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说》这篇课文只有400来字,“之”共出现27次,细加辨析,就可看出其用法共有八种情况。一、作助词,可译为“的”。例如: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  相似文献   

2.
影响高校教育效果的心理因素很多,下面仅着重探讨其中的两个因素.一、教师的威信——影响教育效果的第一个直接因素.韩愈曾经说过:“闻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通其业,成就其道德者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意为:古代的学者、圣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而是要从师.即经过教师的教诲才能有所成就.列宁也曾经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  相似文献   

3.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师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论证为什么要从师学习的道理。先举“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例来论证。接着论证什么人可以成为老师,古代求学的人为什么必定有老师等观点。在这里作…  相似文献   

4.
《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的内容很多人十分熟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文章开头的两句,两句中各有一个“师”,这两个“师”怎么解释,其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个看似没有争议的问题,却麻烦不断,教材、教学用书三易其口,迄今为止,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5.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想不到 10 0 0多年前的韩愈在他的《师说》中说的这句话 ,竟有如此之奇效 ,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 ,世代流传 ,予以恪守和实行。其实 ,这句经典已经时过境迁 ,不合时宜了。细察韩愈之《师说》 ,主要论及的是“从师求学”的必要性 ,批判的是“今之众人”、“耻于从师”的错误论调 ,歌颂的是“古之圣人”、“尊师好学”的宽广胸怀和明智之举 ,并非为教师的作用“盖棺定论”。然而 ,韩愈作此文的本意却被后人所淡忘、唯他说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在后人的脑子里 ,脱口而出 ,挥之不去。犹…  相似文献   

6.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古”是《师说》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举凡“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谓“古”者,究竟指何历史时期,须从“今”说起。本文为李蟠而作。据李蟠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推知本文当在前几年即作者年约35岁时所写。按文中例举的孔子和“六艺经传”,都是“古”之影响最大者。  相似文献   

8.
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文章开头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托古立论,提出了“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见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作品讲析》);有的甚至说“劈头一句,就是从正面立论,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见陕西人民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原道》篇中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论断,在这个“道—圣—文”的公式中,“圣”是“道”与“文”的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作家、作者,所以《征圣》篇可视为作家论或作者论之纲,其观点贯穿于全书。圣,就是最有创造性的人,唯其最有创造性,才有借鉴、教育、指导、师范、楷模的作用。以圣人为师,刘勰认为首先应像圣人那样“贵文”;要像圣人那样“识道”,这是“师乎圣”的根本;“识道”是“明道”的前提,先要有所“识”,才说得上有所“明”。刘勰认为,圣人“明道”之文的特点是“精理为文,秀气成采”;“明道”作文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但也要“抑引随时,变通适会”  相似文献   

10.
一说韩愈,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师说》。甚至还能背诵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有些人却未必清楚,韩愈不仅做过官,而且还当过老师,不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1.
才思 《成才之路》2014,(20):I0001-I0001
一、教师的层次(1)字之师。教学生如何学课本,学书本知识,基本是只求分数,不求其他。至于学生的健康、道德、修养、自救、勤奋等人生极为重要的东西一概不予关心过问。(2)事之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最大的能力不是读几本书的能力,也不是考试得高分的能力,而是谙熟世事、透悟人生的能力,事之师就注意引导、培育学生形成这种能力。(3)人之师。这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人之师即教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品德、有才能、有修养、有情趣、有良好心态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说: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大于才是君子,才大于德为小人,无德无才是愚人。圣人、愚人少,更多的人要么是德大于才者,要么是才大于德者,在没有圣人的情况下,宁用德大于才的君子,也不用才大于德的小人。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人之师,首先要求你是一个素质全面、学识丰富的人。其次是要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问题。最后是找准学生“成人”与现在国家的成才标准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2.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帅之所存也。【分析】论点的提出有多种方法,而开门见山提论点是常用的方法。《师说》的开头一段,就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是人“必有师”,一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了说明这两个论点,首先要并清教师的职责,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这么明确地提出教师的职责是富有独创性的,接着展开分析,对两个主要论点从道理上作了初步论证。为什么人“必有师”?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相似文献   

