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叙事艺术上超越传统的创新为20世纪的小说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她独特的创作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逻辑严谨、考虑周密的叙事技巧。创作于1917年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其实凝聚了她在聚焦视点、叙事距离、叙事中的标志性过渡、叙事分层、叙事声音等叙事技巧方面的深刻造诣。  相似文献   

2.
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认为,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由间接话语这一叙事技巧,很好地体现了其文本的性别政治主张。一方面,这一叙事策略得以解构男权社会宏大叙事主题,重申女性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这一技巧使读者能够参与文本解读并得出自己对人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宋灿华 《文教资料》2010,(24):27-28
在小说《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通过使用双重叙事结构,对双重叙事线索中两位主人公的刻画及其在小说结尾处的交汇,流露出对现实和生活的消极人生观,以及对生命的矛盾态度。本文采用历史传记批评和叙事学理论,探讨了小说中双重叙事结构的深刻启示作用——《达洛维夫人》是一部体现伍尔夫精神写照的心灵自传。  相似文献   

4.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成长于新旧世纪交替之时。作为跨时代的作家,伍尔夫对社会变迁与人际伦理关系的变化有着切身的体验与敏锐的洞察。家宅空间是伍尔夫小说中最重要的故事空间之一,家宅空间书写形象地展现了从维多利亚末期到二战期间中产阶级的家庭群像和家庭伦理关系。通过伍尔夫小说的夫妻伦理叙事与父子伦理叙事,我们可以观照到伍尔夫的家庭伦理观念。由于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伍尔夫的家庭伦理思想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既对传统的维多利亚家庭模式进行批判,又崇尚维多利亚时代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伍尔夫在晚期小说中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家庭伦理失序,指出伦理身份认同危机与伦理身份混乱是造成个体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并表达了尝试重新建构家庭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了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的叙事特色——“多角度叙述”,揭示出伍尔夫富于女性主义特色的小说叙事策略。《达洛维太太》的叙述视角属于典型的“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其根本特点就在于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的分离,由于这一手法的使用,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得以在多个人物之间自由流转,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呈现出多重自我.伍尔夫由此确立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消解了男性的自我中心,实现了男性自我与女性自我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刘亚波 《出国与就业》2011,(22):134-135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非常注重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她挑战传统的小说写作技巧,淡化小说情节描写,着重刻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使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绘画、音乐、色彩等.小说中伍尔夫大量使用了光线和色彩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作者认为伍尔夫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能更好...  相似文献   

7.
此研究旨在扩展和丰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新礼服》中镜像关联的研究课题,其新颖之处在于首次提出小说中具有镜像映照下的象征意义、镜像投射下的隐喻所指以及镜像对比下的反思认知三个层面的镜像关联。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分析,此研究挖掘出以往被忽视的诸多层面的叙事手法和有机关联,弥补了以往有关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叙事研究的不足,拓宽了国内对伍尔夫小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形式不一结构不同,反映了伍尔夫对新的文学表现手法的不断探索,其中《墙上的斑点》是作者最为突出的一篇意识流小说。分析《墙上的斑点》的叙事结构以及文本对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建构,以期对伍尔夫的叙事方式和写作手法、创作思想和文学主张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探讨该小说最重要的三个叙事技巧 ,即 ,哥特式小说的叙事方法、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鲜明的对照手法 ,指出小说题材与叙事技巧的统一性 ,并从叙事技巧的分析揭示小说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意识流小说家之一。由于伍尔夫首先是以意识流小说创作著称于世的,因此,中外众多伍尔夫研究者们大多都认为,伍尔夫是一个象牙塔里清高孤傲的贵族,不可能涉及政治,就更多地将目光单纯地集中于其小说的意识流技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海浪》在伍尔夫的创作中属于比较奇特和深奥的一部。作品从大自然到人类、从瞬间到永恒、从个人到人际之间、从混乱到和谐、从时间到空间等 ,诉说着心智对宇宙人生意义的追寻。文章试图从作家、作品中人物的叙述视角介入 ,把握伍尔夫在《海浪》中倾力表达的体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The Very Picture of You is reckoned as one of Isabel Woolf's best works.The novel impresses readers with its art in narrativity.This thesis aims to make a tentative study on how the author makes it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narration in terms of rendering the point of narrative,applying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creating narrativ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出版了五部关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传记、评传。作者虽然极力想呈现出伍尔夫的风貌,但是伍尔夫的传记所塑造的伍尔夫形象并不一定符合她本人的样貌。传记是作为接受者的作者对伍尔夫的一种认识,其塑造的形象又会影响到读者对伍尔夫的接受。因此,伍尔夫的传记既是接受伍尔夫的表现,也是其传播的途径。考察传记对伍尔夫形象的塑造,可以了解到中国接受伍尔夫的一个侧面,从而管窥不同时期人们心目中的伍尔夫是怎样的形象,进而揭示不同时期的文化语境和心态。  相似文献   

14.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 ,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认为 ,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 ,不能分割。她追求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非个人化的形式。在她的小说中 ,提出了人的本体论、人的认识和人类生存价值等问题 ,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 ,她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 ,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叙述者的非个人化叙述。她还运用诗化小说和象征意蕴等表现方式 ,开创了小说表现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酒国》在莫言的长篇小说序列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小说采用三线并进的复调叙事策略,使用多种文体参与故事的结撰,并进行了独特的小说中套小说、人物参与叙事、作家进入故事成为人物的文本叙事试验,营造了虚实相生的叙事效果,这种叙事策略具有典型的"元小说"、文体杂糅和狂欢化叙事的文本特征,其叙事实验的独特价值及其巨大的文化隐喻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批判价值,具有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过早地面对了亲人相继离去,加之所承受的作为女性的困扰,以及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理论的影响,使得她感到每一个人都不能走出死亡的阴影。然而,伍尔夫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人们所普遍认知的其作品中包含着死亡主题,更在于她对生和死的深邃思考。笔者以《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三篇名作为范例,分析了伍尔夫生死循环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17.
《达洛卫夫人》中的萨利·赛顿形象与"双性同体"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创作理念受到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广泛的关注。《达洛卫夫人》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其中萨利·赛顿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伍尔夫“双性同体”的创作理念,反映出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背景下出现的新历史小说创作潮流中,创作者对于叙事策略的重视得到了强化。叙事在他们的创作中成为其面对历史的态度和历史意义传达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叙事策略在新历史小说中获得本体论的意义。而其叙事策略四个方面的变化和相应传达出的意义本身也就是本文探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无字图画书叙事的完成必须借助特殊的叙事策略.无字图画书的叙事策略包括图画聚焦叙事策略和图画情节完成叙事策略.图画聚焦叙事策略分为图画自身强化聚焦和标题聚焦两种类型.图画情节完成叙事策略要求情节因果链完整和短促.  相似文献   

20.
《古镜记》是志怪小说走向成熟的开山之作,它具有圆融混合的结构和离奇怪异的情节,因而成为唐传奇艺术史上的奇葩。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去考察《古镜记》贯穿各自独立的单篇故事所运用的手法,分析故事情节彼此相互映衬的错综呈现的方式,从叙事时间的角度来梳理故事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