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是教师检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改善教学、学生不断反思学习的重要依据,实施素质教育,走进新课程,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考试。现在考试的内容正在进行全面改革,考试次数正在减少,而考分的处理却过于简单。比如,教师逾越教育固有的权限,以无节制地宣扬考试成绩来督促学生,以及把考试成绩“守口如瓶”,使学生稀里糊涂的做法,都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促进自我发展。结合平时实践,笔者想谈谈对考分的处理。一、个体公开,稳定情绪作为某一阶段的学业检查,学生有权知晓自己的卷面分数,了解近期的学习状况,有权…  相似文献   

2.
《教育》2010,(7):15-15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教师业绩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教师为提高学生考分而在考试中舞弊的现象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3.
谭詠  张超 《广东教育》2003,(9):66-66
众所周知,在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完全用考分来衡量教师“教”或学生“学”的成绩,是不全面、不公正的。但是,只要有选拔性考试特别是高考存在,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重要尺度,恐怕一时还无可取代。问题是用什么样的考试成绩来评价、衡量教学成绩最有说服力,最科学、最公正、最权威?这本是一个不应成为问题的问题,稍微在行的人恐怕都会不假思索地想到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4.
学校进行的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是测量学生一段时间内,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实现教学目标上取得何种程度进展的考试,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考试后如何分析评价考试成绩,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正确分析与评价考试成绩,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通过对考试质量的分析,决定是否使用考分。 本来,教师命题的意图是为了使考试有效地指导教学,而实际上学生答题的情况与考查意图是否一致,还要做具体分析。首先要分析考试是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相似文献   

5.
当前,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然而一些学校是雷声大雨点小,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原因何在?那就是在应试教育沿袭下来的管理体制、评价机制影响下,许多学校仍然是一切为了学生的考分转,只要学生考试成绩高,哪怕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哪怕侵占了学生专门用于发展兴趣爱好的课外活动时间!这些学校的课程改革,根本不去触及课改的关键问题,即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查生芬 《教书育人》2005,(10):22-23
一、全面认识考试的功能 考试的检测功能显而易见.通过考试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由于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淘汰、评优、学位、毕业、求职等问题,因此无论平时学习是否认真,对于考试都不会掉以轻心.通过考试也可以了解教学效果.有的院校还与教师的考核挂钩,因此教师也很关注考试成绩.但是要看到,教学效果取决于教与学两个方面,若不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学习积极性,简单地把分数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划等号,只凭学生考试平均分评价教师,则既缺乏科学性,也容易误导教师错误地把精力用在对付考试上,形成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7.
考试是学校教学的一项常规性工作,考试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育教学频频变革的时代,考试工作应进一步深化,跟上教改节奏.当前,考试改革主要应从考官、考法、考卷、考场、考分等几个层面进行,包括考试的组织领导、考试方法的改进、试卷保密工作、考场纪律管理及考试成绩评析等.  相似文献   

8.
张斌 《宜春学院学报》2003,25(2):113-114
如何看待考试及分数 ,一直存在着不同倾向观点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主要是 :目前的考试是否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能力、素质的高低 .本文不打算全面探讨考分与能力问题 ,仅就其中一两个侧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然后结合多年来在本系实验考试中的实际情况推出对大学生考分处理的一个办法 .1 对考试争论的看法  对考试问题的争论之所以长期存在 ,教改、素质教育方案也反复地推出 ,表明该问题并非是一个对 ,另一个全错 ,不能简单地用“Yes ,No”来回答 .诸如“考试分数主要反映的是学生的记忆力及某种程度上对专业知识的推理技能 ,而并非智力”之类…  相似文献   

9.
张老师:上中专后我渐渐地养成个习惯,那就是每逢期中或期末考试时考完一科我都要估计下自已的得分,可发表成绩后才发现自己估计的考公不是偏低便是偏高,有时低估了考分,还会影响下一科的考试成绩。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哈尔滨康智康智同学:你在信中提及的问题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叫考试成绩评估错觉。所谓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考试成绩评估错觉则是指对考试成绩的一种不正确的知觉。出现考试成绩评估错觉的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考试中的紧张情绪容易导致考试成绩评估错觉。许…  相似文献   

