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芮芳 《班主任》2012,(2):63-63
下面是两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夹竹桃》一课中关于多音字“差”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2.
2005年8月24日《新闻晨报》报道,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删去了20篇文章,其中包括不少名作名篇,如收有诸葛亮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诫子书》,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郦道元的《三峡》,培根的《论读书》等。而一些儿童故事则被收入其中。  相似文献   

3.
《教育导刊》2014,(9):84-84
翻开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记者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变化。一年级语文第一页是导学部分,《我爱学语文》取代了原来的《我爱上学》。此外,二年级上学期第二课,记者看到了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人选教材:年级的延伸阅读中。居然收录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一时之间。引得各方点赞。  相似文献   

4.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我们用了多年的课文,多种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有这一课。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宋桂奇 《语文知识》2006,(10):39-3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中选有李商隐《锦瑟》一诗,题下注释云: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人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出现了小学与中学教师相互抱怨的现象。昆明市五华区教育科研中心针对这个问题组织了六、七年级语文教学衔接研讨活动。该活动就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船长》和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诺曼底”号遇难记》两篇课文的教学,分别组织相应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展示,课后组织相关的讨论,从教材内容处理的角度,提出“渗透”与“深入”两个衔接策略。  相似文献   

7.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有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的一篇寓言,编者拟其题目为《塞翁失马》。节选的文段为: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对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的注释为:“到了第三年,就是庆历六年(1046)。”而《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则是“到了第二年”。到底是“到了第二年”,还是“到了第三年”呢?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高中《语文读本》第六册(试验修订本·必修)选取了《红楼梦》若干章节。《红楼梦》是公认的语言艺术典范,让我们通过量词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优秀的戏剧体裁的课文——《甘罗十二为使臣》。文中的主人公甘罗年龄虽小却才识过人。在针对赵王小看他是个小孩时。小甘罗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让初中和小学顺利衔接,一直是困扰很多教师的一个难题。最近,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在六年级和七年级各一个班同上一节语文研究课,课题为《安塞腰鼓》。这一课被苏教版五年级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选用。现在,我们让七年级的一位教师在同一个教室里为他们再上一次,目的是让他们比较、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第225页收录了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其内容为:  相似文献   

13.
“汤”趣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的《两小儿辩日》中,有一句“及其日中如探汤”。其中的“汤”,并非今日“菜汤”之“汤”,而是指“热水”“开水”。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风筝》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其中的“傲然”一词编者没有作注。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六单元的《小石潭记》中,“佁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中“佁然”注释为“呆呆的样子”。笔者认为释义欠妥,注音为“yi”有误。查阅相关资料,答案也有异同。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是《(论语)十则》,其中第10则是: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喜欢教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诗歌。因为它们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充满语文味。然而当今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淡而无味”的新篇目。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这些非经典课文没有价值,俗称没有“教头”。以苏教版为例,《伟人细胞》(七年级上)、《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七年级下)等等,这些文章均属于没有“教头”的文章。如何正确解读这些课文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杜海堂 《语文天地》2009,(10):64-6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中《咏雪》,言简意赅地展示了纷纷扬扬的下雪天里.谢公及谢家子女在家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简明精练地勾勒了一幅古代家庭轻松和谐的文化生活画面.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俄而雪骤。  相似文献   

19.
霍新艳 《课外阅读》2010,(9):129-130
一、“以点带面”读诗歌 《观沧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一首,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作者是曹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但诗人的趣味并不在单纯写景,是一首很有分量的诗。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完苏教版教材第五单元关于“爱”的主题后,我链接教学了五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下册(7)“静听花开”之“真爱无言”单元,这一组文章包括:《麻雀》《可爱的小鸟》《小狮子爱尔莎》《冬眠》《鹿心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