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园地里的一种重要体裁,随着传媒的变革发展和受众的需求变化,已愈来愈为业内外人士所重视。本人曾试笔新闻评论多年,自1990年代始,先后担任过《泰州市报》"及时语"、"寻味集",《扬州日报》"扬州半月谈"、"一周走笔",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灿烂,感人至深,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这种成就的取得,是与其艺术技巧密切不可分的,本文撮取其中三端加以说明,以见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技巧之一斑。 语自奇辟 唐代诗人杜牧有《扬州三首》,颇为人们击节称赏。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特别注意到此诗“极言扬州之淫侈,令人留恋,语自奇辟”的特色,所说颇具只眼。唐代的扬州是个幽美而繁华的城市,有“扬一益二”之称,故文家多有歌咏扬州之绮旎风光与繁华者。杜牧此诗既写扬州之豪华,如“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蜀船红锦重,越囊水沈堆”、“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等句即以金玉珠宝、美女雄雕来描绘扬州城一派繁华豪奢景象,但又“极言扬州之淫侈”,所以于第一首中就有“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之句。《大业拾遗记》载:“帝色荒愈炽,乃建迷楼,  相似文献   

3.
"翻云覆雨"不是呼风唤雨,兴风作浪 "翻云覆雨"意思是手心向上时兴云,手心向下时作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权术,含贬义.语本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例如元·乔吉<扬州梦>第四折:"你不合打凤牢笼,翻云覆雨,陷人坑阱."  相似文献   

4.
郭超 《兰台世界》2016,(7):75-77
清初文坛上,王士禛与陈维崧二人,可谓是"同心"之交。二人交游,集中于王士禛任扬州推官期间,此期的最重大文人活动便是以扬州红桥为中心的文人集会唱和,由此牵发的陈王两人之间的诗词创作往来,既有应景之作,更多的是在相聚离别的文字里抒写的真情实意,而此期有关扬州人、事等内容的作品本身也构成了陈维崧整个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扬州日报》选送的消息——《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为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在新闻报道历史上的一个突破. 作为地市级媒体,获此殊荣实属不易.分析下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年来《扬州日报》一直坚持的"写故事、换视角、变文风".这篇报道讲述了一个抓眼球、扣心弦的好故事:来自云南曲靖的为民好干部陈家顺,来到扬州一家企业,隐去身份、"潜伏"打工,真切体验到这里的良好用工环境后,才放心介绍数百名老乡来扬打工,其为官之道令人感佩:"当干部就是为群众打工";吃过"民工饭"更懂"民工难".这一故事,生动诠释了新时期的和谐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6.
彭波 《传媒》2012,(1):38-41
正"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离开扬州的深夜,这座被许多唐诗氤氲包裹的城市颇令人留恋。扬州古名"广陵",历史上曾因地理位置紧靠京杭大运河而一度繁华非常;现在的扬州人喜欢称呼它为"月亮城",尽管他们自叹如今的扬州经济远不如苏南、浙西的一些城市,但流淌在扬州血液中的"淮扬文化"却令这座苏北古城依然不减魅力。  相似文献   

7.
宋立 《兰台世界》2012,(6):63-64
扬州是唐代著名的商业消费型城市,中唐以后有着"扬一益二"的说法。本文从扬州地理及扬州商业的发展谈起,通过分析唐扬州主要的商贸市场及扬州居民消费特征,对于唐代扬州商业状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力之美     
新闻摄影强调事件、强调抓拍,因此很多时候、难以顾及画面的结构完整和美感,摄影记者常为之抱憾。可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然而,这幅作品却"兼得"了。它反映的是巴以和平这个一直为世人关注的新闻题材,抓住海边这位少年的瞬间"动感"之举,不仅新闻性强,画面也极具视觉冲击。整个画面就似一幅功力深厚的油画,高高跃起时骏马和少  相似文献   

9.
说起扬州,就不能不提瘦西湖。扬州最出名的景点非瘦西湖莫属。扬州的风景和名胜,扬州的文化与气质都荟萃于瘦西湖的环抱。漫步瘦西湖,湖中有园,园中有园,一馆,一榭,一亭,一水,花木竹石,恰到好处,别有情调。园中数株碧桃,点染胭脂,如彩如霞,颇有"东风吹开花千树,占断春光惟此花"的气势。放眼,桃花一片,红雨塞途,凝霞敷锦,似红云飘动,佳人笑舞,撩人心扉。瘦西湖的美,在于色彩的鲜活,草如茵,柳如烟,花似锦;微风拂煦,点点柳絮飘浮,  相似文献   

