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聚居于南岭一带的平地瑶吸收了汉族与瑶族的文化养分,在与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族群文化.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平地瑶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陷入困境,如何更好地保护并传承其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平地瑶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传承的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不断变革,文化日益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不断传承与保护。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文化的收集整理与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介绍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非遗传承人现状,分析海南省高校图书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的价值优势,进而从高校图书馆业务功能层面上,指出了高校图书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蓝靛瑶是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主要支系之一,历史悠久,尚保存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覆盖蔓延,河口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其祭祀仪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日益举步维艰。本文以河口2012"非遗日"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交流会为例,浅议对河口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7,(3):22-27
随着民俗学领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研究的深入,瑶族盘王节的现代变迁与保护研究得到了重视。但目前学界对瑶族支系过山瑶盘王节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对过山瑶盘王节传承途径的探讨。以广西兴安县乡军田头、瓦窑面瑶族特色村寨盘王节的发展情况为研究案例,对当地过山瑶盘王节的传承进行相关传承机制、传承主体的研究,以特色村寨建设带动盘王节的传承、注重合理开发盘王节文化等传承途径的探究,可为其他民族传统节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有利于广西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花瑶挑花是举世瞩目的民间艺术精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门民间艺术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如何保护和传承,已经是刻不容缓急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花瑶挑花的传承与保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把旅游开发和花瑶挑花结合起来;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加强对花瑶挑花环境的保护;与高校合作,加强对花瑶挑花的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6.
富川县的平地瑶人民热爱音乐,且当地音乐独具特色。通过熟人的身份去到富川县,在对青山脚村、老屋栎村的一些民间艺人进行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分析平地瑶音乐的历史由来、自然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了解平地瑶音乐的歌曲演唱部分以及歌曲传承、所需的乐器部分、音乐舞蹈部分。平地瑶音乐需要得到好的传承,让其经久不衰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2003年,联合国通过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国人对“无形”文化遗产也日渐予以关注。《公约》把密切联系活态文化精神的形式归纳为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显而易见,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这五个方面都与传承人的活动方式、传承手段、传承条件、传承内容和传承结果息息相关。因此,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最主要的是保护其载体,即传承人。  相似文献   

8.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和传媒使用的便利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承担起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如何通过互联网渠道,结合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侗族大歌的网络传播现状入手,运用传播学"5W"分析模式对其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与不足展开实证分析,从而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侗族大歌传承与传播的策略,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平地瑶民歌凝聚了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彰显出瑶族音乐文化久远、古朴的神韵,由于它形成的历史原因,既保留了瑶族自身固有的文化,又吸收汉、壮族文化,因而具有开放性、多元性文化特征。利用好高校人文、教育与文化综合资源,构建瑶族音乐传承发展体系,造就一个适合平地瑶音乐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5,(61):9-11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和国家文化繁荣有很重要的价值。目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传承环境恶化、缺乏群众基础、缺乏长效传承机制等客观问题。在当前信息时代的信息化环境下,可采用建立数据库、搭建虚拟博物馆、多渠道培养文化受众、重视科学研究等保护策略,解决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及时保护与科学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的核心。在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背景下,以来凤县"舍巴日"、"牛王节"两个文化空间为例,探讨"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相关问题,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案应关注文化空间要素;"文化空间"保护适宜采用空间性或地缘性的视角,充分考虑文化持有者的文化样式和历史主体性,并关注具体的空间位置、地理形态和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对特定历史文化共同体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吹笙挞鼓是平地瑶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吹笙挞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作者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深入田野三个月,本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负责的思想,总结出在当地中小学校进行吹笙挞鼓传授和建立相关网站等有效保护方法,这对中华民族其他优秀民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用来体现一个族群的民族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科学的传承与保护,民、汉双语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双语教育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不但具有原真性意义,而且还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族际交流的语言条件。无论是在实现多民族语言保护和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还是在构建"美美与共"的族际文化共享社会环境等方面,双语教育都在发挥着应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进一步做好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体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亟须中国经验、中国道理和中国理论的指导。本研究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要义出发,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五大特性中系统提炼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遗产的管理、传承、利用、创新、研究等五个方面构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以广西南丹县里湖乡白裤瑶树汁染为例,探讨树汁染的制作方式及其艺术特点。在保护与开发的悖论面前,白裤瑶树汁染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在民族文化的宣传与保护方面发挥了活态传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逐渐升温,各种方式的保护工作广泛开展。纪录片具有"视"与"听"的独特表现方式,使得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其他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结合时代环境阐述了以纪录片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所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而愈发忙碌紧张的社会生活,又使人们迫切需要这些传统文化作为精神依靠.彝族的面具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均发生了变化,在民族文化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试图从现代博物馆学的角度,对彝族面具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及博物馆的建构提出一些建议与构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辽西高跷秧歌"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入手,对高校体育课程开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出了设想,对适合于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得出高校作为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载体,其合理有效的开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潇贺古道及其岔道的辐射区域之内的平地瑶,与汉族交错杂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的平地瑶,深受汉文化影响:无论是谋生方式、经济结构、宗教信仰,还是语言、风俗习惯、服装配饰等方面,都融合渗透了诸多汉文化特点,形成了包容多元的瑶族文化类型。湖南平地瑶织锦则是潇贺古道区域民族间文化相融的缩影,是平地瑶与周邻族群相互交往、认同、影响、适应的产物,呈现了瑶汉民族文化共生交融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夏玢 《池州师专学报》2008,22(2):108-110
本文纵观黄梅戏发展历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提出了黄梅戏文化传承的思路,即维护相对原生态的文化发展环境、强化群众在文化保护中的核心主体地位、发挥黄梅戏文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