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人们至少在三种不同意义上使用“教学”一词:一是教学即教授;二是教学即学生的学;三是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显然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概念是以第三种观点为其共识。然而即使把“教学理解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还存在一个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如果我们把“教与学相互割裂、相互分离”作为教与学关系的第一层面,“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作为第二层面,那么“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可以作为教与学关系的第三个层面。本文将要更进一步提出第四个层面的认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之所以要确立教…  相似文献   

2.
物理教学同其它教学一样,都是教与学的信息发射与接收的双边活动过程。但是,教与学的关系是“人—人”关系,而不是“人—机”关系。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增强教学正效应的关键,也是教师“教书育人”,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除了要认真研究教学教法外,还应该认真研究教学学法。通观各门物理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就学习方法而言,可以概括为“一原则三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了在改革中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教与学、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通过采用“块段法”教学,创立了“理解记忆应用”的学习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教育史上,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观,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这两种教学观都狭隘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导致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教与学的关系,学者们各抒己见。笔者倾向于这种观点:教与学各有特点,但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教育史上,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观,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这两种教学观都狭隘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导致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教与学的关系,学者们各抒己见。笔者倾向于这种观点:教与学各有特点,但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到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以下两种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教与学教与学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一种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两点在教学过程中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7.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教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上,由于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认识不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教学理论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教学理论体系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各不相同。本文试图从对象性活动理论和意义活动理论两个角度下的教与学关系出发,浅析其对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一、课堂教学的改革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了“导、学、测”教学模式的研究(江苏省“十五”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其基本模式如下:二、新型教与学关系的建构(一)对象性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实践活动的观点对象…  相似文献   

8.
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界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对教与学的关系比较普遍的看法是 ,主张将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积极性统一起来。这种看法虽然摆脱了“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极端偏向 ,重视了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的发挥与结合 ,但在具体表述上仍不完善 ,不利于人们理解和操作 ,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教与学关系的表述问题。笔者拟就这一问题作一浅析 ,以就教于同仁。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教与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人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在教育史上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学辅导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张齐自学辅导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活动的中心是学生,主体也是学生。因此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时,教师应更新教与学的观念,摆正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并把教与学有机...  相似文献   

10.
教与学的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教法与学法之问的关系。要搞好自然教学,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自然教学中的地位和任务,也就是说要弄清他们在自然教学活动中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此,自然教学指导思想做了形象的描述:自然教学的中心活动是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学生是自然秘密的“探究”,教师是探究自然秘密的“指导”。这个描述是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的,也是符合自然教学特点的。  相似文献   

11.
略论陶行知教学思想的几个问题●杨克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本文就其中几个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读者。一、关于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2.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教与学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多维性,对二者关系的理解提出过种种命题,呈现多种学说纷争的局面。其中,有以哲学认识论为基础的“矛盾主次关系论”、“内外因关系论”、“主客体关系论”;有以“三论”为基础的“施控、受控关系论”、“信息传递关系论”;有以教育学为基础的“知识授受关系论”、“教师主导论”、“主导、主体结合论”;有以社会学为基础的“交往关系论”;等等。上述种种命题都有各自立论的依据,从不同的维度对教与学的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高等医药院校的《基础化学》教学中,还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当今已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保证“三个面向”的落实是尤为重要的。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增强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自觉性教与学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但是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怎样教才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学校中,不管学习哪门功课,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教与学”的过程。要想顺利完成学习,就必须学者有其“能”,教者有其“法”。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与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关系的,教者缺其“法”与学者缺其“能”是导致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物理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习的主体作用,这就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观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授课,如情感渲染法,观察法,兴趣培养法,自学指导法,思维方法,语言组合法,数学工具法,实验法等。  相似文献   

16.
柴可强 《教师》2011,(1):82-82
在语文教学里。由于对教与学的关系认识得不完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两者割裂开来。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与学成为一种知识的传授关系。反映到教学方法上,就表现为注入式的教学。“讲”和“教”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用不着讲”“用不着教”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李丽超 《四川教育》2013,(11):36-36
课程改革让我们明晰了“教学”一词的含义,它是教学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然而,教与学的秩序关系则表述着执教者是否真正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维护。“学然后知不足”,这则我国古代教学论其实已经点明了教与学的先后顺序——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因学而致“知不足”,是教师施教(导)的基础。化用数学名师华应龙的话,导是因为还需要导。  相似文献   

18.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继续发展的潜能。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亲身体验谈几点认识。一、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是数学教学进行学法指导的前提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然而,这个活动也是统一的,教与学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在积极进行改革教法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共同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教学相长”。二、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  相似文献   

19.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互动过程。教离不开学,学离不开教,教与学之间是辩证发展的关系。传统教学是满堂灌、满堂练的“教与学”,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者,控制着课堂教学活动;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从而陷入“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困境,直接导致了教师沉重的教学压力和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然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苦”并不能换来教与学的“甜”。那么能否创造出“以生为本”的服务型课堂环境,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从而达到师生的和谐发展。本文对以生为本的服务型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理性思考,以期建立新型的“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传统教学思想的表现改革传统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端正教育思想的过程。当前在改革中,教学思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正确处理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一是重教轻学,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什么,怎样教考虑的多,对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考虑的少,教学“满堂灌”,颠倒了教与学的位置。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学”,“教”要为“学”服务。教学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