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针对不同状态和问题的指导策略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我们总结出了小学高、中、低年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状态。在此基础上,每一学期,我们都组织若干次校内和对外的现场研讨,其内容包括活动现场参与、现场研讨、经验交流、问题聚焦、拓展重建等。通过研讨,进一步清晰随迁子女的成  相似文献   

2.
张贤臣 《现代教学》2014,(7):132-132
近年来,我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逐年上升,已成为杨浦区随迁子女比例最高的初级中学。如何开展“融入教育”,帮助随迁子女尽快适应上海的学校生活,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成为我校必须直面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我们选择以“融入教育”课题研究为切入口,着力研发“心理导航与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尝试通过有系统、分层次的课程化教育系列研究,来帮助每一个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上海。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推动下,又一次迎来新一轮的社会流动,即老年人口随子女向城市的流动。可是对大多随迁老人而言,或许是因为对子女牵挂、对孙辈的照顾,他们从农村进入城市,或从原来城市进入另一个城市,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如何适应与融入这完全陌生的城市场景与社区生活、如何处理相对复杂的家庭关系,已经成为随迁老人面临的重大人生课题。鉴于此,我们在此呼吁社会各界应积极关注这一群体,并将社会工作介入到随迁老人问题的解决中。  相似文献   

4.
融合教育以融合为导向,推动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改革,在我国近年来的一些重大教育政策中已有所体现。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解决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了教育工作中的新任务。本文通过分析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经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指导探索,总结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迁老人是指与子女一起生活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的老年群体。他们为了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从农村来到城市,或者从原来的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面对这个陌生的城市,如何去适应异地的生活,融入新的环境,处理好家庭产生的矛盾,成为随迁老人在新的环境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随迁老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属于边缘群体,他们面临很多困难,却很无措,子女要多人沟通、多关心他们,社会要关注和关怀随迁老人。  相似文献   

6.
以城市公办初中校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系统探讨其心理融入水平,归纳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身份认同、归属感、学校主观生活质量、学习适应性、学校人际关系适应、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特点。提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融入水平可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逐年上升,已成为杨浦区随迁子女比例最高的初级中学。如何开展“融入教育”,帮助随迁子女尽快适应上海的学校生活,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成为我校必须直面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我们选择以“融入教育”课题研究为切入口,着力研发“心理导航与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尝试通过有系统、分层次的课程化教育系列研究,来帮助每一个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上海。课程设计与研发我校“心理导航与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研发先后  相似文献   

8.
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问题日益突出;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和未来城市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前瞻价值.但是由于长期受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遇到了诸多困境,阻碍了他们学校融入的进程.为此,应多方采取措施破解这一难题,建议可通过城市家长、学校和家庭等多方协作来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融入.  相似文献   

9.
随迁子女由于种种原因,使其与城市学生学习品质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专门制订基于随迁子女的适应性交往策略,这一策略着重从教学交往中的课堂导入、问题设计、课堂情境等方面入手,探讨物理课堂教学对于随迁子女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李文 《辽宁教育》2014,(1):9-10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纷纷涌向城市,大量随迁子女能否适应城市生活、能否接受良好教育等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随迁子女普遍具有流动频繁、基础薄弱、对学习不自信、胆小内向等特点。如何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呢?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家庭式迁徙模式的形成,越来越多农民工选择带着孩子来到城市生活。但这些随迁子女来到城市后,无法完全适应新的环境。应当从国家政策、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着手,为每个随迁子女打造一个公平、健康的成长环境,增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其子女也随之进城居住和就读,与此同时,随迁子女德育问题也日益显现.通过研究随迁子女德育问题现状,随迁子女与城市子女的道德差异,以及影响随迁子女德育问题的因素,学校需要充分认识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建立减小差异的措施和制度;家庭应发挥基础作用,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社会应以社会活动为载体,利用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随迁子女与城市群体更好、更快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子女适应城市生活是促进城市化发展和推动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但随迁农民工子女由于经济情况相对不利,受教育机会不均,没有条件支撑课外技能培养,在校学习稳定性不佳等多方面因素,阻碍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城市学习生活的适应.为此,应该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各种投入机制和帮助渠道,给予农民工子女人文关怀和帮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难问题的初步解决,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活状况。研究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与教师关系、与城市儿童关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不良,主要原因涉及社会文化、制度、学校环境、家庭特征和农民工随迁子女自身同质性和个性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适应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重要议题,学校适应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随迁子女的教育结果和身心发展,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职业选择和整体发展。利用2007年世界银行—教育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促进项目"数据,以就读学校的类型为变量进行比较分析,从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考察在两类学校就读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学校适应性方面的异同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获得良好的学校适应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的缘起与简况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近年来其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就读的比例明显增加.城市为这些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和人文资源,市民文明的生活方式、习惯和相关素养,也成为滋养随迁子女成长的重要资源.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相当部分没有固定职业.为了维持生计,他们整天在外奔波,家庭经济收入偏低,使得他们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与培养还处在“温饱”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一、研究的缘起与简况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近年来其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就读的比例明显增加。城市为这些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和人文资源,市民文明的生活方式、习惯和相关素养,也成为滋养随迁子女成长  相似文献   

18.
跨语言区随迁子女的语言学习特点表现在语言学习环境的特殊性、语言态度的"暧昧"不定及语言适应的复杂性。当前西南地区跨区随迁子女在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及语言适应上都存在着部分问题。为提升跨区随迁子女尤其是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普通话使用水平及使用频率,应在学校加强普通话推广以及针对当地教师说普通话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考核;家长要积极正确看待家乡话,把握儿童语言学习关键期,择机选取"一人一语言"或先后跟进策略来学习多种语言尤其是家乡语言;应引导儿童积极归因并在当地培育包容欣赏文化等。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社会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关注,从学校层面促进随迁子女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现状,分析学校层面特征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城缜儿童相比,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较差,表现形式更加隐蔽,且极端个体更多。学校因素能够解释随迁子女学校适应得分变异的14.26%。在学校层面,学校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对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具有正向影响,而学校外地学生比例、班级规模则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红叶小学自建校起就不断地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这些来自山南海北的学生共性的问题是成绩普遍偏低,家长期望值却很高。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家长本身素质偏低等,当然还有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不力等各个方面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对"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做了细致研究,宗旨是一切向提高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业质量倾斜,通过加强每个学科每种课型的教学设计研讨,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等策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综合素养,全方位促进这些孩子学业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