10.
李茂 《今日教育》2010,(10):38-38
教师眼中只有分数会降低学生成绩当教师专注于学生真正的学习,而非一门心思奔着考分去,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更好。这是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IOE)发表的一份综述性研究报告《学习、成绩与提高》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课改进入反思阶段,考试被加码重视.有些学校,从学生到教师直至行政人员,都被考试成绩串并在一起,只要考试成绩不达标,相关人士都将被单列管理.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只能为考试服务,阅读教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景”:教学纯粹为考试服务,教学内容是考什么教什么,教学形式是考问,教学结果是乏味,没有语文情趣.  相似文献   

12.
“该关注一下对‘优等生’的教育了!”昨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董柏林在武汉作此呼吁。 董柏林说,我国相当多的中小学在评价学生时,依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尺,学习好、考分高的学生被习惯地称为“优等”,而那些不善考试、成绩不佳的学生则理所应当地被归为“中等生”和“后进生”。  相似文献   

13.
考试对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而许多教师只重视甄别性功能,善意地把考试目标定得太高,导致许多学生越考越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平时考试,尤其是在我们城郊学校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考试均要降低难度,让极大多数学生从获得较"满意"的考分开始,要面向大多数,重视鼓励功能.  相似文献   

14.
问题的提出 在考试成绩传统的统计评价中,往往只统计“考分”、“考分总和”、“及格率”、“优分率”、“平均分”等等传统指标并据此进行评价。这种传统的统计评价存在许多弊端:一是当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指标之一时,往往受到试题难度等因素的干扰;二是传统指标值受测量单位的制约,学科考试成绩指标之间不具备可比性和可加性,给  相似文献   

15.
用“提高分”促每一位学生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及尝试解决的方法 考试评价是教育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调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使用这个手段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传统教学中的评价常以考分的高低评价学生,对学生进行成绩排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发展,导致多数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甚至胆怯、退缩等许多心理问题,学生因考试成绩排名不理想而做出意外的事情也时有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一、全面认识考试的功能考试的检测功能显而易见。通过考试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由于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淘汰、评优、学位、毕业、求职等问题,因此无论平时学习是否认真,对于考试都不会掉以轻心。通过考试也可以了解教学效果。有的院校还与教师的考核挂钩,因此教师也很关注考试成绩。但是要看到,教学效果取决于教与学两个方面,若不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学习积极性,简单地把分数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划等号,只凭学生考试平均分评价教师,则既缺乏科学性,也容易误导教师错误地把精力用在对付考试上,形成应试教育。考试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促…  相似文献   

17.
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检查学生成绩、教师教学能力的手段之一。考试作弊是指在考场上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通过弄虚作假的行为,以得到高于考生本人实际水平的考分的种种违纪活动。作弊历来是考试的大忌,它影响考试结果的真实性,严重地败坏考试名声,给学校教学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今学校教育体制下的中学生其主要压力源是考试.考试引起的心理问题既影响其考试成绩,又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考试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家庭和学校,还包括学生个人因素.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心理、正确面对考试.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文理综合的考试制度的施行,地理在高考的综合科目中考分只占了1/3,也就是只有100分,而对于我地区中学生都普遍认为在高考中不足为奇,只要在其他科目中把考分考高也就能增加总分的想法比比皆是.但恰恰相反,每年高考不来文科考生因综合科目考分较低而与重点高校失之交臂,在综合科目而又往往是地理学科考分较低g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为考分而去学地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兴趣中学好地理而为考试加分.  相似文献   

20.
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是指教师在评价学生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学生发展造成危害,违背教学原则,对学生做出不客观、不公平、不科学的评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分”评价学生在我们现行教学实践中为数不少的教师“以分取人”。以学生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优、劣,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为标准来区别、划分学生。当教师的往往认为考试取得高分的学生是有前途、有希望的好学生,他们无论是在学习、思想还是品德、行为、性格等方面均为优;而考分低下的学生当然就是差生,会受到冷落。有的教师竟明示学生划清界线,使考分低的学生自尊心受到损害,在集体中抬不起头来。以“贵”评价学生部分教师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