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第一张照片上的她有点像中央电视台的著名女记者柴静,第二张照片上的她则有点像网上狂秀自己的著名"自恋狂"--"芙蓉姐姐";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着一身黑色长裙,高高的身材,面容略显憔悴,使人难以感觉到一位少女本该具有的矜持,又无法和成熟女性的成熟稳重联系在一起;又一次见到她时,她换成了一身洁白的纱裙,自然的容光在亮色的映衬下,整个人似乎一下多了几分活力和热情.  相似文献   

2.
放大的悲哀     
邓笛 《新闻世界》2007,(7):45-45
我第一次见到姗,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她非常美丽,那双眼睛顾盼生辉,尤其在笑的时候,会让每一个男生都感到心动。而且,她的美丽并不单纯表现在长相上,更重要的是她内在的美:她总是关心  相似文献   

3.
徐鲁 《编辑之友》2008,(2):67-69
想起来,已经快20年了吧?那时候杨红樱似乎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在童话写作上。她那些美丽的短篇童话格外引人瞩目,连续几次获得过当时颇有影响的“海峡两岸童话小说征文”优等奖第一名。那时她在海峡那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似乎比在海峡这边还要大。我最初就是通过她的一系列短篇童话和台湾《民生报》对她的报道而认识她的。同时她也开始尝试写作长篇童话了。记得她寄赠我的第一本书就是在江苏出版的一个长篇童话。  相似文献   

4.
居里夫人(玛丽·居里)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她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她发现了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正是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她是一位将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奉献给科学事业的伟大科学家.  相似文献   

5.
2009年6月底,汾湖诗社成立,我在会上第一次见到殷秀虹。以前,在《汾湖》杂志上看到过她写的文章、诗歌,也知道她是柳亚子纪念馆前馆长殷安如的爱女。后来,我与殷秀虹  相似文献   

6.
翻开她的简历,一组令人震撼的数字映入眼帘:她是中国第一位参加世界比赛的残疾人女子举重运动员,是我国残疾人女子举重世界冠军,是中国残奥史上第一枚女子举重金牌获得者。1994年,她第一次参加比赛就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世界轮椅举重锦标赛上,夺得40公斤级3枚金牌,破3项世界纪录,从此开始了她的夺冠生涯,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在1994年北京第6届“远南”运动会上,她夺得40公斤级两枚金牌,破两项世界纪录,是本届运动会首枚金牌获得者。  相似文献   

7.
从一开始,她对自己的婚姻就是不满意的。第一次约会,在清静优雅的咖啡厅,她看着他穿崭新笔挺的西服,打整整齐齐的领结,却是那般局促不安,还没开口说话,脸已经红了。借着灯光,她甚至看得见他额头上细密的汗珠。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新闻界,三十多年来一直跑财贸(内外贸)一条线的恐怕为数不多;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在自己分工领域里很少有漏掉重大新闻的,也许更为鲜见。上海解放日报高肖笑就是这样一位记者。那是1953年初秋,高肖笑第一次踏进解放日报社的大门。她和其他一起分配到这里的同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培养的第一批大学本科毕业生。她第一次出去采访,是部主任亲自给她写的几封介绍信,连坐哪一路公共车辆,在什么地方转车,都一一给她交待,使她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她的第一篇通讯《筒管的自述》是经编辑改写刊登出来  相似文献   

9.
40年代:她拨动了落寞的心弦 20世纪40年代,大陆出现了第一次‘张爱玲热’,也就是张爱玲创作其《传奇》《流言》的时期。1943年,张爱玲身在“沦陷期”的上海。她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相似文献   

10.
面对今天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的情景,人们不会忘记到中国内地投资的第一人——香港美心集团总经理伍沾德先生和她的女儿伍淑清。 1978年伍淑清第一次踏足内地的时候,连标准的普通话都听不懂。如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伍淑清,带有  相似文献   

11.
动态集锦     
《出版参考》2012,(10):47-48
2012博洛尼亚儿童图书展凸现数字主题在近日举办的博洛尼亚儿童图书展上,出版社异常繁忙,数字主题凸现。兰登书屋英国儿童出版社首席执行官菲利普.迪克森(Philippa Dickinson)说,这是她五年来第一次重回博洛尼亚书展,她对这次书展表示肯定,  相似文献   

