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是一个很特别的数字。“三思”而后就可以“行”,“三顾茅庐”就请出了诸葛亮,“孟母三迁”后选定了住址……可见,“三”表示了一种完美。当我们面对《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情真挚、语言简明平实的叙事散(也称回忆录)时,我们发现里蕴含着丰富的“三”。正是这些“三”,使作品熠熠生辉;把握了这些“三”,也就把握了作品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创作随想     
曾写过几个相声作品,因为喜欢幽默搞笑,并不甘于“孤芳自赏”。于是,便用相声表演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快乐!我是一个相声艺术的爱好者。听过不少相声大师的段子,有候宝林、马季、冯巩等。有些相声段子甚至可以背下来。记住了很多相声作品中的经典名句,比方说:“打死我都不说,只要打不死,就说”,“我可以用中国话明确地告诉你:不Yes”等。这些经典名句,被我巧妙地“克隆”到我的作品中,以一个业余者的身份,说出专业者的话。而且我很注意听众、环境等因素,说得让听众感觉很熟悉,就象发生在自己身边。在写相声过程中,更多的…  相似文献   

3.
雨溪两语:     
每次读萦袅的作品,我总是被其中的两种东西感动:一种是那种纯洁透明的“真”,一种是那种酣畅淋漓的“顺”。说其“真”,是因为她总是用自己小小的心去感觉世界和人生,所写的景物和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没有刻意的雕饰,“真”得让人赞叹;说其“顺”,是因为她写起来总是那么得心应手,根本不去在意什么“开头结尾”“结构层次”之类,只那么顺畅地写下去,一种真的境界就出来了。去年《新作文》发萦袅的作品的时候,配了一幅插图:一个孩子,坐在滑梯上正在下滑,令人不由想到了“自由”“顺畅”这些词。现在,每读到萦袅的作品,我就…  相似文献   

4.
继《苦役列车》之后,你再次和山下敦弘导演合作电影《不愿长大的玉子》你感觉如何呢? 前田敦子.真是开心坏了,本来我就很喜欢山下导演的作品。虽然我喜欢的导演和作品非常多,但是最有“我”感觉的作品,还是山下导演的。在拍摄现场,我一直依赖着导演,他本人给我一种与他作品完全相同的印象。在现场的感觉非常舒适,也很愉快。  相似文献   

5.
陈灵爱 《福建教育》2005,(12A):11-11
一本优秀的教育刊物,不仅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还要融可读性和人文性于指导性之中,做到雅俗共赏。改版后的《福建教育》就有这份魅力,不仅装帧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栏目设置和亲和的风格更是吸引了我的目光。尤其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慧心”栏目里的文章。如果一个作品能给人带来某些思考,使人受到某方面的启迪.应该就可以称之为好作品。我觉得“卷首”文章就堪称好作品,也是我每期阅读的首选。文章虽小.却异彩纷呈.荡涤人的心灵。每次读完.感觉就像品一口清茶.满嘴余香。  相似文献   

6.
刀刀的世界     
《广东第二课堂》2005,(3):14-14
我猜你认识这只小狗,它不是一只像史努比那样“人文主义”的狗,更像一只“邻家小狗”。它有很多名言:“我就是我的作品”、“只要我不醒来,世界就不存在”、“我不是在无所事事.我只是在消化”、“走狗的路,让猫们说去吧!”……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中,作为读者,其实有两个“我”——“本我”和“境我”。“本我”是作品之外的那个“我”,是理智的,独立的,肩负着评述、批评的任务,它能说作品好与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它是受理智驱使的,抽象思维占优势。而“境我”,是阅读时读者融人文学情景中的那个我,是读者的元神,它游走于作品创  相似文献   

8.
茅盾在谈到《七根火柴》时说:“表面上看,这不是第一人称的作品,然而作为故事线索的卢进勇,实在是起了第一人称的‘我’的作用。”这句话一语中的,非常准确地指出了卢进勇在这篇小说中的地位。我们知道,以第一人称写成的小说,可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即“我”是故事的经历者或目睹者,可以直接把作品的情感传达给读者。“我”架起了读者与作品对话的桥梁,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简化了信息传播的程序。卢进勇就起到了这种作用。文章的第一部分,是他把草地那特殊环境中的感受传达给了读者,使读者充分认识到本…  相似文献   

