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运动员激励模式和评价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选题依据行为科学认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会因需要的运动员的行为,总是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实现某种需要的满足。因此,要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使其有效地发挥内在潜力,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需要。国外不少心理学家对此也有过专门的研究;较为著名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chy of Human Needs);赫兹伯格1959年提出的“双因素理论”(The Motivation——Hygiane Theory);佛隆1964年提出的期望理论;亚当斯1967年提出的公平理论以及阿德佛的需要理论和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还有近几满足与否而有不同的表现。需要、动机、行为、目标。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图示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气氛效应气氛效应原指由于某种刺激或刺激方式与行为有习惯性的联系而产生不适应的现象,后来的研究认为,它实际上是一种总体关系效应。即由于事物间关系所造成的总体气氛对人的行为改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环境气氛的构成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有课堂组织、人际关系、情感体验、师生仪表、交谈举止、场地设施等等。诸因素从各自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均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因素如果教师应用得当,形成积极地课堂气氛和良好的情感环境,就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实现理想地救学效果。反之,会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形成不良课堂气氛和情感环境。阻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把握“气氛效应”即力求创造  相似文献   

3.
强化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对有机体 (包括人和动物 )的某种行为 ,通过给以一定的刺激 (如肯定与否定、奖赏或者惩罚 )促使这个行为增强或者减弱、激发或者压抑心理过程。强化的作用和目的 ,就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的刺激作用 ,一方面激发人的积极因素 ,保持和发扬其积极的行为 ;另一方面使人的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 ,使其消极的行为转变为积极的行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各种强化方式调控教学过程 ,纠正不当的体育行为 ,使教学按预定的方案顺利进行。1 行为强化的类型正强化 :对于某种行为给予令人喜欢 (愉快、满意 )的刺激 ,…  相似文献   

4.
相信每一位在邮市里投资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赚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很多人整天忙忙碌碌地买进卖出,然后最终的结果却总是不理想,既浪费时间又损失金钱,大部分人都没有盈利。那么,花了那么多心思和精力去投资邮市,为什么不能换来丰硕成果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大多数泡在邮市里的投资者都太聪明。反应太灵敏,看着某种邮票大涨即追高买入,以期快速致富,而看到某种邮票跌幅加大,立即就去抛售,这样的想法虽然是不错的,但散户投资者毕竟还没有能灵活自如地驾驭邮市的本领,这样多次频繁高买低卖的结果,必然被套,越陷越深。邮市和股  相似文献   

5.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心理倾向.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这种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掌握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过程,利用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激发和培养学  相似文献   

6.
促进体育锻炼终身化的若干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分析研究促进体育锻炼终身化的因素,对实现这一目标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倾向因素倾向因素存在于行为之前,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动机,或是诱发某种行为的因素,包括知识、信念、态度及需要等。此外,如经济状况、年龄、性别、家庭、集体等也可作为倾向因素。知识:知识对促进体育锻炼终身化具有持久性的作用。知识的增长会影响到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关键取决于能否在实践中应用。因此,体育知识的教育应朝终身化方向发展,针对不同个体的特征,有所侧重,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入…  相似文献   

7.
所有的创造行为都是由创造动机所推动。培养和激发创造动机,对于体育运动中的创造力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创造动机产生的原因,应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和激发创造动机:一,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发现问题。由于在体育运动中创造动机产生于创造需要,而创造需要来源于体育运动实践,所以在体育运动中发现问题是激发创造动机的根本途径。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育运动中的一切创造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有价值的目标。无论是运动技术的创新还是器械的改进,其目的总是为了提高运动成绩。三,激发求知  相似文献   

8.
即每个学生在交互中的是非、好坏、得失、进退总是以他外延的行为来表达的,如果说他有进取动机,只能观其言行才能证实。正因为道德行为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某种心理特征,通常把道德行为称之为操行或品行,或指“德”的行为性。而体育课足以操作行为、身动、心动与课堂指  相似文献   

9.
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体育运动的方法、手段,来实现体育目的的一切实践活动,即为体育行为。体育行为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从复杂纷纭的现象中揭示体育行为普遍规律,以便有效地激励、预测、控制人的体育行为,更好地达到体育目的。体育行为是以动作、姿势为其表现形式,它具有目的性、持续性、可塑性、规范性、主动性。这是个体和群体行为所共有的。需要,是体育行为的源泉。人们对体育的需要,首先是为了维持生命,进而是对交往、求知、自尊、理想、成就等心理和精神的需要。体育行为的激励,就是通过创造外部条件来满足人的需要,并利用客观刺激来调动积极  相似文献   

