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一些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司法实践并引起教育法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作出了法律上的明确回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明确了学校与学生在监护问题上的基本法律关系,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明确了学生伤害事故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设定了以调解为核心内容的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处理事故的程序,提出了以建立社会保险机制为特征的筹措赔偿经费的途径;规定了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办法,处于不同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关系主体适用不同的处罚办法.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一些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司法实践并引起教育法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作出了法律上的明确回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明确了学校与学生在监护问题上的基本法律关系,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明确了学生伤害事故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设定了以调解为核心内容的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处理事故的程序,提出了以建立社会保险机制为特征的筹措赔偿经费的途径;规定了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办法,处于不同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关系主体适用不同的处罚办法。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侵害事故处理办法》,对一些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司法实践并引起教育法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作出了法律上的明确回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明确了学校与学生在监护问题上的基本法律关系。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明确了学生伤害事故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设定了以调解为核心内容的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处理事故的程序,提出了以建立社会保险机制为特征的筹措赔偿经费的途径;规定了对事故责任的处理办法,提出了以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为特征的筹措赔偿经费的途径;规定了对事故责任的处理办法,处于不同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关系主体适用不同的处罚办法。  相似文献   

4.
李北宏 《上海教育》2001,(19):13-15
2001年7月13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在今年9月1日生效执行。最近,我们走访了始终参与此法制定的上海市人大科教卫委员会主任夏秀蓉同志,请她谈谈有关《条例》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6.
章建民 《上海教育》2001,(19):14-15
近年来,本市校园内在校学生伤害事故案发率不断攀升,由此引发的纠纷及基金索赔与日俱增。校园内发生的伤害事故不仅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不幸,也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利于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向更深层次推进。由于目前我国尚没有处理学校伤害事故的专项法规,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往往滞后于实践,使得学校伤害事故的处理和纠纷的解决无法可依,无据可寻。  相似文献   

7.
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首先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其次才是一种以债权债务为内容的契约关系。依据这种法律关系,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边界可设定为基础的责任边界、扩张的责任边界(根据责任扩张的有无规律性又可分为扩张责任的一般边界和扩张责任的特殊边界)和收缩的责任边界,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度量应以单位过错及其程度来认定其承担的责任。同时,必须根据学生行为能力的立法缺陷和发展趋势,结合学生中同年龄组人的注意标准,积极构建学生多级行为能力模型,并研究这种模型与其责任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9.
关于在高校适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如何在高校内适用的有关问题 ,从大学生伤害事故的界定和责任 ,处理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原则和程序 ,大学生伤害事故损害的赔偿和处理等几方面予以探讨 ,以求对解决发生在高校内大学生意外伤害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特点和影响 ,在探讨了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的性质、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的基础上 ,对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进行了责任分析 ,并提出了正确处理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虽然顺应国内外学术语境,注意到文学特征的整一性、研究方法的开放性,但它自身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文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纠缠、化约文学复杂微妙内涵等困境中。文章认为,应置身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语境中,并展开与当代审美文化的“交往对话”,以此推动中国当代文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2年8月21日教育部制定和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欲为日渐增多的校园伤害事故纠纷提供解决依据,本文针对该《办法》的法律效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如果遇到意外伤害,学校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国现有的法律都没有确切具体的规定,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可操作性。如果长时间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不仅给学生及家长带来不幸,也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缺乏处理这方面事故的专项法律,造成处理这类事故无法可依,处理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修改的《婚姻法》中探望权的规定,实际为《民法通则》监护权制度相关内容的明确,其性质为权利义务的结合,而不是法律所明定的一项“新权利”。故父母不仅有探望的权利,也有探望的义务,孩子也享有探望权。考究其立法目的,应扩大享有探望权的主体范围。但探望权的本质为父或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其实现属于道德调整的内容,法律在此止步。对探望权行使的障碍可依法进行排除。为了子女的利益,一方可依法中止另一方在一定期间内行使探望权,但必须具备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并不得滥用中止探望权。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对中世纪伟大的维吾尔族哲学家、杰出的诗人纳瓦依研究的学术价值,评述了国内学术界对纳瓦依作品及思想研究探讨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有关纳瓦依生平、创作及哲学观、文艺观和审美观等重要的学术研究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法、原则与趋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田澍 《西北师大学报》2002,39(5):105-110
嘉靖革新是明代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变革活动。不了解这一革新,就不可能客观地认识“张居正改革”或“隆万大改革”。总结笔的研究所得,可以认为:明代改革应描述为“嘉隆万改革”,其中核心是嘉靖革新,其余波延至万历前期。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学刊》 2000年第 5期,发表了孙喜亭先生的文章《德育要拒斥任何意义上的“传递”、“灌输”吗 ?》,孙先生是针对“当前有一种德育立论,主张应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层次上全面否弃、拒斥灌输”而发的。我同意孙先生的德育不可能完全拒斥任何意义上的“灌输”的观点,因为没有继承 (灌输 ),就没有进化。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向孙先生请教。   一关于“灌输”的界定   孙先生说:“这个文化传递的过程,其实,也可以称为灌输,即所谓‘输入’社会意识内化于主体”,“灌输就是对人晓之以理,就是传播与传授…  相似文献   

18.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出台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有其积极意义。但其法律效力层次过低,某些规定与民事法律相抵触,对举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学校、学校的举办、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在学生安全方面的责任区分等应规定的内容未作规定,需要进一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的单亲大学生由于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发生率高、成因复杂的特点,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因此了解、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单亲家庭的事实,平衡他们的心理,防止单亲大学生心理、行为不良倾向的发生,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素质的高低对国家和社会意义重大。人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教育质量的不足与过剩、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