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这次课改新设置的一门课,其意义自不待言。但在实施中情况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教师而言,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用传统的观念去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上课”的形式去“教”综合实践活动,自然是劳而无功。就学生而言,一方面是繁重的化课压力,另一方面又得不到适当指导,多数学生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课题。那么,如何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呢?其实选择课题的角度很多,  相似文献   

2.
语教学由于长期沿用前苏联“五环节教学模式”和巴赫尔巴特以教师注入式为主的“五段教学法”的影响,教学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来进行。其实,学生对课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不是靠教师“灌”得了的。语课本身的特点,就在于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亲自去观察、体验、分析和操作等等,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真  相似文献   

3.
何谓“体验学习”?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估一估、走一走、看一看、称一称、算一算,实际体验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后者肯定优于前者。这说明:“体验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应用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笔者曾有幸在宁波市万里学校听过金莹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感受很深。这节课,金老师在先分类揭示课题,用三角尺示范画角,让学生初步直观感…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实践课,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知识,对一个人终身受用。而学好语文的精微妙处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能力即语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致力于从口头表达和文字书写两方面去训练学生的“语感”。口语训练要做到“言为心声,心口合一”;书面训练要做到“文以载道,妙笔生辉”。  相似文献   

5.
刘春文 《语文知识》2014,(11):37-41
“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语文知识。”“知识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了知识,我们教什么?没有了语文知识,语文何以成为一门学科?”语文知识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课改之初,“去知识化”倾向甚嚣尘上,2001年实验稿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等表述,尤其是“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说法,给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看2001年版课标的“阶段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落实情境化,教学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对“情境化”的理解,取决于对课标要求体系的把握,还取决于对课文文本的挖掘。据此,情境化阅读教学的落实需要从理论准备与实践设计两个方面着眼。前提:理论准备对“情境化”的理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前提。“情境化课程以情境化的学与教为核心理念,以知识实践运用为目标,以实际问题情境为载体,以教师作为课程的创生者。”[1]如何利用实际问题设计情境,这受制于我们对“情境化”的理解。“情”是“境”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重复学习是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为了巩固记忆、深化理解,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技能熟练化、自动化,就需要通过复习课让学生进行知识的重复学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遗忘的规律也提出应该分阶段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复习。我国古人也说:“学而时习之,可以为师矣。”然而,重复学习并非复习课的全部。  相似文献   

8.
课堂深度学习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学科理解,促进学习内容结构化,知识学习功能化、素养化。教师应“纵向”分析学生的“过去—现在—未来”,“横向”分析学习内容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评价目标”,确定丰富而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还应通过情境、联结、本原、意义解读,挖掘学习内容的多重价值,创设情境以持续引发认知冲突,及时联结以建立知识内在关联,模型认知以实现学习内容结构化,再设情境以迁移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应嵌入评价,持续推进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本原性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诊断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练习与复习课是指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和复习,让学生概括地理解和掌握学过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一类课型。练习与复习课主要有巩固新知、加深理解、形成技能、拓展思维等功能。该文以学习历程案为抓手,通过驱动问题融通“教”与“学”的目标、问题统整贯穿核心任务学习、学习评价建构创造关联、共同合练促进思维提升等关键步骤,建构练习与复习课的教学路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形成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10.
“整理与复习”课是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在小学数学的“整理与复习”课中主要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序的分类、综合,加以疏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回顾再现,展开联想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并对形式各异的整理结果进行互助评价甚至争辩。课始我抓住分数应用题的主干——“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5”,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然后,按你的理解,用图表达这条信息的含义”,来再现这句话的本质特征,并以此来体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学生画出的图多种多样,如:图1图2图3图4设计这一“抽象→具体”的过程,为学生充分理解男生与女生之间的数量关…  相似文献   

