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广电事业单位通过几年来的改革,在用人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也取得了相当进展。但是,如何解决人员能进能出中的“出”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难题。本通过绍兴市直广电事业单位改革的回顾和分析,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门面,好似人的眼睛。如何把标题制作得诱人传神,令读者眼睛一亮、“一见钟情”,是编辑记者们苦苦追求的效果。“一人巧做千家饭,五味调和百味香”。说的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厨师,用酸、甜、苦、辣、成五种不同作料,做出千家人都爱吃的可口饭菜。我们的编辑常年要编辑成百上千篇稿件,制作出相应的标题,用什么“味”调和广大读者的口味呢?——要有点品位。品位即“文化味”、“雅味”。有些标题乍一看貌不惊人,细细品味,很有咂摸头。这是文化底  相似文献   

3.
出版社作为文化企业,编辑的用工制度将按照企业用工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变革。打破原有的僵化的不适应企业发展要求、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事业编制”,是出版社编辑用工制度改革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编辑部每天收到的新闻槁件中,政工稿均占40%以上。然而,仔细翻阅,很少有令编辑眼睛“一亮”的上乘之作。新闻稿件特别是反映政工的稿件不见“新”,表现在或大同小异,或似曾相识。强调新闻要“新”,就是要抓住新问题,写出新的思想高度、新的工作经验,同时标题也要使人耳目一新。在各行各业竞争激烈、报纸宣传不断改革创新的今天,广大通讯员更应具备竞争意识,与其企盼以数量感动编辑,还不如对每个素材进行分析,悟出新意再动笔,以质量取胜。那么,如何使稿件有新意、命中率高呢?乐当“比较先生”。购物要“货比三家”,才能买到…  相似文献   

5.
也许是阴差阳错,在校学机械制造的我毕业后竟被分在企业从事企业报编辑工作。对于当编辑,过去是从来想过的。童年时做过的梦中,编辑连点边也不沾,倒是科学家之类常在脑海浮现。然而,命运总爱捉弄人,你“哪壶”不开它偏提“哪壶”。自从和编辑“结了缘”,这一晃就是10多年。 凭心而论,当编辑真是一个“苦差使”。尤其是企业报的编辑,不光要修改通讯员来稿,核对事实,画版样,校对,有时还要誊写修改后的稿件,又要经常下去采访,参加各种会议及厂内重大活动。没有照排和印刷条件的报社,编辑们就更辛苦了:他们要将每期稿件拿到厂外去干,无论赤日炎炎还是数九寒天,一年四季不能间断。有时厂里有什么重大活动,为了赶出报纸,还要加班延点,白天干不完,晚上将稿子带回家去看,真有点“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味道。这份辛苦,局外人恐怕是体会不到的。 编辑辛苦,得到的却是微不足道的。同其他一块参加工作的人比,有时真是“天上地下”。走官道的,出入有小车接送;搞技术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时下也颇受人尊敬;唯有当编辑的,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己这“一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面孔是人的重要部位,眼睛是重要部位中的重点。对一张报纸而言,头版是面孔,头条是眼睛。读者总是通过看头版头条去认识一张报纸,去衡量一张报纸的水平。可以说,头版头条是报纸的“眼睛”和旗帜,“眼睛”明亮、旗帜鲜明,自然显示出报纸的水平和质量。作为企业报,因其服务企业、围绕企业党委中心工作办报的特定宗旨,决定了头版头条必须围绕企业党委中心工作来安排.也可以说,一篇稿件能否上头版头条,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记者的妙笔生花,而是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是编辑部门和人员的选择能力和编排技巧。  相似文献   

7.
《河北广播》2006,(3):22-24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我台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就把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两年来,在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的基础上,坚持边试行、边总结、边完善,并结合我台实际,制订了“两改”改革思路(“两改”即: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力求在一种新的人事机制上做文章,建立一种新的用人与分配制度。根据这一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运行,在人事改革上有了重大突破,实现了聘用人员的金员梯次管理工作,建立了采编播岗位责编制、分级制、首席制(简称“三制”),实行了分配制度的“三个挂钩”。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8.
某通讯员给报社寄去一篇反映自己厂里新人新事的稿件,过了几天在报上发表出来,除修改了标题和个别词语外,其内容基本一样,而署名的却是“本报记者”,但那位记者并没有去厂里采访过。某通讯员到报社送稿,过去只是陪送些香油。烟酒土特产,如今还得送“红包”,简直有点受不了。有的编辑、记者到了基层,甚至连洗脚水都唤通讯员去倒,他们真成了通讯员的“无冕之王”!这使笔者想起了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既当过通讯员,又做过报刊的编辑或主编,他们对通讯员工作的重视,他们和通讯员的那种“永恒的友谊”,堪称新闻工作者的榜样。马克…  相似文献   

