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冶夫 《视听界》2004,(6):45-48
谁也没有想到,数字化的时代会来的这么快;谁也没有想到,数字化的DV机,会在一夜之间风靡华夏大地。于是,伴随DV机一哄而起的,便是大批的DV人和大量的各式各样的DV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在央视播出,有的发行到国外,有的在民间传播,有的个人收藏……DV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就DV作品而言,确实有个“产量众多播出极少”的问题,我们暂且抛开DV人与主流媒体记者在工作经验和“硬件”使用上的差异,在纪录片创作上还是有一定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给DV安个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冶夫 《传媒》2004,(3):39-41
近几年,我国的纪录片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种“个性化”的创作趋势,一些DV爱好者,他们拿起DV摄像机,像有身份的主流媒体记者一样,开始深入底层,自选题材,有的甚至自掏腰包,拍出了一批“另类”的纪录片,个别作品还屡屡在国外获奖。但就DV人的民间性和独立于体制外的身份,使他们的“个性化”作品,往往不能适应主流媒体的需求,所以一些DV纪录片爱好者不得不选择了境外,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可以播出的“家”。  相似文献   

3.
谢玉盛 《视听界》2007,(2):54-55
不久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有一说一》栏目举办了一次“警方DV大赛”。大赛期间,短信平台收到数干条观众来信,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出乎节目方预料。DV的存在性特征是什么?电视传媒需要什么样的DV作品?于是,便有了如下传媒(下称“传”)与DV(下称“D”)的对话。  相似文献   

4.
给DV安个家     
近几年,我国的纪录片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种“个性化”的创作趋势,尤其是一些DV爱好,他们拿起这种普通家庭都能接受的DV摄像机,像有身份的主流媒体记一样,开始深入底层,自选题材,有的甚至自掏腰包,拍出了一批“另类”的纪录片,个别作品还屡屡在国外获  相似文献   

5.
DV从出现伊始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作者的一支"影像自来水笔",使影像制作能在一种更为宽松自主的创作平台上书写。DV创作中的导演艺术超越了传统,它强调亲身参与其间,操作设备完成作品。以此来实践自己对人物的塑造、情节展现等方面的艺术构想。导演艺术的变化使更多人在创作DV时当上了自己作品的"导演",拥有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手段,一种张扬个性的自由,这也促使了DV创作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个人"DV"如何在电视新闻中发挥监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 《新闻记者》2003,(4):56-57
关于个人“DV”及DV作品“DV”是英文单词Digital(数码)和Video(视频)的英文字母缩写,意思就是数码视频。“DV”一词来源于1995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生产出的第一代DV(数码视频)摄像机(以下简称“数码摄像机”),由于其体积灵活、使用便利、性能优良、价格适中,这种数码摄像机很快便在专业影像圈中流行开来。“DV”一词就逐渐成了数码摄像机的代名词。随着DV在普通百姓生活中出现,一些人也掌握了影视拍摄手段,以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影视制作,一下子变得简单而容易。拥有了DV的百姓想拍什么就拍什么,高兴怎么拍就…  相似文献   

7.
不管你是否在意,现在有一种名叫DV的影像作品,已在中国的民间忽然蔓延开来。先是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以家用的数码摄像机捣腾出些个名字怪怪的所谓“独立影像”,在各类国际影视节上频频获奖。而于2001年年底举行的“中国首届独立影像节”,则完全把专业影视机构撇在一边,DV爱好们云集北京,通过观摩本土创作的50多部剧情片、实验片和纪录片,实实在在地过了把眼瘾,也“闹了回自己的电视节”。当今世界最大的独立电影盛会圣丹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40%的参展影片都不约而同地采用DV拍摄。仿佛一眨眼间,DV正异常突兀地横亘在所有专业影视人眼前,最具颠覆性的一个说法则是“DV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拍摄影视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2004年5月,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经过精心筹备,推出了“陕西移动DV新闻大赛”,我们把观众用DV记录的有价值的社会生活片断作为一个独立的版块,安排在每天的《阳光播报》中播出,这在陕西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还是首次。一石激起千层浪,DV新闻大赛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观众参与非常热情,一批具有观众自己独特视角、时效性强的DV新闻作品,成为《阳光播报》栏目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9.
吴菲 《视听纵横》2004,(4):20-21
凤凰卫视开办的《DV新世代》栏目,率先在大众传媒上重锤敲响了DV的锣鼓。DV已经从黎明前的静悄悄到如今的热热闹闹,从小圈子的沙龙式的观赏与交流到面对大众媒体的审视和互动,从“地下”走出地面……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DV作品、DV人和DV精神并非异类,也并非另类,而是影视载体的同类,是多元化的真实的时代生活殊途同归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周婧 《新闻界》2003,(1):38-38,41
2002年,随着从凤凰卫视的“DV青年影像大赛”及央视《正大综艺》栏目向社会征集DV像带,逐渐在国内大中城市掀起了阵阵DV热潮。具有体积小、成像质量好、价格平民化等特点的DV,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作为西部文化重镇的成都,与京港两地遥相呼应,也在西部有力推动着DV活动。一、现状分析成都的DV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暗地妖娆”成都的DV发展始于民间。平民化的价格使DV进入家庭成为可能,许多家庭购买DV来拍摄一些生活片断,如小孩子的成长过程、外出旅游、家庭聚会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这些DV作品是随意…  相似文献   