12.
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感恩课”,有的还把“学会感恩”写进了学生手册,感恩活动可谓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实,感恩教育要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感恩”的涵的理解——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尤其是逆向地考量一下这一具有永久意义的教育命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学习语文知识的根本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语文实践。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积极、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听说读写),学生才能真正建构起语文知识结构。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之后,关于“语文知识”和“内容标准”的问题有不少争论。其实,关于“语文知识”和“内容标准”问题背后隐含的是语文知识观的问题,即什么是语文知识、为什么要学语文知识、怎么学和怎么教语文知识。如果表述得学术化一点,就是关于语文知识的本体观、价值观和教学观。但是新课标似乎没有专门的语文知识评价的章节,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手段。2014年5月27日,越城区初中语文“‘语文知识’的评价观测及载体”主题教研活动暨150学时教师岗位培训在鉴湖镇中学举行。鉴湖镇中学的陈卫菊老师开设了一堂微课《汉字听写—领略汉字之美》。课后,笔者随即与上课学生进行了15分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到底喜欢用什么方式学习语文知识以及用什么评价方式等。“语文知识”该怎样观测,用什么载体合理评价,这些都是新课标亟待探究的难题。这里,笔者以这次研讨活动的微课为切入口,试着来探究“语文知识”的评价观测及载体。  相似文献   

14.
数学复习课选例“四要”□彭建平(广州市第89中学510520)复习课的目的是在学生原先低水平的认知、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将已学过的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和网络化,使其认知、理解和应用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而复习教学效率的...  相似文献   

15.
讲评课是师生在完成一定章节教与学任务的前提下,就相应知识对学生或进行练习或进行测试,并对学生解题、答题结果进行分析,获取学生对相应知识理解、掌握、运用等信息反馈后,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讲解、点评教学的一种课型。它有别于章节知识的教学,又是章节知识教学的延续和升华。为此,讲评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本人依据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讲评课应体现“一个认识”,坚持“两个原则”,把握“三个讲评”。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堂教学,由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转向更多地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去探索、去“做数学”,这是现代数学教学观对数学教师的新要求。今天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走进新课程,贴近新《课标》呢?一、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重视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相似文献   

17.
周智 《教学月刊》2011,(6):47-49
笔者发现,长期以来,“结课”作为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一,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并被付诸教学实践,但对其的深入研究和有效运用却为数不多。我们知道,“结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活动后所实施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好的“结课”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巩固,并加深理解,留下难忘的记忆;好的“结课”能帮助学生区分易混点,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并将新学内容有序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好的“结课”能对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予以强调和提醒,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好的“结课”能适时扩展、延伸教学知识,通过设置悬念,使“结课”成为衔接前后教学内容的纽带;好的“结课”能对学生先前的课堂学习表现实施激励性的评价、矫正和补充;好的“结课”能使本节课的总结与导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相映,更完美地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三克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课通过三克镭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伟大品格。本课所在第四单元的训练项目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可以深化对课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但要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必须先“读进去”,“读进去”是“想开去”的基础。在教学《三克镭》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进去”,还要引导学生“想开去”。  相似文献   

19.
<正>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主要依照“研读文本、考量学情、设定目标、研制内容、遴选策略、实践推进、反思调整”等步骤展开。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跳水》一课中,教师可运用逆向思维,重新建构和设计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因此,教师可以将单元所蕴含的知识概念定位于“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将核心任务设定为“根据具体的故事情境,了解不同人物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20.
研究新旧课之间教学的过渡衔接,既能帮助学生以最佳的心态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又有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或以完整系统的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知识,进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新旧课之间怎样过渡衔接呢?从范围来看,既可以是跨教材跨单元的过渡衔接,也可以是同一篇课文前后教时之间的过渡衔接。然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准新旧课之间过渡衔接的最佳“契合点”。这里,笔者试就此作一探索。一般说来,找准最佳“契合点”来进行新旧课过渡衔接的方法有:一、知识键上的过渡衔接编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汉语、阅读、写作知识是一个相对系统化了的“结构”。从纵向考察,每一种知识在各册教材和同册教材各单元的分布,形成了一条前后承接,环环相扣的“知识链”。有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