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新书目》2023,(1):118-119
<正>本书介绍了中国书籍的发展演变史,从结绳记事到近现代的图书刻印,中国的图书文化源远流长。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主要讲图书纸张、刻印技术的发展,如简帛、纸书、雕版印刷、官藏与私藏、图书目录学等;下篇主要讲中国经典古籍的编纂、刻印、流传概况,重点介绍了“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地方志”等大型图书的编刻情况和藏书现状,向读者展示了我国丰富的书籍典藏和悠久的文史传统。  相似文献   

2.
宋代打击非法出版活动述论周宝荣早在隋唐时期,中国就已开始用雕版印刷术刻印书籍,但真正形成一定规模的图书出版,则是从两宋开始的。所以近年来,宋代的图书刻印及图书贸易已引起一些学人的重视。但是,宋代的非法出版活动及宋朝政府的相应对策尚是一方有待开拓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立  杨薇 《出版科学》2006,(5):60-63
清代知名文献家黄丕烈将自·己丰富的藏书以及对版本、校勘的卓识应用到图书刻印出版上,同时对图书发行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有清一代,最大规模的铜活字印本就是《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这是铜活字刻印史上规模最大、最成功、刻印质量最好的一次印书。不但卷帙浩繁,而且刻印精良,从所用纸张到刻工及装帧,在铜活字刻印史上都无可挑剔,“在内容上比《太平御览》更为丰富,在编制方面比《永乐大典》更有条理。就是这样一部高质量的大型类书,据张秀民先生调研,目前在国内仅存12部。我们馆就庋藏了其中一部。  相似文献   

5.
宋代图书事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刻印、搜集、编纂、整理、校勘以及流通和利用等几个方面。其图书品种多、数量大、质量好,利用率高,在我国古代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邹锦良 《兰台世界》2012,(27):51-52
周必大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图书校勘、刻印方面用力甚勤,数次组织规模宏大的图书勘刻活动,总结出"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八字校书理论,促进了地方刻书事业的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秦宗财 《出版科学》2007,15(5):80-82
"扬州二马"集收藏、校勘、刻印于一身,一生中收藏刻印了大量图书.其刻书特色主要体现在:追求功德美名的刻书目的观,服务学术的文化价值观,收藏、刊刻、鉴赏三位一体的刻书资源观,奉儒术为正统的刻书选题观,追求精品的刻书质量观.  相似文献   

8.
明周藩宗亲朱睦木挈是明代著名学者和藏书家,他在儒学经典的校勘、整理与传承方面,在图书典籍的收藏、编目与刻印方面,在明史、周藩史及河南地方志的修纂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图书文化事业的贡献是值得肯定和称赞的。  相似文献   

9.
牌记是中国古代刻本中常见的一种图书标志,为出版者专用,一般书写与出版者有关的文字,字数从数字到数百字不等,通常在这些文字以外环以墨围,形成木戳形式,在刻印图书的同时刻上,多在目录之后或卷末。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福建曾有“图书之府”的美誉。自五代至清初,福建刻书业那用简朴的方法刻印的书籍流传全国,远播海外,大有建本图书独霸天下之势。然而,其后数百年间,由于战乱等原因,福建刻书业衰落了。  相似文献   

11.
北宋的皇帝与官府藏书海继才宋代皇帝不仅注重图书的修撰刻印,而且还十分重视图籍的收集、管理和官藏书。宋太祖在立国初期,在削平诸国的军事征战中,就注意收集各国遗留的图籍,用以充实藏书。据史载,乾德元年(963年)平荆南,他收高氏图书,以充实三馆。乾德三年...  相似文献   

12.
福建是我国古代三大刻书地之一,刻书业的兴盛促进了藏书业的发展。福建藏书家们在搜集、保存古籍文献的同时,抄写、刻印了大量图书,为保存与创造中华文化典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列举史实浅析之。  相似文献   

