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宣部关于《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六届政协二次会议新闻报道工作总结》中,在谈到各新闻单位的宣传特色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例如北京日报,这次得到了一个采访名额后,这一个记者就采访了12篇报道,使北京日报关于会议的宣传大为增色。”总结里说的“这一个记者”,就是最近被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北京日报政法部记者郑理。他在拚搏会议报道要搞出特色是比较困难的。象全  相似文献   

2.
这次人大和政协会议有一位“场外记者”——北京晚报的张沪,她虽然没有拿到大会的记者证,却全心全意地想把大会报道好。由于记者名额有限,这次北京晚报没有派记者参加大会报道。张沪主动向报社领导提出:首都人民很关心这次大会,我们虽然进不了会场,也要想办法尽可能多搞一点报道。在短短十几天里,她采写、组织了十二篇与大会有关的报道,包括: 采写消息四篇:《吴波谈让贤》、《徐向前谈不兼任副总理》、《杨尚昆、杨静仁谈不辜负人民委托》、《郭维彬成为王光美家的一员》。  相似文献   

3.
总是听人说,我们的报刊上关于“美育”的宣传很不够,而关于美术的评介和报道,更是少得可怜。这是确实的。而且,就在能见到的一点点有关美术的评介、报道中,由于我们的编辑、记者同志没有认真对待,以致造成许多错误、甚至笑话。例如,去年10月16日北京日报在评介首都国际机场的一幅壁画《森林之歌》时,写道:“艺术家和陶瓷工人密切合作,使这幅壁画的绘画性和装饰性完美无缺。”这种“完美无缺”的提法似乎是言之过分了,殊不知世上哪里有完美无缺的艺术品。又如,7月8日北京晚报有位记者介绍某画家的作品说:“他的画运笔古朴,着色雅淡,画面清新而又丰满。”“运笔”怎么能“古朴”呢?又何谓“雅淡”?“清新而又丰满”也无论如何联系不上美感。再如,  相似文献   

4.
在 去年10月21日的“西部论坛”首场全会上 ,会议主持人赵启正宣布了一条“大会纪律” :“每位代表发言限在100秒”。否则 ,他要“按下此钮 ,中断发言人的讲话”。次日的《文汇报》专门报道了这件事。10月30日 ,新华社在题为《为逆耳忠言鼓掌》的消息中 ,对“西部论坛”上许多人“直言不讳 ,实话实说” ,对西部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尖锐批评意见的事情作了专门报道。发言时间的长短和怎么发言 ,似乎都是很平常的事 ,然而记者抓住了平常中的不平常 ,使上述两则报道产生了分量。现在不少大小会议 ,长话、空话、套话、官话实在不少 …  相似文献   

5.
每年3月,中国的“两会”都吸引了世人的目光。2003年的“两会”以其不同寻常的意义尤为世人瞩目,因为这是中共十六大后的第一次“两会”,又是一次换届的大会。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这次“两会”报道搞得有声有色,受到广泛好评。近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组长江绍高应本刊记者之约,就《人民日报》今年“两会”报道回答了本刊记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我从小就读过穆青的新闻作品,特别是那脍炙人口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仅熏陶了我,还熏陶了几代人。我1984年到新华社工作后才对穆青同志有了较多的了解。听他讲话,看他的文章,也作为对外记者的代表向他汇报过工作,对他那平易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很佩服。自己也按他倡导的“亲历式新闻”“散文式新闻”的理论学写新闻,按照他关于“摄影和文字要两翼起飞”的要求兼搞摄影报道。1990年,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邀请我撰写《回族文学史》中《穆青的生平和创作》章节时,才和作为“回族作家”的穆青同志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记…  相似文献   

