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终极关怀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自身终极意义的追问。冯契先生以"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作为其终极关怀的路径,在理性与信仰相统一的基础上,在个体的自在与群己关系的自由中,在人类的生存实践即人类生存体验中,转识成智,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而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3.
药一定要在相应的环境和条件下发挥其作用,否则,它可能是危险的。因此,对药理合理性的全面分析尤为关键。教育终极关怀要“诊治”现代教育中的诸多“弊病”,必须通过不断追问其自身的合理性来完成。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应是为自己设定界限的、处在特定境遇中的教育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和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工具化、功利化、规训化和压制化、异化等问题。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挖掘现实教育中的“理想因素”,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教育终极关怀始终是对现实教育的现实关怀,始终和功利化的教育相连,始终是处在两极的张力中的对现实教育的健康而非“完美”的追寻。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是处在历史境域中的教育的不懈的追寻而非对教育的一种绝对价值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艺术,就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灵世界的认识、掌握与表达.在德裔美籍生存主义哲学家保罗·蒂里希看来,艺术不是一种普通的人文关怀,而是一种最深刻、最表现人类特性的"终极"的人文关怀,也即他所独创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则要从有限的存在中去寻找或发现无限的存在:一般关怀要求单独地占有对象,而终极关怀永远不能占有终极.  相似文献   

6.
人是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对象,寒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目标。要真正在教育管理中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就应以主体教育管理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管理实践。因为它是一种以实践的、辨证的、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基础的管理观,是一种能够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管理观。  相似文献   

7.
鄢祎 《文教资料》2005,(35):19-2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者缺乏终极关怀,要做到终极关怀,教育者应该在教育中强调权利意识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认识学生的非理性认知以及提高个性培养的科学认识。只有认识到这几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较清晰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道德动力,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识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信仰的终极价值支撑。而没有道德信仰教育引领的道德教育,处处凸显了其价值上的无根性,这就致使道德知识与规范杂乱无序。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死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死"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死"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不仅是理学建构的终极目的,是理学范畴体系的完成,也是理学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要达成的最佳境界,而这一境界主要是通过“乐”来体现的。理学家对“乐”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他们一方面继承儒学前辈忧乐天下的精神,以大悲襟怀关注现实人生;另一方面又对“孔颜乐处”从本体论层次上加以阐释,从而为士大夫的理想审美人格找到了形上之终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着重对影视传播媒介、受者的角度、题材选择、叙述方式、审美心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作一些分析,以期使我们对影视的分流和建设有一个参照性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试论影视音乐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影视音乐是应用于影视艺术中用以增强影视作品艺术表现力的音乐体裁.其主要特征为表现上的共融性,内容上的特定性,结构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传播和欣赏上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影视和音乐的艺术特性决定了影视音乐的描绘功能。在影视作品中,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刻画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描绘画面及其中人物的动作与强化动感以及与特定的画面场景相结合来描绘和烘托特定环境与气氛等方面。影视音乐的这种描绘功能实质上是由音乐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而且主要是以写意的方式引发和唤起观赏者的心理体验和联想与感知,并在与影视其他元素的有机结合中得以完美实现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听说1978年的时候,姚依林是国家商业部部长,他的妹夫就是写出<归心似箭>剧本的李克异.只是李克异当时还是所谓"胡风反党集团"的"汉奸作家",还没有平反.就因为政治上他还是"坏人",所以一个堂堂的出版社,就敢拒绝为他出书,还拒不归还他的100万字书稿.那时没有电子版,也没有复印件,刚烈的李克异竟然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重写那100万字.就在这样的情形下,据说姚依林诚恳地请妹妹妹夫一家到他家过国庆节.  相似文献   

15.
浅谈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视制作发展中,影视的后期制作同前期制作一样重要。要注意正确运用传统的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在后期编辑制作中运用两者进行编辑。要想做好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必须根据影视节目的制作要求和两种编辑方式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编辑方式。  相似文献   

16.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的问题。立足于现实教育,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个体现实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永恒主题。关涉个体幸福是教育的应然追求,教育不能背离“幸福”这一价值旨归。然而,当今的种种教育实践行为却往往深陷于有悖个体幸福的重重矛盾之中。事实上,不管教育以何种形式和程度迷失了路向,归结到一点上都是对“人”的扭曲,它扭曲了受教育者本身,也扭曲了教育者。因此,教育应回归“幸福”本真,向学生的幸福还原,也要向教师的幸福还原。  相似文献   

18.
境界说是冯友兰提出的一种新的人学形上学,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灵魂和归宿。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境界说也是中西哲学融合的产物,既脱胎于中国传统哲学,又对中国传统哲学作了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影视作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媒介之一,依凭视听语言优势,可美化非遗形象、优化传播效果;而以地方性知识为内核的非遗凝聚民间情感和生态智慧,则有助于影视作品释放出独特唯一的美学效果。值得警惕的是,影视传播注重奇观效应,使非遗形象趋于碎片化,以致产生知识霸权和错误。影视对非遗的传播,不应偏离其原真生态与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