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记者生涯中,有一件事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0年前的夏天,我采写了关于一位村支书的报道,讲的是他竞职上任后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在村里住了一夜,与几位村干部聊天。我以为这就够“深入”了。报道见报几天后,有位当地的知情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写的报道内容没什么出入,可这只是他这个人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好的一面。你知不知道,这位村支书前不久为家里人的事与人打架,差一点就‘进去’了?”我说:“真的不知道,这个典型是乡领导推荐的,村里的干部介绍的都是正面的素材。”这位知…  相似文献   

2.
老百姓现在说:“一批工程上马,就会有一批干部下马”,“一批管理办法出台,就会有一批干部发财”。福建一个县的县委书记说:“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河南一个县的一名工程师撰文反映他那个贫困县里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县委书记非要把人家抓起来判刑不可,法院左右为难,向县委书记汇报此人无罪,书记大怒,气冲冲地训法院:“你们都是一群笨蛋,弄了七八个月,弄个无罪!给我判三年!必须判。”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江西一位农民赖以致富的“十六字种菜经”: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那个农民依照这个“秘诀”与他人竞争,处处主动,胜人一筹。后来,一些不景气的企业从这条“种菜经”中得到启示,很快摆脱困境,使企业扭亏为盈。细细想来,这个“种菜经”对我们搞新闻报道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人无我有”,说到底就是个“独”字,这是“十六字诀”的核心。一个企业,一旦有了专利产品,就具备了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就有了竞争的条件。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独家新闻也就是“专利产品”。一条好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报章上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报道: 某某公司长年亏损,产品质量滑坡,干群关系紧张,上级主管部门从外面一个先进单位调一个得力干部去改变这个公司面貌,一个月以后,该公司就摘掉了落后的帽子。 某某地区治安状况很差,老百姓晚上八点以后不敢出门,开展“严打”一个月以来,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 在第一个例子中,从外单位调入的这个干部怎么单枪匹马仅仅一个月时间就改变了该公司的面貌?这个公司原先那么多干部和群众哪里去了?他们  相似文献   

5.
秦友苏 《传媒》2001,(7):50-51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友们的友情,也是我的一个常有的念头。 前几个月里,就有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管”他们了,并直言道:“人家说是你自己不  相似文献   

6.
李林栋 《传媒》2002,(10):9-10
事情已经糟糕到这样一个地步,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甚至不能不想到—有的人可能会“实话实说”:“你这个题目本身就成问题,鹰的翅膀都折了,还怎么个高飞法儿?”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想回答诸如此类的糟糕问题,因为我知道现在市面上正流行着一本名为《似非而是》的小书—这本小书不长,  相似文献   

7.
一位连续8年被树为标兵连队的指导员在介绍该连队的经验时说,他们连队能够一直保持战斗力旺盛、连续先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干部清正廉洁。听到这里,笔者不禁联想到另外一个连队的情景。这个连队干部军政素质个个顶呱呱。新班子刚刚组建时干部廉洁,连队建设蒸蒸日上。后来,连队干部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经不住拜金主义的冲击,挡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最终妥协在战士的“好意”面前。于是乎,谁送礼就给谁办事,谁与他们关系密切,好处就给谁。长此以往,军心涣散,连队建设逐渐跌至低谷,一蹶不振。两个单位的经验教训泾渭分明,耐人寻味。它告诫我…  相似文献   

8.
闲话不闲听     
一次,我在一个乡机关食堂吃饭,一位熟人开玩笑地说:“怎么也没给你单炒两个菜?”另一个人马上接过话茬:“连县委书记来都吃蒜头啃凉馍呢,甭说他!”如果不介意,这话就在一阵笑声中过去了。可我当时多了个心眼,这个乡离县委住地偏远,怎么这人一张口就说到县委书记呢!况且说的有鼻子有眼。常言说,无风不起浪,这事莫非  相似文献   

9.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李新民 《新闻窗》2007,(1):14-15
今天我就“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机关干部”这个话题,谈一些个人想法。为了通俗易懂,从业务的角度,我把一个合格机关干部的要求作一个归纳,就是:“一冷、二热、三严、四勤、五会”。一冷:就是遇事和处理问题要冷静。这是由领导机关的重要性、复杂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妻子要写论文彭仪钦妻子要写论文,几乎让我要笑掉牙。“几十岁的人喽!别逞这个能了!你以为写论文就跟吃馒头似的一口一个那么容易吗?我不假思索地就给了她一瓢冷水。妻是某企业档案馆的干部,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地旁作着。尽管厂离我们家较远,上下...  相似文献   

