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太虚大师是近代著名的大德高僧、佛教思想家和改革家,一生致力于佛教的革兴运动,到处弘法传教、兴办教育、住持寺庙。更重要的是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佛学思想,这是贯穿太虚大师佛教革兴始终的基本精神,至今对佛教的发展还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对太虚大师本人及其人间佛教的思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建设人间佛教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虚对弥勒信仰,尤其是兜率净土信仰一生尊崇,贯穿弘法始终,这是由于其学宗唯识,宗归弥勒以及兜率净土的出世间性以及弥勒信仰独特的释疑特点决定的。太虚对"慈宗"的构建扩展了慈宗内涵,体现了其八宗并弘、融会贯通的佛学特点。其释读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了切实的理论连接点。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理论根据却已偏向自性净土。  相似文献   

4.
太虚在批判鬼神之教、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过程中,他从六道轮回、因缘果报、五乘共法、一切唯心、自他两利等众多角度阐述人间佛教思想的意义,并大量引用儒家思想,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用儒家重人生及人之德性的内容,诠释人生佛教的意义;二是借儒家的伦理观念,张扬佛教人乘善法的理念;三是引儒家成贤成圣之路径,阐述佛教济世利他的大乘思想。太虚法师经过有选择地吸收儒家思想,使其人间佛教理论得以发扬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虚对弥勒信仰,尤其是兜率净土信仰一生尊崇,贯穿弘法始终,这是由于其学宗唯识,宗归弥勒以及兜率净土的出世间性以及弥勒信仰独特的释疑特点决定的。太虚对“慈宗”的构建扩展了慈宗内涵,体现了其八宗并弘、融会贯通的佛学特点。其释读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了切实的理论连接点。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理论根据却已偏向自性净土。  相似文献   

6.
判断一种学说是出世抑或入世,关键看其对社会世间和人性的根本态度.佛教以彼岸世,界为终极目标,对人生世间、现实社会及人性都采取了彻底批判与否定的态度;儒家则立足现实,对社会政治、人生价值均持肯定态度,对人性也基本上是肯定的,性善论是其人性论的主流.因此,佛教的基本倾向是出世的,儒家的基本倾向是入世的.儒佛不同的精神趋向根源于各自理论对人性理解的差异,人性论上的对立与互补体现了儒佛的根本分际.  相似文献   

7.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巨赞主要从救教救世革命精神的承袭、对僧尼现实人生关怀的角度对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进行实践,这是社会转型时期佛教改革思路的摸索与尝试,为大陆佛教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太虚法师与蒋介石的关系,可分为1930年代以前太虚法师初识蒋介石、1930年代的太虚法师与蒋介石、1930年代以后的太虚法师与蒋介石几个阶段,透过全文,我们可以了解太虚法师与蒋介石的交往情形,进而窥知民国史上佛教与政治关系之一斑———“不即不离,相互裨益”的政教关系原则。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团体,更有僧团、寺院、慈善基金会等实体性组织以支撑其弘法事业的展开。现在被日益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与寺院经济的发展之间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寺院经济的基础给予佛教走向人间给予物质支持,而佛教的改革、人间佛教的理念又极大地影响改变着现代寺院经济的形式与内容。在以最终提高福利为目的而非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商业社会中,寺院经济的存在有助于缓解各种矛盾,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商思奇 《快乐阅读》2011,(18):190-190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北天竺迦吡罗卫国净饭王的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记载,这位尊者大致与我们的孔圣人处于同一时代。莫非那是一个诞生圣人的时代?我想从两位圣人对后世影响来看已经不用怀疑了。在人们心目中他们已羽化为如来佛祖、孔圣人,但他们从未与人世隔绝,在人们心目中时常纠结于出世与入世之间。  相似文献   

12.
朱熹早年出入佛老,盛年归于儒道,其思想是融合出世的佛学和入世的儒学而成。对从神性的印度文化中流入属于人间的中国文化中的佛学,朱熹既有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排斥,又有作为哲学家的吸纳,前者着力于佛教面向世俗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形而下的方面,后者则关注佛学超世出神的形而上之思。最终,朱熹在对佛学的扬弃过程中,创造了既有中国文化渊源、又有印度文化因素的理学。  相似文献   

13.
人间净土的思想,是受到佛教中西方净土理想世界美好世界的影响,从反观现实世界不和谐不完满的现状当中,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追求。本文从佛教中关于西方净土和人间净土的比照,并且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入世化,特别是佛教净土宗对人临终往生的关怀、对于社会慈善事业的关注,而强调化导世人行善、建立和谐生存环境的人间净土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之路就是出仕从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这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是他们的唯一理想,唯一价值取向。那么当这条路不能走通时怎么办呢?下面浅谈我的看法与见解。  相似文献   

15.
由于陶渊明研究中一直存在理想寄托多于学术理性的现象,因此还原陶渊明是当代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陶渊明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既是为实践其社会理想寻求路径的过程,也是对理想与体制冲突自觉的过程。从为社会理想积极投身体制中,到不愿同流危害社会而脱离体制,再到走到体制的对立面,表明专制体制下君子无路,而陶渊明也完成了社会变革者、隐逸诗人和思想家三重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17.
王启巩 《文教资料》2009,(22):110-112
老子哲学一般被人们与庄子哲学并举,并被人贴上"无为"出世之学的标签.其实相对于庄学来说,老学更强调入世的一面,且其入世的动机和愿望是不亚于儒学的.本文主要以老子的传世作品<道德经>为依托,从目的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考量老学的入世精神,从而达到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老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学术史上 ,胡适、太虚和印顺都具有某种强烈的革新精神 ,尽管他们在文化价值的选择上分属不同的阵营。胡适致力于现代学术规范的建立 ,他倡导和实践的对佛教和禅宗进行历史考证法的研究对传统佛教形成了很大的挑战 ;致力于佛教现代化调适运动的太虚和印顺从各自的角度对这种挑战作出了积极的应对。文章从这个角度入手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论争进行考察和梳理 ,以窥视其中丰富的文化思想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扬 《现代语文》2006,(4):57-58
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人,既存在困惑又充满希望:遭遇着自建国以来中国传统政治信仰的逐渐的瓦解,同时又面临着新的生存契机。作为时代文化精神的先行者——中国诗人们,开始幻想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建构自身的信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现代性的隐忧。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在书里这样描述过:“这个忧虑近来再度浮现在对‘放任社会’的苦果、‘我这一代’的作为、‘孤赏自恋’的风行的关切中……生活被平庸化和狭隘化,与之相联的是变态的可悲的自我专注,所有这些感受已经以当代文化所独有的形式回潮了。”朦胧诗歌,作为八十年代一…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人又称“孟襄阳”,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凡论唐人山水诗,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但二人的心境与情调却有所不同。王维少年得志,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孟浩然则不然,中年始动功名之念,入京失意,浪隐襄阳,诗中显示寂寞忧愁的心境,于清旷冲淡的诗风中折射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