7.
中央电视台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报道组采用“实况录像剪辑”形式先后播出了《姚依林、李鹏、田纪云答中外记者问》、《赵紫阳总理会见港澳代表和委员》、《彭真会见港澳记者》等7个专题新闻。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小时26分钟,最短的35分钟。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广播电视关于这次会议的报道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不仅体现了对外开放政策,而且也是领导和群众的对话。几位大学生评价说:看了中央电视台关于记者招待会的报道,感到我们同中央领导同志的距离缩短了。记者提出的问题,也是  相似文献   

8.
今年3月初 ,不断有朋友打电话询问我何时调到了中国社科院 ,这“无厘头”消息弄得我如坠五里雾中。我始终在北京市属一家科研单位工作 ,从没有过调动念头 ,这是哪来的消息啊?原来朋友们在《北京日报》2002年2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改革报》等多家报刊见到署名新华社记者邬焕庆的一篇报道《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一位专家眼中的民工》。文中称“老石是中国社科院的一名专家” ,而我的笔名“老石”,圈内尽人皆知 ;文章内容与我的科研项目———三农问题也有关。我找来报纸一看 ,原来是我发表在2000年5月3日的…  相似文献   

9.
今年6月,中国美术馆门前,《刘霆昭海上万里行影展》的大幅广告牌引起了新闻界的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报道了这个消息。磨铸铁肩刘霆昭是文字记者,他能成为北京日报第一个举办个人影展的记者却并非偶然。早在学生时代,他就酷爱摄影。“四·五”运动中,刘霆昭冒着极大风险拍摄和保存了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的照片。直到天安门事件平反,他的作品才得见天日。刘霆昭把胶卷捐给北京日报作资料,一部分照片登了报,被收入大型历史画册《人民的悼念》,并参加了全国影展。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刚到报社不久的刘霆昭崭露头角,连市委领导都知道有这么个能干的青年记者。1982年“八一”前夕,北京市组织青年慰问团赴广西边防前线。全团只有6个名额,北京日报有幸获准派一名记者参加。去前线,艰苦、紧张;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市委副书记徐惟诚和副市长孙孚凌,12月8日上午会见了北京日报财贸部主任蔡赴朝和《窗口行业见闻》主要作者、财贸部青年记者邹波、严力强。在会客室里,陈希同与记者们一一握手,笑着说:“大伙儿这段工作很辛苦啊。”徐惟诚说:“财贸报道在新闻改革上有突破,群众比较欢迎,领导比较满意,社会效果也很好。”  相似文献   

11.
今年6月,中国美术馆门前,《刘霆昭海上万里行影展》的大幅广告牌引起了新闻界的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报道了这个消息。磨铸铁肩刘霆昭是文字记者,他能成为北京日报第一个举办个人影展的记者却并非偶然。早在学生时代,他就酷爱摄影。“四·五”运动中,刘霆昭冒着极大风险拍摄和保存了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的照片。直到天安门事件平  相似文献   

12.
周敏 《新闻窗》2012,(1):86-87
一、部分文学修辞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妙用 (一)比喻 在新闻写作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往往能化腐朽为冲奇,使作品可读性大为增强。如关于北京奥运会女子100米自由泳的报道,《北京日报》是这样做的标题:《摘金夺银破纪录,双花怒放水立方》(北京日报2008年8月15日)。记者巧妙运用比喻修辞.  相似文献   

13.
一九四三年六月,蒋介石调动大批军队,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延安《解放日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发挥了强大的舆论战斗作用。这一点,在《解放日报》社长博古同志所写的一条消息里,得到了生动的反映。这条消息,登在七月十日二版头条。标题是:《延安三万民众大会一致表示,誓死消灭日寇及其第五纵队》。约一千一百多字。当年在延安参加采访这次大会的记者,对这条消息的写作过程,都还记得很清楚。大会之前,报社组织了一个采访班子,由一位“首席记者”采写大会消息,其他记者摘发大会讲话的内容,写大会特写。记者参加大  相似文献   

14.
1945年11月17日日本新闻会为加强“大东亚共荣圈”的宣传策略,制造“太平洋战争必胜”的舆论,在东京举行大东亚新闻大会。这次大东亚记者大会有82名代表参加,汪伪政府派出以《中华日报》代社长许力求为  相似文献   

