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前些天,我接到一篇来稿,内容是:一天深夜十一点钟左右,昌平××公社××大队共青团员张××,在从县城返回家的路上,忽听到路边树林里传来呼救声。他奔到树林,发现两个流氓正和一个女青年扭打在一起。两个流氓见有人来,拿出匕首向张××逼过来。张面对个子比自己高一头的两个流氓,灵机一动,和气地走到两个流氓前,掏出两支香烟递过去。就在两流氓眼盯香烟的刹那间,张飞起一脚将一流氓踢倒在地。另一流氓举起匕首刺来,张顺势抓住他的手腕,来了一个反背挎,将他摔倒在地。这时,女青年找来了附近值勤的  相似文献   

2.
在街上行走 ,屡屡碰到有人将一张张名片塞到你手里 ,有人偷偷摸摸地塞 ,有人名目张胆地塞。刚拿到手还以为是推销产品的 ,一看却大吃一惊 ,印刷精美的名片上十分醒目的写着 :“环球证件集团公司××分公司”、“深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公司” ;…… ,并留有姓名、联系方式。细看内容 ,大到身份证、毕业证、英语考级证、职称证、结婚证、驾驶证、小到结业证及厨师证、结扎证等等 ,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 ,凡是能证明身份及水平的证件没有不能办的 ,而且牌子大的惊人 ,“环球集团公司” ,顾名思义 ,能办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假证件 ,且有分公司 ,…  相似文献   

3.
这里有点象“静静的产房”,我的“咔咔”的皮鞋声惊动了伏案工作的编辑们,3人的目光一齐向我投来。我作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自我介绍:本台通讯员×××,顺便送来小稿1件,请审处。3位中唯一的一位憨厚的男子汉,立刻热情地接待我这位不速之客,编辑部宁静的气氛被打破了。跟我促膝絮谈的是魏苍广,他给我的名片上说明现任的职务: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副主任、记者。在他的案头上,“在祖国的怀抱里”征文稿已堆起好高。可以看出,他还沉浸在阅稿的兴奋之中,介绍《金色年华》编辑组开展征文活动以来的情况,就成了彼此交谈的主要话题。  相似文献   

4.
曾从事多年新闻报道工作的我,不外前有机会回到了“娘家”一《淮阴日报》社。在一位副总编的办公桌上,我偶见他的两张崭新名片:一张是“记者××”,另一张是“副总编辑××”。同是一个人,为何备两种名片?在与主人的交谈  相似文献   

5.
某公三态     
日前,我的那位编辑报纸副刊的朋友总算露出了笑容,兴冲冲地跑来对我说:“这下可好了,再也不怕抄袭了!”我记得这是他关于抄袭问题的第三次表态了。早些时候,有位揭发抄袭事件的来访者捧着报纸和被抄袭的原作找到他.结果使来访者讨了个没趣怏怏而去,因为他给来访者的答复是:“你看,总有两个字不一样么?怎么是抄袭!”晚些时候,又有不少读者来信,指出副刊上署名“××辑”、“××集”之类的文字大多是一字不漏、原封不动地从它处抄来的,同样是一种抄袭行为。结果他给人们的答复又是:“已经标上是辑录的了,不能说是抄袭!”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曾读过一篇新闻界人士的大作,该文认为目前自由撰稿人队伍良莠不齐,还是“且慢浮出水面”为好。但随后我又读到一则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将自由撰稿人这批“乌合之众”集合组织起来,并为他们开设课程,进行细心认真辅导,因为该学院认为,目前我国自由撰稿人队伍是一支新兴的文化力量,能量很大,不可小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看来此举又是有意要托举这支新兴力量“浮出水面”了。  相似文献   

7.
我在编稿中,遇到这样两件事: 某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反映该乡党委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的稿件,他写道:“××乡在2月30号的××会议上提出……”看后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月只有28天,就是闰年也只有29天,何来2月30号? 一位通讯员写稿,表扬××村党支书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时下,领导干部同“大款”交朋友的事相当普遍。 一日在某宾馆,一位神通广大的“大款”一手握着大哥大,一手拍着腰里鼓鼓的钱包(漂亮的“小蜜”依在他的身旁)对我许愿:“×书记、××长同我很熟,我们‘称哥儿们的’,家里我可以随便出入,有事只管说一声,包在我身上!”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去看望一对老夫妇,他们正收听某地方电台广播。有则寻物启事说:“不慎将××市×××号房产证丢失……”老妇很惋惜,“哎!‘不慎将’这个人真马虎,好几次广播他丢东西了。”老汉说:“那天××(省)电台广播××市的新闻,不知为什么老说‘该死’(该市)”。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二老的文化和欣赏水平,也无意挑剔这家电台的毛病,而应反思的是:正确运用广播语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有必要经常谈论和认真研究。早在1946年我国广播电台创建之初的《工作细则》就明确规定:“用字用词要力求念起来一听就懂,对于文言或难懂字句,要加必要的通…  相似文献   

10.
“身为法官,徇私枉法,××区法院魏兴川被开除出党——”小刘把一张晚报扔给小张,忿忿地说;“怪事!执法犯法,应该罪加一等,开除党籍就算完了?”小张拿起报纸,接着念道:“本报讯:经××区委批准,中共××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日前决定开除魏兴川党籍——”念到这儿,小张不屑地哼了一声,又把报纸扔给小李,一边说:“党员犯法,开除党籍,群众  相似文献   

