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科学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显性教育资源及隐性教育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挖掘出来并合理运用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科育人,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笔者通过对生命科学学科德育优秀案例的研究,形成科学的量表或范式,引导生命科学学科教师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范式进行学科育人,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生命科学学科德育优秀案例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转变育人方式和教学方式,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而县域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呈现出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仍需完善、缺乏系统性教师培训、教师教科研能力较弱、缺乏学科融合意识、对于专业发展的自我认识不高等现实困境。为此需要加强多方协同,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针对区域特色,开展精准化教师培训;统筹规划,优化县域教育资源配置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学科教学论教师是专业的教师教育者,是生产和传播教师教育知识的学术人.在教师教育大学化过程中,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普通大学教师学术范式的影响,注重探究理论,轻视教学实践.教师教育的科学发展呼唤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身份回归教师教育者本位.  相似文献   

4.
教师实践共同体:专业发展的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在有力推动教师个体成长的同时,也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角度,鲜有从区域性组织的视野出发,来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本研究突破个体研究的范式,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创建教师实践共同体,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高职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高职院校的实际,促进两者协同育人具有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师生关系最优化、德育效果最优化的意义.然而实践中两者面临育人目标、效果和机制不协同的困境,因此,可以从协同育人目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教师队伍以及机制等方面推进协同育人,实现良性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6.
传统课程范式中的学科课程范式支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经验课程范式遮蔽了学生科学的认知逻辑,结构课程范式冷落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实践课程范式又脱离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偏颇与窄化成为传统课程范式弊端的集中表现。过程哲学为传统课程范式的转型提供崭新的视角,秉承过程性课程观,确立关系性的思维方式,构架整合化的课程研制方法论,推动课程范式的变革与转型,进而实现过程—整合课程范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学科育人价值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本专业学生特点,剖析历史学与学生管理。首先在学科育人价值下从宏观上分析历史学思维与学生管理,其次从微观角度分析历史学与学生德育教育、历史学与学院学生活动开展、历史学与党建工作。进而讨论学院学生管理与学科育人价值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学院管理者应当首先对本学科的学科育人价值产生认同,进而使学生管理服从于服务于学科育人价值,在学生管理中彰显学科育人价值,进而真正得以使学院学生工作立足学科创品牌、树特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苏琦 《科学教育》2008,(5):19-20
中学生命科学学科在生命科学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显性教育资源及隐性教育资源;同时生命科学学科也有一定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应重视这些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将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李文祥 《科幻画报》2022,(4):154-155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是高校育人环节的两大重要群体,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引领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维耦合关系,构建起了三者的成长共同体。而“三全育人”理念重新对教育理念进行了阐释,作为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需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完善高校育人机制体制、搭建育人平台、创新方法等方面形成育人合力,真正实现全员贯穿育人的全时空,实现全过程融通、整合教育资源,达成高校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本文例谈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与时俱进地适时适量引入中国科学家的重大研究成果,有助于培养关键能力、厚植学科基础、发展探究素养、彰显育人宗旨,进而增强科技自信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学科是教师教育大学化发展之合法化地位的保障;教师教育二级学科的设置直接影响大学教育资源的分配;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有利于学科专业归属感的确立以及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实践中的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与理论发展,也仰赖于教师教育学科的设立.从中国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置情况及中国研究生招生中教师教育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两方面,对中国教师教育学科开办及设置的现状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初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目前来看,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发生了新的范式转移。也就是说,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教师专业化新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握好传统学科内容,还要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以及在实践教学中对专业理论进行检验,进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分析,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教师合作是教师自愿或有组织的就共同感兴趣的教学或学术研究问题平等协商、共同研讨,依靠集体智慧寻求解决方案,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的行动方式.教师合作的基础有多种,合作模式有多样,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育人质量,谋求共同发展.高校教师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双一流”建设背后遵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同时也面临空间布局、学科设置、人才布局、创新能力等不平衡发展的制约。高校“双一流”建设是一个辩证性、动态性过程,重中之重在于范式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需要处理好5个关系:高峰与支撑、中央与地方、理科与文科、学科与育人、中国与世界,实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价值追求和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5.
对城乡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不仅有利于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享有共同发展机会,还可以通过城乡互融、校级合作使部分学校闲置的教育资源得以利用,进而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水平。所以,需要积极建立城乡学校合作的体系,对城乡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且对城乡学校的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能有效地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及城乡教师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当前,化学学科教育中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淡薄,二是课程思政实施评价标准尚不完善,三是教师课程思政实施能力有待提高.为此,要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深入挖掘化学课程的思政元素,持续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7.
学科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深化课程改革的组织形式,是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单位。在"五育"并举的新型育人理念下,音乐教研组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布置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组织集体备课等,更需要通过加强教研组建设,将先进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提升校本研修质量、丰富学校美育工作内涵发展,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汪文才  向宏涛 《教师》2023,(19):105-107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提升全民全社会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高度重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科学本质和育人价值日益凸显,对信息科技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从如何有效提升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角度,深刻分析并阐述了当前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状况,进而提出了学校和教研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强化校本研修、丰富教研形式、重视教学反思、强化考核评价等,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措施帮助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做好职业规划,进而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工匠精神"一词有着丰富而鲜明的时代性内涵,与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相吻合.在理工科院校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理工科院校可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从思政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四条路径着手强化工匠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观和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旨在发掘所有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所有教师、专业和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是所有学科全面推进、相互协同,实现人才培养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教师思政意识薄弱思政与专业分离以及网络信息化的负面冲击等现实困境.为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强化育人意识,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学科融合,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大网络"思政工作格局,层层推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