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钱学森之问"究竟问的是什么前不久,一代科学巨匠钱学森大师与世长辞。人们在缅怀这位中国"航天之父"的卓越科学贡献的同时,也在探寻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才使钱学森得以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宗  相似文献   

2.
《科学中国人》2011,(23):43-43
2011年12月1日,中国科协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主题为:“弘扬钱学森科学精神,推动科协事业科学发展”。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历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为中国科协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查有梁 《金秋科苑》2013,(10):66-67
钱学森生于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他是中国航天之父。他在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贡献巨大。他的精神感动了中国人,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为怀念钱学森先生,我特撰写此文。钱学森的成才之道可以概括出三点:其一,志向远大,博学深专;其二,超越名师,重在贡献;其三,理工结合,全面发展。研究钱学森是怎样成为创新杰出人才的,对于我们探讨创新杰出成才之道,富有启发,也是对他最好的悼念之一。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之问"引发了人们对世界级"大师"培养的关注,文章从诺贝尔奖中自然科学奖项的数据分析出发,指出美国重视基础研究工作的社会氛围及其对各国科学精英的吸引是美国基础研究成功的两大原因;并提出前苏联和美国的不同体制及大学性质的区别是造成两国区别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促进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先生时,钱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6.
韦锡新 《未来与发展》2009,30(11):98-98
2009年10月31日.被誉为中国“两弹一星”奠基人的钱学森同志逝世。钱学森带给中国的贡献不仅仅是航天事业的成功,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将技术科学思想带回中国的第一人。钱学森同志的爱国豪情和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钱学森同志生前非常关心中国的未来发展,关心中国未来研究会和《未来与发展》杂志。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在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主办的“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暨钱学森科学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参考了李秀果、陈益升、张碧晖和曾国屏等同志有关文章,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8.
张瑜 《科学中国人》2011,(23):32-37
在纪念我们敬爱的系主任和恩师,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钱学森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本文主要以作者的切身经历和感受为线索,探讨如何学习、研究、弘扬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问题,并以此缅怀和纪念钱学森先生。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论述了一套系统的科学创新理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整体统一的创造思维;多元互补、综合集成的创新方法;"性智"与"量智"交融的创新素养;民主与开放的创新氛围;献身科学、谦谨淡泊的创新人格。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理论凝聚了他毕生的科学创新心得,其思想意蕴无疑是精微而深刻的。因此,深入系统地探讨和研究钱学森的科学创新思想,对我国杰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的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这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打开电视和互联网及报刊,都在以不同篇幅报道了一位22岁的年轻人被破格晋升为正教授级研究员,据说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教授,这个消息不啻如石破天惊,由此引发了一轮热烈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议。2012年3月20日,成功破解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的22岁中南大学学生刘路受聘为该校正教授级研究员,并接受校方一百万奖金。  相似文献   

11.
《学会》2010,(11):24-24
“我个人觉得,我们必须下大功夫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在科学界和大学中大大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先生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中对“钱学森之问”答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余玮 《今日科苑》2010,(1):127-134
钱学森的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功勋,可以说尽人皆知;但这位科学巨匠和妻子长达60余年的相濡以沫,以及妻子心目中的另一个侧面的“钱学森”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3.
据报载,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评选"于2008年2月17日落下帏幕,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闵恩泽等10位社会各界精英荣膺"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在时下的人们追捧影视明星、歌星,当一些电视台如火如荼地去造这个"星",那个  相似文献   

14.
宫凤娟  于铁 《科教文汇》2010,(10):188-189
"大学之道"体现了"明德至善"高远的学习目标,这一目标能够指引人生道路的正确方向,能够成为奋斗进取的动力和人生力量的源泉,保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姜玉平 《科学学研究》2006,24(4):517-523
1954年钱学森创立了“工程控制论”这门新的技术科学。它的创立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充分彰显出创立者具备宽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引领科技发展潮流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考察这一堪称科技史上经典的创新案例,可以为当前实施原始创新战略、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理念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大学之道体现了明德至善高远的学习目标,这一目标能够指引人生道路的正确方向,能够成为奋斗进取的动力和人生力量的源泉,保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峡 《科协论坛》2009,(12):12-13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走后,各界群众深情送别钱学森。生前对美国授予学术荣誉称号和国家勋章全不在意的钱学森,唯独看重是否能成为“人民的科学家”。现在,钱学森的这一心意可以如愿以偿了。然而,还有让他放心不下的事,就是学术教育和学术民主。因为这一问题事关重大,在此我以“钱学森忧虑”称之。  相似文献   

18.
郝霖 《今日科苑》2010,(1):74-75
2009年10月31日,我国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同志逝世。11月6日上午,钱学森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在钱老遗体前方,摆放着夫人蒋英敬献的花圈,挽联上写着“学森安心走好”。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生百年之日,位于上海徐汇区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一位老教授向该馆捐赠的试卷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说起试卷的故事还得回到钱学森的学生时代。1933年,钱学森读大学三年级。一场水力学考试中,老师一共出了6道题,其中有两道题难度较大,几乎没有学生全部答对。  相似文献   

20.
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对21世纪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如何面对新世纪新形势给我国科学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只有革新体制、改善环境、培养创新思维、打牢创新基础,实施开放办学,强调教学艺术,使用好科研条件,看准交叉科学,抓住战机,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等,才能沿着正确的科学教育创新轨道前进!中国科学家为何无缘诺贝尔奖,关键因素在于缺乏创新精神。作为始终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老教师——笔者试从十一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