9.
值班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是发现了让人眼睛一亮的稿件。每每发现那种新闻性、可读性、贴近性等几种要素兼备的稿件,做夜班的“夜猫子”们精神也会为之一震,倦意顿消,大家像对待宝贝一样仔细推敲稿子、斟酌标题,就是稿子“上”了版面还要议论比较,唯恐亏待了它。这种“好新闻情结”,使“夜猫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记者采访就像蜜蜂采蜜一般。我说:编辑也和蜜蜂一样,同样在采粉酿蜜。不过,记者要“飞”到很远的“山野”去,编辑却在身旁的“花园”里,这个“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就是通讯员用脑汁和劳动写出来的稿件。蜜蜂飞织在万花丛中,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花儿,只要有点点花粉,它都要去采集下来酿蜜。编辑呢,也应该如此。只要通讯员来稿中有几句可用的东西,都应当摘编发表。一九五八年秋天,正当陕西全省播种小麦的时候,有关这方面的稿件像雪片一般,纷纷而来。但是,这里边有些稿件不好,无法见报;就是能够见报的稿件,也要经过去粗留精的编写。这时,我们的编辑,就在这片秋播稿件的“花园”里采起“蜜”来。经过一番选择,在通讯员巴山人、蒲兴华两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一些稿件滥用“亲自”的现象十分普遍:“局长亲自下基层搞调研”、“厂长亲自深入车间向工人问寒问暖”、“经理亲自站柜台了解产品销售情况”等等,言外之意,领导到了基层表示领导的工作作风扎实,领导有方。其实,作为一位局长、一位厂长、一位经理,深入基层本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他的本职工作。如果非要加上“亲自”两个字,反而显得领导脱离基层,脱离群众。因此,凡遇到这种情况,大可不必用“亲自”去表达。从“亲自”的滥用,笔者联想到一个问题,即稿件中的一些老套话。如“为了”在许多消息里…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做标题就是画龙点睛。这话很有道理。画龙难,点睛更不易。点睛点得好,能给新闻增添丰采。我们当报纸编辑的,对制作标题是相当重视的。有一回,我们收到一篇通讯员来稿,内容是讲近两年来,浙江省城乡重视发展社会服务性事业的事,内容写得不错,但标题却相当平淡: 发展第三产业方便群众生活(肩题) 我省城乡商业服务网点有较大发展(主题) 看了这个标题,觉得索然寡味。我思考着怎样把它改得引入爱看一点。我在重读稿件内容时,淹没在稿件中间部分的“组织没事干的人,去干没人干的事”这句群众语言,眼睛顿时一亮,目光便在这里停  相似文献   

13.
张兵 《军事记者》2008,(7):53-54
2008年5月10日,人民军队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消息:《“草船借箭”进试卷》。稿件见报后,引来不少好评。一些读者称赞此稿内容颇有新意读来令人眼睛一亮。此稿被报社评为当月优质稿。  相似文献   

14.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与“眼睛”,是编辑的第一视点。用新颖别致、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的标题来“取悦”编辑,才能引起编辑对整篇文章的注意。标题精巧新颖,文章顺理成章,编辑见了爱不释手,自然命中率也就高了。另外,注意对稿件的“包装”。也就是在誊写稿件时字迹要工整清晰,格式要美观大方。经过精心包装的稿子也容易引起编辑的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视。责任编辑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如果你字迹潦草,把稿子涂改得像个大花脸,让编辑一边看一边猜,你的上稿率可想而知。精心制作标题@赵少辉  相似文献   

15.
从前以为,当编辑,不过是改改错别字标点符号,顶多也就是调整一下段落篇章加个标题什么的。此想法,其实大谬。一名作者,前后两次寄来同一稿件。起先只当是粗心或无意,然细一比较,发觉两次寄来的稿件在描述事件经过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竟有一处重大改动:文中指导员的名字由前次的“张××”变成了“李××”,当然事件发生的明确地点“×连”也就被相应地模糊掉了。据此推测,“李×”肯定不是×连的,作者担心×连见笑便“顾左右而言他”,其用心可谓良苦。然而当编辑的,看着两篇稿件上均赫然盖着红色公章,亦不免吓出一身冷汗。作者…  相似文献   

16.
向报纸提供的稿件,有人易犯这样的通病——“写长一点,留给编辑删的余地。”何必留给编辑去删?自己就可以做一趟“刀斧手”的,试谈一点“自删”方面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我走访过四川、广东、湖南几家报纸编辑部,看到好些编辑同志阅稿不及时,总是积压数天的来稿一次看,结果,当从积压的稿件中发现好的新闻稿件时,已经过时;有时稿件特好,刊登出来,也成了旧闻;稿件中的“×月×日”也不得不改成“最近”或“前不久”之类。  相似文献   

18.
编辑歌     
就编辑工作意义上的编辑而言,词典解曰:“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成书刊。”竟然仅说“编成书刊”,不提编成报纸。事实是鳊辑稿件使成报纸的编辑和编辑工作的数量,比使成书刊者可能更多。不去管它也罢。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词典里,“找茬”是个贬义词,是故意挑毛病的意思。这里说的“找茬”,就是编辑要善于发现问题。作为一名新闻编辑,每天要接触很多稿件,这些稿件对于作者来说是成品,可对于编辑来说大多数只是半成品,而编辑需要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稿件加工整理成成品甚至精品,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就好比一名厨师要将各类菜加工成美味佳肴,才能上桌。这就要求编辑要善于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观众奉上精彩的视觉大餐。那么怎样去发现问题呢?  相似文献   

20.
人之于物,有同好焉。比如我们做编辑的,喜欢好稿,就很有瘾,譬之于孩童喜欢糖果,女人喜欢时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是的,喜爱是做好事情的基础。爱业,而后有敬业,而后有事业有成。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赞赏并倡扬编辑对于好稿的喜爱。 但凡事皆有度。爱固好,滥爱、嗜好成癖则不一定好。有时反而会被这“癖好”遮了双眼,蒙了理智,乱了方寸。最明显的例证,便是这些年对一些能产生“轰动效应”的通讯员来稿或“自然来稿”的处理:稿子题材大,主题新,事儿奇,写得巧,哈,几乎是妙不可言啦!于是编辑眼睛一亮,心花怒放,马上延揽入怀,如获至宝,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