9.
<正>一封被猫头鹰送来的魔法学校通知书,一句“不要回答”的谨慎警告,一部被称为“权力游戏”的绮丽诗篇……相信已经有很多小伙伴猜出了我在说哪一部作品了吧!没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在读者心中却有着非凡意义,这样的作品就是Fantasy(幻想作品,不限于科幻、魔幻等等)!从想象力火花中迸发出的幻想作品,我想大家都很难拒绝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幻想作品应该怎么读!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中学生》2007,(4):46-47
彭州市致和中学吴丛姗 我是一个初二的女生.很喜欢看《今日中学生》,已经有五年了。我小学时就捧着哥哥的看,现在还自己订来看。我特别喜欢“少年作家”中的作品。每当看到同龄人的作品发表在上面时,我总是羡慕不已,产生一种写作的欲望。总是梦想要是自己的作品也被发表了,该有多好呀![编按]  相似文献   

11.
我看金庸     
金庸先生的14部武侠小说已被印成多国文字,全球畅销,更有外国朋友把读金庸先生的作品看作是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捷径。香港有两位作家写书发了大财,一位是倪匡,另一位就是“金大虾”了。看了这么多部金先生的作品,也算是一名大“虾”,所以我就侃侃对金先生作品的看法。一部好的武侠作品,一定要有令人神往的武功秘籍,相当鲜明的侠义精神,再加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这便是武侠小说的骨架。仔细分析金庸的小说,发现几条“真理”,我称它为“金氏定律”:一、男主角要么绝对聪明,要么绝对英俊,要么两者兼有。金大侠笔下的男主角…  相似文献   

12.
朴素人生     
我曾经跟一位大厨学厨艺。大厨告诉我一个秘诀——好厨师一把盐。若是盐放得恰到好处,几乎无须太多的调料,就有好味道。我亦爱看CCTV主办的厨艺大赛,各路大厨神乎其技,作品争奇斗艳,五化八门,可是评判任往归结到一点,评委摇摇头:“太咸了!”“太淡了!”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的同志让我看了陈菊先同志对我的古代作品教学的述评。赞扬的话说多了。我教古代作品多年,几次带学生到中学参加教学实习,对中学古代作品教学情况,有一点了解。也许可以说,我教中学古代作品有一点经验。但陈菊先同志给我“记满分”,我受之有愧。我想就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这篇“述评”写几句话,向中学语文教师们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汪金友 《河北教育》2004,(12):41-42
有人问我:“你写了这么多篇作品,最满意的一篇是什么?”我说:“是我的儿子。儿子的进步给我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是任何作品都不能比拟的。”的确,20多年来,我也始终是把自己的儿子当做一篇作品来塑造、来创作、来雕刻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风筝》一文,近年来有不少注释、讲解的文章,就作品中的“我”以及作品的主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现就我们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作品中的“我”《风筝》中的“我”和作者自己究竟是什么关系?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反对小兄弟放风筝不过是一种艺术‘虚构’”,“《风筝》中的‘我’,根本不是鲁迅。”(闵杭生:《谈<风筝>中的“我”》,载《语文战线》80.7)  相似文献   

16.
谈起小说、戏剧这类带有虚构性质的叙事类文学作品的情节设计,即便是那些从未动过笔墨的人也大抵知道“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道理。其实,我们只要翻开“生活”这部“原生态作品”就会发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总是层出不穷充溢于你我身边。虽说厕身教育界,校园的那道围墙多少限制了我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那日造访王叔,受到极高礼遇。老人家先是赏我品素有“黄金芽”之称的清明前西湖龙井,然后,就将自己近年得意的摄影作品悉数搬出来给我看。  相似文献   

18.
痛苦,会使人惊醒,在美丽的痛苦中,人们的心灵往往能较好地得到净化。下边,我以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谈谈作者如何采用“平静”、“美丽”的表达方式,记录战争给阿尔萨斯人带来的灾难,以及作品又是怎样做到净化读者心灵的。“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我想就别上学了……”小说开篇就叙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简单的办法。“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当时,政治险恶、社会动荡、生…  相似文献   

19.
三毛是一个独特的作家,她说:“我”写作只是我生活的记录。“三毛的作品是以‘我’为中心,‘我’的生活世界和‘我’的爱情及情感世界构成了三毛作品的艺术空间。她一生漂泊,足迹遍及五十九个国家,经受着异民族的“文化惊骇”,在多元文化景观下,  相似文献   

20.
薛良香 《家庭教育》2004,(2B):27-27
女儿今年5岁了,活泼可爱又淘气。在幼儿园里,老师夸她:样样都好,可就是画画令人不敢恭维。但女儿又偏偏喜欢涂涂画画,家里的墙壁早就成了她的“画板”,就连床单上也有她的“作品”,面对这一切,我经常气得想给她两巴掌,以解心头之“恨”,但作为幼儿教师,我清楚地知道不能扼杀孩子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