10.
小群体社会学专家(美)西奥多·M·米尔斯指出:“小群体就是由两个或更多的人组成的基本单位,这些人为了某种目的而建立某种联系,并认为这种联系具有意义。”因此,我们可视体育课堂中锻炼小组为群体。群体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二级子系统,它不可能发挥学校德育的全部功能,因此,我们要先根据它的特点确定其范畴,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体育教学特点是在操场上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进取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释义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动机归根结底是由需要产生的,由于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动机种类的多样化。“进取动机”是受一个人不满足已达到的水平或已获得的成绩而不断向更高的水平和更大的成绩努力时所产生的,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动机,能产生持久的、主动的行为动力。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身心都有良好影响的多功能系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进取动机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此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无论什么形态、制度的社会,欲维持社会的正常生活,促使社会向前发展,都应该、也必须研究人的需要,并尽量满足人的合理需要。这是由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的关系所决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通过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马、恩全集》第四卷,第243—244) 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是社会的基本目的,而从社会的某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研究当今的体育运动,科学家已不再局限于运用现代化仪器和训练手段来提高人的体能和运动技术,而是通过多学科交叉式的将人体作为一个全方位系统加以研究。生理学家研究人的有机体与运动负荷的关系,心理学家研究人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与状态,而行为学家则将人的行为上升到一个多层次的研究,其第一层就是要弄清人的个体行为。现代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ylor,1856—1915)为了提高工厂的经济效益,对人的行为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他认为:金钱是刺激人的积极性的唯一动力。1924年梅约  相似文献   

14.
浅谈体育习惯及其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习惯是由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械、指导者等)和个体参与体育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因此 ,体育习惯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与行为的直接联系 ,是不需外在监督和个人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活动倾向。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是学校体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一、体育习惯的特点1 后天性体育习惯是通过后天习得而成的。在一贯的教育要求之下 ,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和坚持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和运动技能达到熟练化有助于体育习惯的养成。显然 ,体育习惯…  相似文献   

15.
“同步练习法”是笔者由双人跳水运动引用而来的。双人跳水关键在于心灵相通、默契配合,外在表现为“同步性”。吸取其精髓,在体育课中采用二人或多人同时练习,除了动作的准确性以外更注重动作的同步性、一致性。 “同步练习法”的作用:一、便于学生更全面、更有效的掌握动作。动作的学习总是简单枯燥的,学生的热情不易长久保持。目标为一切行为的动力,而同步练习法就给学生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冠军。为了争创冠军,彼此相互教学、虚心请教,枯燥无味的动作也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二、有利于学生与他人情感交流。在个体…  相似文献   

16.
主体教育思想下的教学行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微 《体育教学》2001,(6):17-18
主体教育思想是相对传统教育思想而言。传统教育思想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具有明显的主动行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带有某种被动性质。教师住往以灌输知识为目标,以统一标准去度量不同的个体,违背了人的本性和教育目标。而主体教育思想是从主体教育的视角去研究教育。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人自身、教育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需求,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发展其学习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求索新知识、创造新应用的能力,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并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优势,鼓励学生各具特色的多样化、多途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学校体育工作搞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研究,充分认识其职业心理特点,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管理,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是学校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一、需要、动机与积极性为了便于阐述体育教师的职业心理与管理问题,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需要和动机是心理学术语。在一定生活条件下,有机体对客观事物的需求称为需要。凡是能引起一个人的活动、推动着他去满足某种需要的念头、意向、愿望、欲求等,就叫动机。需要产生于动机,动机导致行为以满足需要。需要的产生和满足,调节着人的  相似文献   

18.
强化,是学习心理学(特别是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中的举足轻重的概念和心理学原理。在心理学词典中,将强化定义为“生理心理学上称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的联系为强化”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来,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教学的强化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各种强化技能,是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基本保证。例如: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可采用适当的的提问、表扬、鼓励等  相似文献   

19.
郭少山 《健与美》2024,(1):32-35
<正>在健身房锻炼大多数的人都有以下目标:要么增强力量,要么增长肌肉,或者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为了获得这样的健身结果,锻炼当然不可随意进行,而需要围绕复合练习来制定详细而周密的方案。复合练习(也被称为多关节运动)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方法,它通常用来在短期内增长肌肉、增强力量。卧推、深蹲、硬拉和划船等动作都是复合练习。所有这些练习都需要多个肌肉群协同工作来完成一次完整的动作。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人的生命自十月怀胎脱离母体,为了生存长大,生活劳动工作需要,除吸吮母乳以外,更有大自然的水谷之气,才能逐步由幼儿到童年、少年、青年,由中年到老年。在人生旅途中又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七十而古稀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