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在小说中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成功的塑造“我”的父亲这样一个屡遭失败和挫折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一些人“美国梦”的破灭。  相似文献   

2.
作为19世纪俄国文学传统之一的“父与子”,构成了多部作品的主题。然而进入20世纪,尤其是1905年革命之后,这个传统主题却消失了。显然,文学上的这一变化是俄国现实的折射,无论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母亲》,还是现代主义的典范《彼得堡》,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反思,都为一个世纪以来俄国文学中的“父与子”主题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的《母亲》——世界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扣动着读的心弦。编人中学语教材的节选部分,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母亲”这个人物形象在这一部分得到了质的升华,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同一册语教材中有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夜》,也塑造了一位母亲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也被视作安德森最好的作品之一。介绍了该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对其多种艺术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如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立,象征等等。通过父亲这一"畸人"形象,阐述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心灵上的挫折以及心理失调引起的"畸形"。  相似文献   

5.
玛丽·E·韦尔金斯·弗里曼的两个短篇故事《“母亲”的反抗》和《新英格兰修女》描述了两个生活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女性为追求自我,与社会、家庭和婚姻的统治力量抗争的故事。两位主人公,一位是几十年来任劳任怨的母亲,另一位是十几年一直独自过着清幽生活的“修女”。她们抗争的原因,方式和结果既有相似之处,却又不是完全相同。这些相似和差异的原因都可以从人物的个性心理方面加以分析比较。可以说,人物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她们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那几天是我有生以来最疲惫的日子。为了给母亲治病,那几天我顶着近40度的高温开着出租车奔波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母亲需要做的手术很大,医院张口就要10万元的押金。10万,对我这个刚刚靠借钱买下出租车的下岗人员来说,无疑是个天数字。但我下了决  相似文献   

7.
我的妈妈是个大嗓门,只要她一叫唤,家里就像打雷。这“雷声”伴着我成长,教我做人,督促我努力学习。  相似文献   

8.
杨霖 《老年教育》2010,(12):33-33
两年前,母亲退休。离开了多年的工作岗位,习惯了忙碌的她,变得有些无所适从。特别是父亲的突然去世,更是给母亲以沉重的打击,长时间的痛苦与抑郁,导致她的体重骤然下降了很多。我忙于工作,不能常伴左右,看着母亲孤苦无助的样子,我心急如焚。  相似文献   

9.
《爱米莉的同谋》一文认为小说有双重叙述视角,我们是与爱米莉同龄的一群男性居民,而且很可能就是曾经追求过她的年轻人,是谋杀案的同谋。笔者赞同双重视角的观点,但认为我们的真实身份是全镇居民,因而不是爱米莉的同谋。  相似文献   

10.
我母亲是个“独眼龙”,她让我难堪,也使我很讨厌她。 上小学时,别的同学受欺负后会立即找到母亲出气,而我不能。我不想让同学知道我有个“独眼龙”母亲。一次,我被同班的兵兵打了,  相似文献   

11.
积雪草 《阳光搜索》2005,(10):12-13
母亲说不爱我,其实是句谎话,只为让我醒悟,她一直在我的身后默默地看着我、关注我而我,竟然傻傻地不知,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相似文献   

12.
张方丽 《文教资料》2010,(32):15-16
《不一不仔》是美籍日裔作家约翰·冈田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主要描述了第二代日裔美国人Ichiro在二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探寻自己文化身份的过程。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代表着日本文化身份.而在美国出生长大的Ichiro倾向于选择美国文化身份。因此两者爆发了巨大的冲突。这个过程实际正是对拉康提出的“镜像阶段”的映射。在这场自我与他者的斗争中,母亲最后选择了自杀,他者覆灭:Ichiro最终选择了忠实于自己内心情感的美国文化身份,在分裂中找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3.
14.
胡适《我的母亲》中前后三次写到母亲的哭,分别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母亲宽容和贵的品质以及母亲对名节清白的维护.以母亲的“三哭”为抓手进行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母亲这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相似文献   

15.
舍伍德·安德森在短篇小说《鸡蛋》中成功的塑造了“我”的父亲这样的一个屡遭失败和挫折的一个畸人,《鸡蛋》也是被公认为他的最好的两篇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小说中通过“鸡蛋”作为象征物来展现人物命运的这一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对于人物的塑造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第二天就要对全市开课了,我满怀激情地进班上第一课时。笔者自诩是善于朗读的,真庆幸有《母亲的恩情》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让我可以露一小手了。《游子吟》是学生早已会背的,一读起来似唱儿歌,于是,我决定来个声情并茂的范读,当我声泪俱下时,教室中一片哄堂大笑,好多孩子都笑到了桌底下,只有个别学生很茫然地看着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故都”——“孤独”。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借故都之秋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本文从演绎生命的孤独、追寻艺术的孤独、叩问政治的孤独来一窥郁达夫之“孤独”的秋。  相似文献   

18.
《菊花》是美国现代作家斯坦贝克的短篇佳作。小说以菊花为中心意象和情节线索,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精神追求,真实反映了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农村妇女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9.
《孤独的收割人》(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诗: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杜鹃声唤醒了春光”。《教师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两句诗是从反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埃洛拉·达农的短篇小说《独自一人》是作者对孤独、记忆与爱情的精深之作.故事情节以叙述者为中心,构成了一副以孤独忧伤为基调,以爱情为主线,以往事回忆与现实和为一体的风俗图画,让人欣赏这篇佳作时难以释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