11.
《档案与史学》2000,(3):31-36
中共上海市郊工作委员会关于检查土改情况的报告 ( 1 95 1年 8月 2日 )上海市郊检查土改的初步情况一、上海市郊已分配土地的 2 2个半乡中 ,经过初步检查 ,发现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关于外部方面 :1、少数地主乱说乱动 ,反攻复辟 :(1)抗拒劳动改造 :洋泾地主×××坐在板凳上锄地 ,不象做活的样子。村干部问他做啥 ?他说 :“你们不是说劳动改造吗 ?”有的分得土地仍雇人耕种。(2 )讽刺农民 :洋泾区一地主×××向一农民说 :“我知道你们分到 1亩地 ,现在开心了。”(3)否认土改 ,窃夺斗争果实 :如杨思区地主×××的老婆 ,向村干部讨债…  相似文献   

12.
“给您一个智慧的人生”,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广告语。 1997年7月,我奉调出版社。从教学、科研第一线来到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同时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冲动。很快,我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感受到了竞争的残酷。这一年的12月,在西安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开幕当晚,西北地区大学版协宴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出版社社长,我与杭大出版社的副社长朱绍秦同座。他出示了两张名片,这两张名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背面都印有广告语。他评论说:“这一张(指  相似文献   

13.
当今报刊、广播、电视,常有许多表扬谦让行为的报道。受众很熟悉这些字句:“×××工作有成绩,本该升一级工资,但因调资名额有限,他主动让给了别人”,“×××在单位是业务尖子,成果颇丰,但他考虑到职称指标不多,有的人年龄已大,便放弃了申报×级职称”,“×××风格高尚,把出国考察的机会让给了没有出过国的同志”,等等。总之,让工资,让奖金,让职称,让出国机会,我们的记者一概予以报道,一  相似文献   

14.
起早贪黑地连看了罗马大赛的52场电视直播或录像之后,一些球迷的议论至今不绝。诸多议论之中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电视解说员的表现不尽人意,用武汉球迷的话说就是不够“潇洒”。一位名叫刘燕平的朋友曾幽默地直言:“我建议将×××调至中国足球队当‘考勤官’算了,他的解说词老是把场上队员的名字念来念去,报了又报,实在太乏味了。”  相似文献   

15.
刘杲 《出版史料》2010,(4):73-75
守文喜爱自己的命题:“社长是出版社的‘名片’。”他以此为题写作的应征文章得过奖励。如今他又用来做自己文集的书名。我觉得,这本记录了出版路上不断追问的文集,倒称得上是守文的一张别开生面的名片。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管理办公室桌上的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 “我在××街××巷书报摊档上发现了一张内容下流的小报,是外地流人的,名叫《香侨》。希望你们去查一查。”这个群众自发打来的电话,使社会文化管理办公室的同志为之一震:看来,整顿、管理广州的小报市场并非易事,斗争时起时伏。不是吗?经过了几次大规模的整顿,小报泛滥之风已基本刹住,但要说完全绝迹,那谁也不能担保!  相似文献   

17.
在采访徐宏祥律师之前,我听说了他做的一些好人好事,比如资助贫困学生,乐于奉献,甘于清贫,敬业爱岗等等。材料中最抢眼的是他那张被誉为“永不褪色的名片”,上面的第一个头衔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老实说,这张名片虽然很有特色,但是,请原谅我当时头脑中闪过的一丝怀疑:这是不是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律师的一种自我包装呢?见到徐宏祥时,在嘉定的司法局大楼里。他神清气爽,步履轻快。当我们交换名片时,我马上问他,徐律师,你怎么会想到做这样的名片呢?他乐呵呵地笑着,说,当时我做律师时,出去调查要开介绍信,按惯例填政治身份一栏时,我讲,我是党…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的不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 ,常被以下两类舆论监督的报道所困惑 :“去年 ,我市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 ,共查处县处级领导干部5人 ,科局级干部26人。某镇主要负责同志受贿12万元 ,被依法立案查处……”“××县××乡×村×组村民×××、××、×××、×××因赌博 ,昨天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并被收缴赌资720元……”孤立地看这两则曝光新闻 ,是客观公正、无可非议的 ;但对照起来看 ,其不公正性就一目了然了 :31个贪官 ,连一个单位、一个姓名都未点到 ,举了一个受贿12万元的事例 ,也只是点到“某镇”为止 ,而且还称之为“同志” ;而四…  相似文献   

19.
俗套者,陈旧的格调也,在新闻稿的题材、角度、格局、表达上都时有所见。且举数例——其一,报道某件动人事迹,爱在开头或结尾说:这件事已在当地“传为美谈”;或者说:“受到了干群的一致赞扬。”其二,一些人物通讯的开头常见到这些说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离退休人员或者别的什么人常年坚持义务做某件事,作者往往封之以“编外××”或者“不是××  相似文献   

20.
切莫把“发现”仅当成一种荣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之茂 《中国档案》2003,(12):35-35
这是一个老话题。老话之所以重提,是因为翻阅档案报刊,我们还是能够经常读到这样一些带有轰动效应的消息:“××档案史料在××档案馆被发现”。接下来,作者会有足够的理由说明该档案史料是多么重要,“填补××史料空白”啦,“证明(或推翻)××史研论断”啦,云云。反正不外乎世上独有,弥足珍贵。沉睡已久的档案被唤醒,物尽其用,同时又能令人心服地说明档案馆藏品丰富宝贵,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忽一日,有朋友对档案馆里发现档案的“新闻”不以为然,竟说出使人添堵的话:“我对你们档案馆是做什么的有些不理解了。田野里发现庄稼,教室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