12.
虽然在电视荧屏上多次见过张正梅,但第一次近距离面对她似乎还是没法把那么多的获奖电视报道和她本人联系起来。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名出镜记者,每一次张正梅都要深入新闻一线采访,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张正梅笑说自己是一个旋转的陀螺,赶编新闻,她曾连续5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困了就打个盹儿;外出采访,她曾连  相似文献   

13.
同事说,孔祥芬就像一根永远上满了发条的指针,总是不愿停下来。马路,小巷,哪里脏、哪里臭,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第一次见孔祥芬,她比预定的时间足足迟到了40分钟,这还是她的领导——南宁市江南区环境卫生管理站站长覃凤兰多次打电话催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杨丽娟追星报道可以说是带有冲击波的,2006年她的父亲欲卖肾帮她追星,当时全国绝大多数媒体都拿出了足够的版面予以报道,掀起了第一次冲击波;2007年,她的父亲为了女儿没能单独会见心仪的明星,在香港跳海自杀了。一时间,众多媒体又开始第二轮炒作,参与者之多,挖掘之细又比第一次更甚,掀起的第二次冲击波自然也更大。  相似文献   

15.
叶连娜·科索娃是一位迷人的女士。初次见面你绝 对想不到她是一名间谍——克格勃第一总局的工 作人员。你更想不到,这位女间谍会成为一名雕塑家和艺术家协会的会员。匈牙利著名雕塑家格兰特纳参观了她的第一次作品展后在留言簿上写道:“我感到惊喜。科索娃很有才华。对一名妇女来说,在这个年龄达到这样的水平,这是很少见的。我都有点嫉妒了。她还会做出许多成绩。”科索娃是如何开始学习雕塑的?她又是怎样进入克格勃的呢?前不久,她接受了笔者的采访,讲述了她的种种经历: 一切都是从我丈夫常驻匈牙利开始的。我丈夫常驻匈牙利18年。有一次,我们去作客,主人给我们看了贝多芬的石膏面膜。我要来了粘土和工具,复制了一个面膜。  相似文献   

16.
他家贫,大学是靠自己打零工和卖血的钱念完的。她富有,是城市姑娘,父母是高干,家里有保姆。第一次去乡下时,她认不清麦苗和韭菜。  相似文献   

17.
“辩论赛带给我们的是机遇和梦想”,主持人沈冰在决赛开场白里这样说。1997年,在新加坡求学的沈冰代表南洋理工大学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那是她第一次在电视上亮相。2003年,沈冰再次坐在辩论  相似文献   

18.
镜头对准谁?     
小女参加市里的一次征文比赛,有幸获得了二等奖。颁奖大会那天,电视台去拍了片,女儿见了更是激动不已,以为自己生来第一次有机会上电视了.吃过晚饭,她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急于看到自己在荧屏上的形象。可是直到新闻片播完后,她只看到一位一等奖获得者领奖时一闪而过的背影,其他获奖者都无缘在电视上露面。而在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领导,却一个不少地以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到达中国的北方1925年秋,在穿越西伯利亚的大铁路上,一列特快列车向东飞驰,车外大雨磅沱,车内又阴又冷,在一等包厢里坐着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正前往中国,实现她多年梦寐以求的“冒险”愿望。她这次中国之行,有着极为紧张繁忙的日程表,主要是做介绍苏联的讲演。在旅途中,她同一位苏联妇女攀谈起来,那个妇女的丈夫在蒙古,她本人也是在蒙古工  相似文献   

20.
爱的力量     
本溪钢铁公司南芬露天铁矿的女工高凤芹,由于爱了个失足青年,不少人都瞧不起她。然而她却用纯真的爱,使一个曾多次被拘留、劳教的人成为先进生产者。那是一九七八年,二十一岁的高凤芹第一次面临人生的抉择:她相爱的人——谢福贵,因打架斗殴、行窃、赌博,被抓走了。这时,她父母及周围的人都劝她:“趁这机会和他黄了吧。”可高凤芹认为,小谢还不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人。小高还记得,有一次小谢上医院看望住院的母亲时,曾从兜内掏出仅有的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