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吉雄 《广东教育》2007,(7):128-128
歌唱中的不少理论,中学生不易理解,讲得太多,反而会弄巧成拙,让学生有种雾里朦胧的感觉,甚至让学生有无所适从的体会。采用适当形象的比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我在教学中就用过这样的比喻:从一个音唱到另一个音,就像把头浸在水中的感觉一样;嗓音向上走,气息向下走,就如缆车一样,一个车厢向上行,同时另一个车厢向下行。通过这些比喻,教学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利用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处用一事物来比另一事物。比喻用得好,能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浅显。那么,怎样用好比喻呢?一、比喻要新颖相传第一个用鲜花来比喻少女的人,受到人们一致的称赞,被誉为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则被人们讥为庸才;等到第三个套用比喻的人,就被人们斥为蠢才了。这种说法未免夸张了些,但却切中要害,其中真意是提倡比喻的新颖独特。所以,比喻要独特,要不落俗套,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很难看到用俗了的重复出现的比喻,他总…  相似文献   

3.
在比喻句中.“像”是比喻词,表明比喻的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带“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例如,“凡像你这样的钦佩他的人,就有权利跟他会面。”(《成功的秘诀》)这就不是一个比喻旬。非比喻句中的“像”,含义甚为丰富,语境不同,其表意功能也就不同。本文试就非比喻旬中“像”的表意功能作些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我国最早出现“譬”(即现今的比喻)的是《诗经》。《诗经·大雅·抑》中就有“取譬不远,吴天不忒”的诗句,意为“取比喻近在眼前,上天赏罚毫厘不差”。先秦名家惠施认为比喻手法是说者用自己知道的事物作比,来说明对方所不知道的事物。我国修辞研究的结果表明,比喻的作用总的来说是要揭示事物的特征,把所就的表现得形象、生动、具体、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听读者丰富的联想。一个精彩的比喻,确实能使文章增添神韵和光彩。明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古今中外作家所青睐,在他们的作…  相似文献   

5.
检视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教材中是有所涉及的:直接用比喻词造句;用例句中的比喻词另造一个比喻句:根据提供的比喻句,说说句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但是,练习的效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6.
“提裤”     
边际 《中国考试》2007,(11):1-1
做个有失文雅的比喻,题库就是“提裤”。 其实细想起来,这个比喻也不无道理。如果我们将考试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那么前一个阶段相当于“裸考”,后一个阶段就相当于“裤考”。“裸考”是指一次命题对应一次考试,主要是对传统考试而言,“裤考”则是多元命题对应多元考试,主要是对现代考试而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青出于蓝”这个成语出自荀子《劝学》,现在一般都认为这是比喻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超越前人,获得比前人更丰富的知识。而我认为,这句话本是比喻一个人只要学习,他的水平就会提高。  相似文献   

8.
比喻摭谈     
比喻愈是引进差异巨大的事物愈产生奇妙的效果,评价一个比喻,只有贴切与否之分,而没有科学上所谓正误是非之别,所以说,比喻是一种非理性的东西,使用“比喻”的心智运作过程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物上反映它们的共同点,让我们在打比喻时灵光一闪之间对事物达到一种新的洞识,要使比喻有所阳新,首先要改变常规的思维模式,其次要善于联想,第三,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9.
有这么一段对话,非常有趣,读一读。教授:用一个比喻形容敏感。学生:蜗牛的触角。教授:用一个比喻形容痛苦。学生:蜗牛在干燥的土地上爬行。教授:用一个比喻形容方便。  相似文献   

10.
通感与口语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指用甲感觉比喻乙感觉,语言学术语就叫感觉挪移。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其特点是利用事物或道理之间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说明道理、刻画形象、抒发感情,或用具体的事物喻抽象的事物,或用特殊的事物来比一般的事物,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的形象充满情趣,从而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果将这种修辞方法运用于写作中,就能增加文章的意趣美、语言美,让读者过目不忘。一、比喻为题,使平白的语言情趣化。一个立意高、选词新、炼字响的标题,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吸引着读者。写文章如果能以比喻为题,再以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就不仅能立意高远,而且符合选词新、炼…  相似文献   

12.
学会打比方     
要把一个事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少不了要用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明喻,其公式为甲(被比喻事物)像乙(用来设喻的事物),可用“如”、“若”、“好比”、“似的”、“仿佛”等词作比喻词。二是暗喻,其公式为甲是乙,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为、成了)表比喻之意。三是借喻,这种比喻形式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也不需要比喻词“像”或判断词“是”,而直接用设喻的事物乙来指称被比喻事物甲。例如:春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明喻)春天是美丽的姑娘。(暗喻)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13.
浅谈影响比喻喻体选择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辞格。使用比喻是为了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艺术感染力。为达此目的,喻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选择了一个成功的喻体,也就是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比喻。鉴此,本文拟对影响比喻喻体选择的因素作出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对课堂教学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用力、用桨把船划向前。”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我们知道,课堂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旅程,是一个学生思维放飞的旅程,其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下面,就几个教学案例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比喻与借代都是常用的修辞格,在使用时经常会发生识别不清的现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比喻与借代的内容,并澄清一些常出现的模糊认识。什么是比喻?比喻的特征是什么?思想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思想对象,就叫比喻。比喻辞格  相似文献   

16.
比喻是出现最早、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格的一种,它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表现形式,如比喻体或相似点出现多样化,又如喻体为几个事物的关系等等。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将具有多个相似点或多个喻体事物的比喻称为复杂比喻。如果一个比喻只有本体是几个事物,而喻体事物和相似点都是单一的,那么这个比喻仍不能算作复杂比喻。如:  相似文献   

17.
比喻趣话     
比喻,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修辞方法,俗称打比方。关于它的作用,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战国时有一个哲学家叫惠施。他说话很喜欢用比喻。有人便对当时的梁王说:“惠施说话喜欢打比方,如果不许他打比方,他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第二天,梁王就召见惠施,对他说:“你以后说话只许直来直去,不要打比方了,如何?”惠施听了,很巧妙地回答说:“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弓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8.
比喻如酵母,一点奇妙的联想就能够生发出许多崭新的意味,给人更多的感受和回昧。在写作中运用比喻。实质上就是为我们的思想感情寻找若干相似点,设立一个参照系。使之成为文章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9.
比喻义与比喻用法有明显的区别。比喻义是多义词转义的一种,是多义词的一个义项,是词里的固定意义;比喻用法是一种修辞方式,是临时打比方,产生的意义不固定。几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修辞”一章讲比喻辞格时,所举例子把词的比喻义当成了修辞的比喻用法,混淆了二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动物比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如何正确的理解动物比喻的语用含义并进行翻译,也是翻译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动物所承载的喻义也就不同。因此,动物比喻的翻译首先应尽可能地保留原语的形象性,并根据译语文化及语言习惯采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