13.
书坊,又称为书肆、书铺、书堂等,是我国古代民间专门从事刻书、售书的机构。在古籍分类中,通常将书坊刊刻的图书称为坊刻本,以别于官刻本和家刻本。实际上,我国古代书坊刊刻的图书不全是坊刻本,有一部分也是"官刻本"和"家刻本",这与古代某些书坊所兼具的"印刷厂功能"有关。古代的书坊,通常拥有书工、刻工、印工,书坊主人或聘请编、校、撰人,或自编自刻,集编、刻、售于一身,相当于现代的出版社和书店。其特点是受经济规律的驱使,以刻印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为主。版本学上所谓的"坊刻本",指的应该是这一类书坊所刊刻的图书。还有一些书坊,则经常接受官府、私宅的委托刻印图书。委托方负责出资,以及书稿的编辑和校对等,在版式的设计,纸张、墨色的选择上书坊必须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办理。  相似文献   

14.
五代时的书肆,北宋时的书林、书堂,南宋时的书棚以及明清时的书铺,皆泛称书坊.古代的书坊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的书店,颇有异者,书坊本身刻印图书,而现在的书店则不承担图书出版的职能.五代时期的洛阳,已有零星的书坊开始刻书.历经宋元明,而达于清,河南坊刻的数量与所刻图书见于著录者远远超过了前代,走向-个历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国编辑思想史研究的必要性、图书文献出版与编辑思想、作者作品与编辑、刻工与编辑等四个与编辑思想史研究有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各时期图书文献是编辑思想的载体和编辑思想研究的依据;编辑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编辑而不是作者、作品;过去书籍的刻工所从事的刻印布局谋篇、选材、选墨、选纸张等劳动也是在贯彻某种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16.
明代徽州出版家--汪廷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尽阐述了明季徽州著名私人刻书家汪廷讷刻书的历史背景,对其所刻印图书的版本源流详加论列,重点论证了其所刊刻的插图本在中国古代版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他的刻书地点环翠堂的所在地也进行了深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7.
本通过对铜活字的产生和发展状况的阐述,揭示了中国印刷史上的活字印刷,特别是铜活字印刷的真实情况,从而进一步论述了活字印刷作为走向现代印刷的先进印刷术,在中国走不到头的关键原因,是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有着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在铜活字发展的最后阶段,清朝雍正年间内府刻印的最大规模的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是铜活字刻印史上的一次壮举。其珍贵性和重要性,为陕西省图书馆在辗转多变中珍藏这部典籍,增加了许多传奇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图书出版中心的形成及传播方式。【方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中国图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基本特点和中国图书出版传播中心的形成规律,对中国图书出版传播形成的西安、北京、扬州、苏州、上海、南京、广州等主要中心城市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传播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国图书出版中心的形成具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在中华历史文化传承中逐步形成了中心城市,并在皇家图书收集、整理、出版、借阅,个人藏书家收藏、借阅、传抄、刻印,书院、家塾刻本与社团个人自费出版发行,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图书,图书网站及网店等历史长河中进行传播,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图书出版传播方式。【结论】以上研究使人们对中国图书传播的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图书出版的传播,发扬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郭孟春 《中国出版》2012,(18):56-59
晚明时期是古典插图本图书的极盛时代,涵盖之广、为数之巨、题材之丰、形式之全、刻印之工均堪称空前,并形成了众多流派;插图从叙事性到装饰性、审美性,具备了导读和传播功能,成为晚明书籍传播的一个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20.
(一)图书的生命力在于质量图书是通过文字和图画来传播、积累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不论是什么社会形态,在传播和积累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时候,又都是有选择的。即便在古代,不论官家或民间的刻书作坊,也都只是把经过挑选认为值得出版的著作加以刻印。所谓“藏之名山,传之万古”等说法,正反映了当时对图书质量的要求。到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种各样的出版商应运而生。他们毫无例外地要不择手段地追逐利润,但为了生存竞争,也要求助于图书质量,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