12.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入“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  相似文献   

13.
济南军区某仓库政委原华,到任前一直从干部科干事干到科长,对干部工作轻车熟路,而对报道工作却是个的的确确的“门外汉”。在机关时常同笔者开玩笑:“又到哪个单位去‘吹’了”?于是,他笑我也笑,因为我知道他的玩笑并无他意,更知道在几次研究干部提职会上,他都为新闻干部尽力,并向领导建议,搞新闻报道工作实在太辛苦,在提拔使用上要优先考虑新闻干事。后来原科长当了政委,我还挺为难,一名新闻报道行业的“门外汉”,能否重视支持报道工作?事实证明,我的担心纯属多余,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个“行人”,竟有一双敏锐的“…  相似文献   

14.
话中有画     
“二十个活人看着三个死人。” ——宁夏同心县百姓调侃之语。同心县有个烈士陵园,陵园安葬着3位烈士。令人称奇的是,只有三座墓碑的陵园竟设有一个股级单位的管理所,有20名管理人员,荟苹了“县领导的婆姨,实权人物的夫人、儿媳”。有媒体报道,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33万人口中,吃“皇粮”的竟达1.1万人,超编2800人。在超编人员中,有“拿着俸禄不上朝”的挂职干部,有八九岁的“书包干部”,甚至还有四五岁的学龄前干部。  相似文献   

15.
6月 26日,我们在首都经济日报社就记者成才问题采访了艾丰。   问:您认为您出成果最多的时期是在人生求索的哪 一个阶段,为什么会是这个阶段?   答:我这个人可能有一点特殊性。我毕业是 1961年,大家承认我、知道我是在 80年代、 90年代。也就是说,我真正出成果是在 40到 60岁。原因很简单,一个是“文化大革命”。“文化革命”开始时我 28岁,到结束时我已 38岁,这个时代使新闻工作者难以有所施展,这是一个时代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岗位原因。我的个性是愿意研究些问题,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招考研究生,我就从北京人民广播…  相似文献   

16.
柯人 《新闻通讯》2009,(2):42-43
“今天你灌水了吗?”早晨我的QQ刚刚上线,就有几个闪动的“头像”朝我打了这个招呼。我告诉他们“我今天没有心情‘灌水’,倒是‘坐了几个沙发’"。“灌水”原意指向容器里面注水,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由于电子论坛BBS的出现,又多了一个“向论坛中发贴子”的意思。而“坐沙发”在网络流行语里是指论坛上第一个回帖的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我们想知道什么?”作为一名记者,动手就与“W”打交道,成年累月在外面跑,寻找、采写自己认为受欢迎的新闻。当服务对象认真地向我提出文章开篇这个问题时,我还真感到不甚明了。前不久,笔者在秦巴山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采访,遍询采访对象“想知道什么?”相对于社会,征询范围无疑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的回答对我这个过去只顾埋头拉车的人还是很有启发。杨吉荣,汉中地区行署专员,是一位在山沟里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干部。说起新闻,他闭门和我聊了两个小时,意犹未尽。“汉中地区干部都知道我的一句老话:职位不会给你智慧。只有职位没有智慧只能维持半年,有职位  相似文献   

18.
偶与一位故事片导演碰在了一起,其时有会说话儿的朋友发挥道:一个弄故事片的,一个弄纪录片的,两个大腕儿聚一块儿了。我便急忙陈述:不敢比,人家是“艺术家”,我们是“宣传干部”。 虽然拍纪录片也苦心穷智地去模仿、找寻“艺术手法”,但自己的根本不能忘记。记住这一点心里特踏实。 打十六岁起,我就当上了这“宣传干部”——县广播站记者。春耕,去写良种与密植,播完种又去写抗灾保收;秋天,再去写交公粮。县委书记开大会作报告,便去录了音放给全县人听。由于家乡在神农架,翻山越岭成了出门采访的基本功课。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20.
甲:党中央要求干部专业化,你却提倡什么做一个“杂家”,这不是同中央的要求背道而驰吗? 乙:你理解错了。我说的“杂家”,是指新闻工作而言,并不是泛指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甲:可是有些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新闻战线上的干部,各行各业都接触一点,各门知识都有那么一星半点,因此是“半瓶子醋”,“万金油干部”。难道你也希望新闻干部就局限于这么一个水平吗? 甲:且慢,咱们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