10.
孟俭 《传媒》2012,(1):42-43
笔者在扬州采访期间,正值"走转改"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如火如荼开展之际。在扬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三张报纸——《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中,"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是仅仅停留在红头文件上,而是扎实地体现在每一个记者丈量基层实践的匆匆脚步中。下面的一组记者手记就分别来自这三张报纸的三位普通记者,他们年龄有差、分工有别,但是在这样一场席卷全国新闻界的活动中,却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感悟与深刻体会。  相似文献   

11.
近期,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江苏省扬州市档案局(馆)合作编纂出版的《清宫扬州御档》,因其内容丰富、史料性强,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扬州当地电台数次在品牌栏目"绿杨城郭"节目中邀请《清宫扬州御档》相关编者,就此书的  相似文献   

12.
<正>"扬州写意绣"的命名源于该绣种是以中国画中的写意画作为刺绣的主要题材。与传统的工笔技法相比,"扬州写意绣"的写意技法着力追求写意画的笔墨情趣和文化内涵。2007年,笔者陆树娴作为"扬州写意绣"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授予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荣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对其绣品给予了  相似文献   

13.
《扬州晚报》"楼市周刊"是一个以广告发布为主体的经营类周刊。2011年,"楼市周刊"创刊8周年。一个地方楼市的发达与否,从当地楼市媒介就可以看出端睨。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扬州晚报》"楼市周刊"已成为扬州地区平面媒介中关于楼市新闻传播、楼市广告发布的第一品牌。总结几年办报经验,"楼市周刊"主要是做足了"三篇文章":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传出了仪征籍科学家吴征镒、吴征鉴、吴征铠同胞兄弟三人同时与会的佳话,被当时的新闻媒体盛赞为家事传奇。追溯吴氏兄弟三人的仪征渊源,需提及扬州吴道台宅第。吴道台宅第俗称"扬州九十九间半",其高大宽敞令人惊叹,既有扬州传统民居的风格,又含浙江官府建筑特色。进了吴宅门,便是关于此宅的原先主人——浙江宁绍台道的道台吴引孙家世的介绍,展板中最醒目的两张照片是仪征的天宁塔和鼓楼,说明了吴家与仪征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古人讲:"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用此语来概述导语在消息中的作用十分精当、到位。  相似文献   

16.
正《清宫扬州御档》记载:康熙帝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第五次南巡,驻跸扬州,"御书‘正谊明道’匾额,令悬董仲舒祠;‘经术造士’匾额,令悬胡安国(按:应为胡安定)书院;‘贤守清风’匾额,令悬平山堂。"三块御匾,表彰了三位扬州先贤:曾任江都国国相达十年之久的西汉大儒董仲舒,成长于扬州地域、"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大教育家胡安定,建平山堂、有"文章太  相似文献   

17.
正《清宫扬州御档选编》第五册,有一篇题为"奏为扬州营参将朱永发名与高祖名讳相同,拟请更名事"的奏折,大致说:提督衔、记名总兵、扬州营参将朱永发,自幼就是这个名字,从军后也使用这个名字,以军功升任现职。前一些时候家中寄来家谱,知道自已的名字中的"永"字,触犯了高祖的名讳,拟改名朱元松。经过上级调查,朱永发任内没有犯过错误,改名不是为了别的目的,请求皇上获准。后面的批语是:"军机大臣奉旨,兵部知道,钦此。"他的更名得到朝廷的批准,先前的朱永发就是后来的朱元松,他是扬州军事近代  相似文献   

18.
8月23日,由扬州市委宣传部、市档案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科学发展辉煌五年"大型图片展在扬州市美术馆开展,市委书记王燕文等与出席市第六次党代会的代表们一同观看了展览。展览分序展、创新扬州篇、精致扬州篇、幸福扬州篇和结束语五部分,从全市12000多件来稿中撷取了240多幅精品,以真实的画面、艺术的视角,聚焦了五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图片展中,苏中江都机场开工、扬州火车站航  相似文献   

19.
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凤翰,晚同号南阜山人,清莱州府胶州人.画史上把他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汪士慎、黄慎、金农、李鲜、郑燮、李方膺、罗聘等并称"扬州八怪"(或称"扬州八家").  相似文献   

20.
扬州大学图书馆现藏清抄本《扬州赋》一卷、《续扬州赋》一卷.此抄本序首钤有“艺风堂/藏书”、“秀水庄氏/兰味轩/考藏印”朱文方印,系为缪荃孙旧藏. 《扬州赋》为宋代王观所撰,内容吟咏古都扬州之建置沿革、人物故事、山川楼观、名胜古迹、风俗物产等.赋文虽采取排比铺陈之形式,却以事实为本,特别是其注文征引30多种宋前文献,可辑补一些文献内容的佚失,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与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