15.
点评:《健康报》关于南京汤山特大中毒事件的采访报道,本人既是见证人也是参与者。在这次报道中,驻地记者杨丽佳同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先后采写了《特大中毒事故发生之后》、《你们创造了奇迹》、《南京特大投毒事件告破》等多篇报道,使这次事件的报道不仅及时,而且全画、准确,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说实在的,作为在《健康报》这样一张全国性专业报纸工作的记者,在职业生涯中很少有机会碰到这样的突发事件,用“千载难逢”来形容大概也不为过分。面对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一个记者,究竟应该怎么办?应该  相似文献   

16.
3月31日,埃菲社记者从北京发出一篇电讯稿,题为《中国试行议会民主》。稿中写道:“电视天天向观众介绍议员分组讨论情况和记者招待会概况”,“观察家们认为,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在报道新闻透明度方面是空前的”。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七届政协一次会议期间,首都新闻媒介在提高会议报道的“透明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时地、客观地报道决策过程中的讨论情况,摘登与会者的发言,开辟《寄语两会》《两会手记》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专栏,除此之外,还专门派出记者盯住“两会”期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注意从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是舆论监督 不是负面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鄂尔多斯广播电视报》记者郝建军,因为“负面报道”多被报社炒掉了。(见《内蒙古晨报》2003年10月22日)据说郝建军很敬业,领导承认他工作很辛苦,而且写出了一系列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重视的新闻,促成了问题的解决。郝建军写了哪些报道呢?有《记者暗访黑职介》、《记者暗访“性病专家”》、  相似文献   

18.
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蒋孙万的名字,人们或许并不陌生。前些年,上海台的新闻节目里,时常出现周末录音特写的栏目,而这个栏目又往往同蒋孙万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两年他负责中央台轮回节目编采)。那同采访对象娓娓动听的交谈,那别具匠心的音响组接,有时会给人以报纸专栏作家的联想。现在,蒋孙万正坐在我的面前。他头发全白,但脸膛红润,上身穿着一件宽松的粗绒线套衫,显得精神。我很想借这次“记者采访记者”的机会,系统地听一次他关于录音报道的经验谈。我们虽然共事多年,但这样的交谈还是头一回。因此,我感谢《新闻记者》杂志的编辑,给我出了《蒋孙万和他的录音报道》这个题目。“录音报道是新闻广播的一个优势”“你还记得跳高运动员朱建华打破世界记录的现场报道吗?”蒋孙万以他的职业习惯,主动向我提问。而且,话题一开,他就眉飞色舞:“在那激动人心的一瞬间,观  相似文献   

19.
从《燕赵晚报》头版上,突然见到“顾行同志去世”的黑框消息。心中一惊,许多往事在叹息中浮现眼前。“你知道吗?你是我当记者后,第一个采访对象。”这是顾行同志1957年末,闲谈中对我说的,那时,我从《北京青年报》刚调入《北京日报》文艺部。老顾是50年代初,从前门区委宣传部调入《北京日报》的。他刚当记者,就主持报上一个“小红入队为什么难?”的讨论栏目。50年代初,我因《北京儿童》报停刊,留在北京团市委少儿部工作,正抓少先队组织发展中关门主义的倾向。所以,老顾采访了我。1958年3月15日,《北京晚报》创刊。在筹备晚报…  相似文献   

20.
李滨声,北京日报高级编辑,著名漫画家。从北京日报创刊起,他伴随这张报纸度过了37个春秋。五十年代初,在党的正确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先辈报人的启发和读者的支持下,他探索开拓了旨在建树社会主义道德的“内部讽刺漫画”的道路。代表作为《喧宾夺主》。同时也有些较成功的歌颂性漫画面世,如《奶奶和孙女》等。近年作品中较突出的有《三十年前后》和《迎客松》,后者获“中国首届漫画全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