11.
李静兰 《新闻窗》2010,(4):66-67
有人说“纪录片的价值不在拍摄的技巧有多高,而在于片子是否真正反映了生活与岁月的痕迹。”我感觉这句话更适用于DV纪录片。2008年,我用DV套拍了两个以贵阳人民广场为背景的纪录片(2008人民广场》、《广场舞者》,使我对DV有了切身的体验和认识.DV开拓了我的纪录片创作思维和方式。  相似文献   

12.
DV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媒介正在逐渐成为人们表达自己的一种途径。各式各样的DV作品通过网络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官方主旋律叙事形态,表达了更为个人更为自由的思想。而网络DV作品中存在的亚文化,更是作为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成为很多DV爱好者的创作源泉。本文通过对新浪宽频网DV短剧的实证研究,从传播学的维度分析这种亚文化存在的原因,并提醒DV创作者对DV作品中的亚文化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3.
孙友欣 《东南传播》2010,(8):138-140
大学生校园DV剧是大学生自己创作、编演,展示校园生活和青春文化的影像作品。产生于当前视觉文化的语境中,产生于科技进步带来的阅读、创作方式改变的传播环境中。校园DV剧的传播内容多是展示大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和心灵历程,主要表现为爱情的追寻与反思,青春的迷茫等。校园DV剧呈现出影像的多元性、篇幅精短等特征。网络空间、大学生电影节等成为大学生校园DV剧传播的重要渠道。相比于青春校园电影,大学生校园DV剧仍有许多局限,但是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高校DV("Digital Video",指数码微型摄像机,可以引申为使用微型数码摄像机拍摄制作的电视作品)作品体现了青年学生对影像话语权的掌握.通过DV作品,他们观察和体验生活,表达意见,传达对各种问题的思考.这类作品成为社会影像作品格局中的一支力量.大学生DV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反映出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格,折射出他们观察生活的广度、深度,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态度,成为透视大学生内心世界和生活状况的途径.DV创作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石中军 《东南传播》2011,(7):112-114
目前,我国高校的影视传播相关专业正在蓬勃发展,大学生DV创作的兴起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大学生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科讯杯"全国高校学生高清暨DV作品大赛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大学生DV作品创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DV创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时下流行的“DV热潮”使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能够拥有一台DV摄像机 ,有人认为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地创作和表达 ,甚至有人将DV作为新电影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DV族”的异军突起似乎印证了这一判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DV的兴起以及在社会中未来所扮演的角色来阐明DV只是影像自由表达的一种可能。它虽然是以艺术创作的姿态在社会中确立了它的影响 ,但它最主要的角色将是一支记录人们日常生活流程的“笔”。而对DV本身的认识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则引起了越来越多学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罗建光 《今传媒》2012,(2):138-139
随着DV摄像机和计算机的普及,DV短片在当今高校已成为学生短片创作的一种潮流,本文对当前大学生的DV作品创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湖南省一个偏远山村里,一个苗家大嫂带着一群村民,用DV演绎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使她成了一个当地远近闻名的导演。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伊始,连续收到不同省份的DV爱好者寄来的DV纪实作品,细细看后有些吃惊,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创意类”纪实片。在我收到的节目中,有这样几部作品:《迷》,10分钟,表现了一个蒙面书法家用笔在墙上乱画的情节。《你的门我的门》,15分钟,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2个不同的男女宿舍的门,镜头都非常长。  相似文献   

20.
DV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纪录片多以电视,电视为创作环境和传播载体,随着数码、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创作的主体大跨度地泛化,DV纪录片就是在当前的经济水平,技术发展和创作欲望的情境中催生的。显而易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将DV纪录片带入生活之中,DV纪录片的内容和思想将一定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