思想上团结统一,积极响应国家体育总局的“狠抓体能”的政策,并且满足防控疫情的条件,积极举办基地特许赛等措施帮助运动员调整状态,为运动员参加上虞田径锦标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参赛成绩也暴露出体能短板、人才断层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四川队锦标赛的参赛成绩、总结了备战过程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赛代练":我国运动训练界需要科学认识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赛代练"不是不练,而是通过高水平的比赛来完成训练不能完成的任务,如比赛经验、比赛心理和运动员的自信心等方面。"以赛代练法"实质上是"比赛训练法"中一种典型的高水平类型,也即正式比赛的类型。比赛固然重要,但不能替代训练,"以赛代练"不能"重赛轻练",比赛是发现训练问题的途径,训练是解决比赛问题的方法。"以赛代练"同样离不开训练规律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女子冰壶队在当今的世界排名和在本次世锦赛的投壶成功率进行探讨,对其在比赛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赛代练、赛练结合"对我国田径竞技运动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 ,世界许多优秀运动员通过采用“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训练体制 ,在各种大赛上取得好成绩 ,这为我国田径运动训练体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说明“以赛代练、赛练结合”体制对运动员的胆识、经验及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作用 ,阐述在我国田径运动中实施这种体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对辽宁省第11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田径比赛的成绩进行分析,了解辽宁省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现状和水平,通过与十运会成绩的对比找出不足,挖掘优势,并分析其原因,为辽宁省田径代表队备战全国第12届运动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全运会田径比赛中,河北运动员李延熙以17.59米的惊人一跳改写了邹振先保持了28年之久的17.34米的三级跳远全国纪录,也同时打破了哈萨克斯坦选手16年前创造的17-35米的亚洲纪录。所有关心中国田径运动的人们不禁欢欣鼓舞,这是中国田径运动近年来除刘翔之外取得的又一个显著进步。本文将讨论影响三级跳远的几项关键技术,供有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比赛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发展成为运动训练的重要训练方法之一。但是,简单的“以练代赛”或“以赛代练”,都是违反训练学规律的。因此,在我国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取得一定突破的情况下,需要从运动训练学科的角度认真总结训练方法的科学性问题,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这不仅是竞技体育的科学理论问题,更是竞技体育技术实践与管理的指导性问题。“以赛代练”,不是不练,提法的科学理解必须明确。  相似文献   

19.
健美操的艺术性、节奏性等优势,使其在高校选修课中广受青睐。将“以赛促练”模式引入高校的健美操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健身活动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健身活动,以提高锻炼效果,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本文首先概述了“以赛促练”教学模式的科学内涵,接着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并基于此,提出应用该模式提升健美操教学质量的策略,以供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伶  赵洪 《精武》2012,(7):10-11
随着举重运动技术和体育科学的不断发展,举重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身体素质差距越来越小,但比赛时的成绩却相差悬殊。在技、战术水平相近的情况下,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正常发挥主要是由自身的心理素质高低决定的。因此,如何提高举重运动员在比赛前及比赛中的心理素质,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是当前举重训练工作中需要给予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