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探索并构建小学和谐德育体系,力求小学德育诸因素的整体协调,小学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相适应,使小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与环境中,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都能获得和谐、全面、充分的发展。“和谐德育”应体现根本特色,要秉承“和谐”原则,营造“和谐氛围”,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小学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探索并构建小学和谐德育体系,力求小学德育诸因素的整体协调,小学教育活动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相适应,使小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与环境中,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都能获得和谐、全面、充分的发展。和谐德育要秉承“和谐”原则,须营造“和谐氛围”。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小学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陈志君 《江苏教育》2008,(17):36-38
新时期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新的特点,要解决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问题,必须有新思路和新方法。从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入手,通过培养“班级精神”,开展“感恩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隐性德育、主体德育、情感德育和生活德育,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自信、负责的品质,是提高高中阶段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国兴 《辽宁教育》2002,(4):25-25,26
劳动课“教学大纲”及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都明确规定了“要在劳动技术课中进行德育”,这就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下面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及我多年的实践,谈谈怎样在劳动教育中进行德育。一、确定教育目标我们确定的在劳动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勤劳、俭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劳动、讲科学、善创新”的品质;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及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二、途径与内容在上好每一节劳动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科园(即农业科技实验园)、花园、景点、卫生分担…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全面转入素质教育,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和学生观等正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并从中产生对实施以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的迫切追求。面对创新教育,有一个基本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这就是,要迅速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应从哪个领域中去寻找其突破口?综合古今中外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可以得出:德育是创新教育中最具生机的领域。因为,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原动力是他们在德育活动中得以培养的兴趣和责任感,即要实现教育的创新必须先做好德育的创新。反过来说,在创新教育中将会更加显示德育的作用,使德育“回归”,真正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发挥其“第一”、“为首”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如何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探索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规范化、系统化、层次化德育模式,培养具有道德人格、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在学科内容上,加强责任教育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已由自我探索向社会探索过渡,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此时正是启发他们的责任感上升为理性的使命感的好时机。我们把这一时期的德育重点放在养成教育和自律教育的交替、过渡上,从认识责任、明确责任、强调…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的两个基本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 ,也是德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德育创新首先应是德育理念的创新 ,没有理念的创新 ,实践的创新也不可能推进。高校德育创新所赖于的基础是学生及其社会环境 ,因此 ,深刻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学生的“三成”需求 ,全面深入地研究学生所拥有的“三个世界” ,当是高校德育创新必须高度关注、认真把握的两个基点。第一个基点 :新时期高校德育要更深刻地认识学生的“三成”需求德育的所有理念都是面对和适应于学生的 ,德育理念的“新”也应当首先体现于对当代大学生认识、理解的“新”。因此可以说 ,新时期高校德育新理…  相似文献   

8.
人才的基本标准是“德才兼备”,“德”为人才的首要品质,德育在教育工作中处于关键地位。基于“一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学生是学校主人的认识,长期以来,我县坚持把德育工作当作灵魂工程来抓,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9.
关于师范院校德育工作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院校承担着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具有较高的道德能力、从教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师资,必须实现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理念;形成平等民主、师生互动、品德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采取加强环境影响,全方位、立体式、多样化的德育方式;选择生活化、层次化、现代化的天德育内容;构建动态、激励、发展、多元的德育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德育的现代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一跟随政治运动旋转多年的德育工作,面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格局,已经感到无所适从了。怎样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呢?有人主张德育要从“政治化”转向“世俗化”,多教学生一些为人处世之道,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生存技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人则认为,德育不能搞“市场化”,教育要求不能变来变去,要加强对方法的改革,致力于将现成的政治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品质,从而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武术运动的特点和高校武术专业教学的特点,笔者对高校武术专业学生的武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武术教育工作有所帮助,使武德教育切实贯穿于高校武术专业的教学中去,加强学生的武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任务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理想的构建和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任务。道德性成为大学生道德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是大学生道德能力的重要内容。道德社会化任务的达成方式要符合社会要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将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原则、方法引入德育,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开发并实施民办高校校本德育活动课程,建构"活动"课堂模式,符合民办高校德育课改的实际需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首先在于理念的创新。通过运用三个理念——以结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育人特色的校本德育理念,以学生、情景、活动、体验为中心的"新中心"理念,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探究式学习理念,可实现德育模式的转变,打造出民办高校德育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在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书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加强制度建设,重视读者心理教育,尽最大可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对创新教育的可取之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后现代主义急于破坏,疏于建设,有矫枉过正之弊;然而,它所闪耀的逆向、发散、多元、流动的思维灵光,它所秉持的生态的、有机的、悲天悯人的关怀伦理观,它所崇尚的多元异质平等观,以及它所弘扬的创造精神,等等,还是能给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以启示,它在创新思维的提升、创新人生的弘扬和创新伦理的关怀等方面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德育专业素养是影响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前提条件,是高校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关键因素,是其专业伦理发展的根本要求。德育专业素养内容包括德育专业观念、德育专业能力、德育专业智慧。提升辅导员德育专业素养需增强从业幸福感,培养志业精神;弘扬优秀群体文化,陶冶文化品格;开展德育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过分地强调其功利性的目的 ,将学生当作对象物 ,将分数、升学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成功的标准 ,教育成了外在于人本身发展的一种“物性化”的东西 ,它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抑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只有在教育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关注人性 ,提倡并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教师和学生 ,并通过一系列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手段 ,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网络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精神文化和道德理念的深层嬗变,面对嬗变,如何认识网络道德问题,如保加强青年学生的“网德”培养,成了高校德育工作中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该文在分析了网络引起高校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和网络道德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由于道德信仰具有定向功能、动力功能、提升功能、道德人格的塑造功能,心理慰藉功能、凝聚功能等功能,所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信仰,不仅是大学生本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改善大学生道德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道德状况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在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完善师德约束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树立优秀典型并开展教科研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