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数学学习中,猜想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数学“猜想”是数学理论的“胚胎”,正如弗赖登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作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在数学中运用“猜想”教学,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要学习的数学结论及解题途径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由联想到猜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是激活主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可猜想因素,恰当处理教学过程,这是十分必要。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季腾飞 《教育》2012,(3):41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过多地强调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而忽视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学生想像力与创造力欠佳的现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牛顿曾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猜想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广泛运用.不少教师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方面得心应手、效果显著.但是,应该看到,过多过滥、流于形式、貌合神离的所谓猜想,对数学教学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活动的过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数学活动。为学生架起亲历“做数学”的桥梁。“做数学”即让学生亲历观察、猜想、实验、推理、交流、应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本文以《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让学生亲历观察、亲历猜想、亲历实验、亲历推理和交流、亲历应用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做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过多地强调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而忽视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学生想像力与创造力欠佳的现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相似文献   

7.
数学猜想是创造性思维活动.高等院校的数学教师要向学生逐步介绍数学猜想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运用具备猜想条件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猜想法"的训练,发挥它在"思维的体操"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猜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猜想是数学智慧中最活跃的成份,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学猜想不是胡思乱想,是合理猜想,是具有独创性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从转变观念,培养学生数学猜想的意识、猜想兴趣、猜想能力,教会学生猜想的方法,会对猜想结果进行严密的证明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猜想在学生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教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相似文献   

10.
徐健清 《考试周刊》2010,(45):63-64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数学教学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而应以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为主。猜想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本文对数学猜想中常用的类比性猜想、归纳性猜想与数学猜想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猜想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广泛运用.不少教师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方面得心应手、效果显著.但是,应该看到,过多过滥、流于形式、貌合神离的所谓“猜想”,对数学教学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数学实验”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实验是指为研究与获得某种数学理论、验证某种数学猜想、解决某种数学问题,而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数学实验教学是指恰当利用数学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猜想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3.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数学也不例外。那么,什么是数学实验教学呢?数学实验教学是指恰当运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及本质产生过程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操作、分析、探究、归纳和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逻辑推理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形成数学结论的重要方式.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逻辑推理的条件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猜想、实验、推理、论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牢基础.  相似文献   

15.
数学实验教学是指恰当地运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数学中处处有猜想,在教学中要教猜想,学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猜想习惯和猜想能力。概念、公式、定理、图像、性质、结论、条件都可让学生猜,猜想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纵观数学发展史,很多数学结论都是从猜想开始的,如哥德巴赫猜想、欧拉猜想、庞加莱猜想等。众所周知,中国学生的解题能力举世闻名,但卓越的数学家凤毛麟角。要培养富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思考。而数学猜想是数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运用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凭借直觉作出假设和预测,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知  相似文献   

17.
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逻辑推理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乐于自主解决问题,并发表看法的习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学习形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的数学活动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猜想和归纳,从而掌握数学原理和公式,然后应用于实际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往往只注重一个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导致“学而不精”.  相似文献   

19.
王占东 《考试周刊》2012,(42):88-88
合情猜想能帮助人们比较迅速地发现事物的规律,提供研究的线索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合情猜想能促进学生以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探索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和喜悦,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猜想的诞生就预示着数学的发现,数学猜想不但促进了数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是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就能为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做好准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来,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觉地探索数学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