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伪公然歪曲历史,提出东北是“独立国”的谬论。妄图以此为伪满的成立寻找历史依据,也为日本占领东北披上合法的外衣。对此,中国史学界广大仁人志士据理力争,除了揭示日伪反动言论的本质外,他们还按诸典籍,以历史文化为主要武器,并结合地理、法律等知识,论断和确认了东北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从而有力地驳斥了日伪的反动谬论。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学者们对于历史教育课程论进行了一些探讨。他们对历史教育提出了要求,表达了一些批评意见。他们认为历史课程的学分太少、课时太短,且教学设备缺乏。在历史教育的课程设置、地位及目标方面,学者们有一些思考。民国学者就历史课程实施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聚焦于师资与教学评价两点。这些意见虽然限于主客观原因,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性成果,但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公然发动的武装侵略战争的开端,中国由此陷入了空前严峻的国难,国内知识分子都选择了不同的救国道路。"九一八"事变后,知识分子的爱国实践给当前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七七"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这一观点从国际到国内被认同了近五十年。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深入,"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起点越来越成为不被支持的观点,2008年9月18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征集的两份来自日本的史料更成为驳斥"七七"事变抗日战争起点论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西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战时期的特定局势下,西部民族地区的文教开发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国立及地方办理的民族学校增多,使西部学校教育较过去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与缺陷,其经验教训值得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下,各大、中、小学校接连被封闭、占用或强制解散,当地学校教育事业陷入绝境。一时间东北学子纷纷失学,亟须救济者遍布关内外。为此,国民政府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救济入关的东北籍学子,借助这种教育救济来缓解东北学生失学的严峻情形。此举不仅保存了东北教育事业一线生机,抢救了大批东北青年学子,而且使受救济者免受奴化教育,为东北增添了抗日力量。  相似文献   

7.
赖晨 《文教资料》2007,(26):73-74
政府应当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在操作技术上减少环节、简化事项,提高效率。要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作为领导改革的统治者需要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正确的认识,二是雄厚的实力。在土改完成之后,政府要有一系列到位的配套措施来巩固土改成果。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碎片     
蒋介石曾经预感: 自己将败于毛泽东之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为进一步“围剿”红军,贯彻“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强化军事力量,于1933年7月18日在江西庐山开办军官训练团,蒋介石任团长,陈诚为副团长,轮流调集军官,施以反动的政治、军事训练。其主要课程有《剿匪手本》、《剿匪要诀》、《剿匪部队训练要旨》、《战时政治工作》等。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国内在对华政策上存在着分歧。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美、苏等世界强国都对日本侵略行为妥协姑息。法西斯势力在日本国内的地位迅速上升,逐步控制了政权,进而确立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国策。  相似文献   

10.
丁华 《怀化学院学报》2003,22(6):103-105
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教育由于时局巨变、外地学校纷纷来迁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获得空前发展 ,各级教育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 ,为以后湘西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在“战时应作平时看”的教育立法的原则指导下,国民政府一方面从抗日战争的需要出发,制颁一系列应急教育法规;一方面从建国的长远目标着眼,制颁一系列调整性的教育法规,教育立法由此进入应急调整阶段(1937~1945年)。这段时期的教育立法,既为战时教育提供适时的法律依据,又为下一阶段教育立法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谈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主义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作用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科学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开放性,要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爱国主义,将爱国主义情感化为报国之行。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湖北省政府被迫西迁至恩施土家族苗族地区,在此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改变了民族地区思想文化落后的面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的育人功能,并且逐步认识到历史具有发扬民族精神的作用。今天,在积极倡导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之时,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因为:一方面历史教育可以为培育民族精神找到根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主体。  相似文献   

15.
16.
1942年春至1943年夏,黔东湘西交界地爆发了一场以。抗兵、抗粮,推翻国民党政府”为主要内客的暴动。苗、侗、土家、汉各族群众20000余众参加,涉及到湘西的洪江、芷江、武冈、黔阳、晃县(新晃)、辰溪、凤凰,黔东的松桃、江口、印江、石阡、铜仁、玉屏、岑  相似文献   

17.
张跃 《文教资料》2020,(6):101-102
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传播任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历史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与民族精神的整合关系,并从历史课程和文化传承两个层面,探索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进入”历史的实际操作中,有三点值得省思并与李怡等学者商榷。第一,商定使该历史阶段的文学资源有效整合在同一个层面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李怡目前关注的是有“现代”性质的文学样式,这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同时,“民国机制”更多还是在做文本以外的研究。第二,社会各界依旧未能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问题未作进一步探讨。第三,探索有效“书写”历史的途经。这一方面需要端正“写史”的态度。另一方面需要在“叙述历史和建构历史”的方式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在外交部长王正廷的主持下,围绕废除不平等条约开展了一场温和型的革命外交运动。"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打破了这一进程,让王正廷的外交工作异常艰难,最终在民众的抗议下引咎辞职。在这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同列强艰苦谈判,收回了关税主权,部分租界与租借地等,但这场外交运动也因国家内忧外患而失败。  相似文献   

20.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而爱国主义的前提是对民族历史化的认同,因此,历史化认同是民族精神的承接面,否则民族精神因缺乏民族特质的整合,而泛化成人类共有的优点,无由彰显“民族”的精神。实际上,离开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就没有根植之处;离开历史教育,民族精神的培育就会因为缺少民族的历史化认同这个基本承接面而难有实效。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教育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