13.
“师”的称谓,源于两千多年前,特指那些有道德和才学的人,从古至今,一直为世人尊崇。从《吕氏春秋》中的“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到《太公家教》中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一不表达出我们对教师职业的由衷崇敬和深深信任。  相似文献   

14.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X[英译]Inancienttimes,onehadtofindateach-erwhenhebegantolearn.Ateacherisonebywhomthecoursesaretaught,andtheknowledgeishandeddowntothestudents.Underthisteacher’sguidance,theperplexitiesothestudentsareremoved.Manisnotendowedwithknowledgewhenheisborn.Whothencanavoidperplexities?Whilemanisconfusedburefusestoconsultateacher,hisperplexitieswillneverberemoved.2、人若志…  相似文献   

15.
对于传统教材《师说》一文的主旨·历来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则认为是“无责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概括为“本文的主旨是论述老师的作用,兼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诸如此类,不一枚举。这些看法,虽然各有其理,但笔者总觉得不免有些偏颇,不敢苟同。从师说》创作的根本目的,立论的基本观点,以及论证的全过程看,笔者认为其主旨归纳为提倡“从师”、“师道”是较为确切的。一、提倡‘’从师”、“师道”是洲市说》创作的根本目的写作论说文,往往有某种针对性或目的性.作者的这种写…  相似文献   

16.
我年轻时,有一次曾到山那边静静的树林里拜访一位圣人,当时,我与他正在谈论着美德的本质,一位盗贼疲惫不堪、脚步趔趄地沿山路走来。走近树林时,他在圣人脚下跪倒,哀求道:“啊,圣人,我要得到您的安慰!我的罪孽已成为我的重负了!”圣人回答:“我的罪孽,也成了我的重负了。”盗贼:“可我是个贼人,是个强盗。”圣人:“我也是个贼人,是个强盗。”盗贼:“我还是个杀人犯,很多人的血在我耳边鸣冤呢。”圣人:“我也是个杀人犯,我耳边也有很多人的血在鸣冤。”盗贼:“我犯下了数不清的罪行。”圣人:“我也犯下了数不清的罪行…  相似文献   

17.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本文拟就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试从逻辑的角度做些分析,以便于对其内容的理解。文章开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并且蕴含着“今之学者更不可无师”的意思。“学者必有师”是一个必然判断,一个“必”字似有千钧之力,它表明韩愈对“有师”的观点十分明确,态度十分肯定。如果将“必”字改为“皆”字,变成实然判断,就会精神大失,看不出作者的坚决态度了。为了进一步明确论点,使问题讨论集中,不发生歧义,作者又对“学者必有师”这个判断中的重点概念“师…  相似文献   

18.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来,韩愈在《师说》中的这句话,影响着多少教书人朝传授学生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方向努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又赋予教师新的职责,那就是如何适应形势、适应市场。教会学生“生存”“关心”“学习”  相似文献   

19.
少年韩愈     
墨水 《初中生》2008,(6):14-17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师说》中的片语。《师说》的作者是谁?他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相似文献   

20.
"以圣人为师"文学理论体系的完全定型是有渐进之序的。具体来说,先秦是萌芽时期,两汉是酝酿时期,魏晋是形成时期,南朝是定型时期,其中《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以圣人为师"文学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刘勰建立了严密的"以圣人为师"的文学理论体系。从圣人方面来说,有圣人之心、圣人之情志、圣人的为文之术;从一般的作家方面来看,有一般作家的心、一般作家的情志、一般作家的为文之术。在古代,崇儒、尊经、崇孔是"以圣人为师"文学理论体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人类与生俱来的模仿思维也是其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