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戏曲艺术研究会推出10集京剧电视剧《曹雪芹》是十分有意义的。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学艺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戏曲艺术同样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从杂剧变成传奇,从传奇演变成以昆腔、京剧为代表的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对传统戏曲进行整理改编和改革,近年来出现的新历史剧和现代戏,革新了戏曲艺术面貌,丰富了戏曲舞台。近年来,戏曲在电视播出中进行的艺术的和  相似文献   

2.
<正>福建素有"戏曲大省"之美称,至2006年,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等主要戏曲剧种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戏曲大观"是福建博物院2002年新馆落成后的基本陈列之一,把地方戏曲作为专题陈列在全国综合性博物馆中尚属首次。该陈列通过文物及相关资料的展示,并融入戏曲艺术的舞台、服饰、道具、乐器、脸谱等基本要素,突出表现浓郁的地方色彩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精心营造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完美结合的艺术氛围,并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把动态的戏曲表演程式与静态的橱柜陈列有机结合,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谢真元 《文化遗产》2014,(4):118-124
藏戏艺术是藏族民间传统戏剧艺术,它从诞生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中国古老的民族剧种之一。至今流传于中国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五省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等国,至今仍葆有旺盛的生命力。藏、汉戏曲同属于中国戏曲体系,因此,藏、汉戏曲必然有许多同一性。然而,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各民族在自己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各民族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又具有自己的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特征。本文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对藏、汉戏曲进行比较,以便清楚地展现藏、汉戏曲表演艺术特征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4.
李雁 《北京档案》2006,(7):28-29
建国以来,我国的戏曲表演团体都组成了国有性质的事业单位,由此形成的艺术活动档案一般都由相关组织收集和整理.但是,民间自发开展的民俗文化艺术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艺术档案,长期以来却缺乏专人负责收集和整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源于民间的戏曲艺术活动近年来出现衰退的迹象,因此抢救和整理民间戏曲文化艺术档案显得越来越迫切.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曲网站的现状与分析(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传统戏曲在艺术格局中的边缘化并不代表艺术价值的衰减.相反,戏曲所具有的古典艺术、民族艺术的双重身份,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更加显现出其固有价值.互联网时代的戏曲网站是戏曲传播的一种传承与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2005、2007、2008三年的戏曲网站的调查数据,从戏曲网络传播的意义、戏曲网站概况、网络戏曲传播特点以及多维度的思考等几个方面来对戏曲网站现状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全面地把握戏曲网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戏曲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戏曲图书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大型集成性丛书陆续推出.这些戏曲图书围绕戏曲历史及文献挖掘整理、戏曲传承创新与跨学科研究、戏曲普及推广与对外传播等三大主题深入拓展,推动了戏曲研究深化、戏曲艺术振兴和戏曲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7.
戏曲故事是广播文艺的一个新品种,它是以叙事为主兼容对白、唱词的一种文艺形式,是戏曲艺术和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把舞台艺术转换为广播艺术,以适应广播特点的一门全新的听觉艺术。 下面从听众的欣赏心理和戏曲故事的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戏曲故事  相似文献   

8.
戏曲生成于高台广场,原可说是广场艺术,它始终存在着浓重的广场艺术特征。戏曲也曾在瓦肆、酒楼、茶馆、厅堂间徘徊,渐渐地,它从人声嘈杂的广场步入秩序井然的剧场。作为剧场艺术的戏曲,其原  相似文献   

9.
李丽 《新闻爱好者》2010,(8):136-136
写意是我国传统美学体系中所独有的理论原则,它最先是从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创作论述中提出的,后来戏曲也移植它,并把戏曲、绘画、书法等艺术界定为写意艺术。从表象上看,写意与写实是相悖离的。  相似文献   

10.
古琴乐师朱权,是中国历史上生命的沦落与艺术的创作呈鲜明对照的特殊人物,他将古琴艺术与戏曲理论相结合,建立了曲品式批判体系。通过追溯朱权,折射了中国明初戏曲从资料记录阶段向理论描述阶段的迈进。  相似文献   

11.
孙伟 《兰台世界》2014,(5):96-97
古琴乐师朱权,是中国历史上生命的沦落与艺术的创作呈鲜明对照的特殊人物,他将古琴艺术与戏曲理论相结合,建立了曲品式批判体系。通过追溯朱权,折射了中国明初戏曲从资料记录阶段向理论描述阶段的迈进。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介入戏曲艺术就是在内容上保持戏曲的高度统一,而在空间形式与其它现代艺术门类进行有机的嫁接,从而实现戏曲艺术全新的整合。所谓内容上的高度统一是指我们对戏曲本身的内容(事故情节)以及它特有的程式化表演进行原汁原味的保留。戏曲艺术的多媒体则是在表演空间上也就是所谓空间形式上进行大胆的突破,将现  相似文献   

13.
孔令云 《兰台世界》2021,(3):111-114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从民间收集的清末民初戏曲抄本,经过上百年的流传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絮化、污染、破损等现象,已经无法翻阅。针对每本剧本不同的受损情况,通过认真地分析研讨,制订出不同的修复方案,分别采用水洗去污、挖镶、金镶玉等不同的修复方法,对其中部分抄本进行整理、修复,使其得到了治理性保护。  相似文献   

14.
数百年来,北京不仅是中国政治的中心,同时也一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在北京,宫廷与民间交互影响的特殊文化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这方面的史料遗存,是一笔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戏曲艺术曾长期被排斥于正统文化的视野之外,其史料零散芜杂,在发掘、保存、整理、研究方面,有着特殊的难度。早在上一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一些当时居住在北京的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戏曲艺术的传承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生存空间出现了巨大危机.戏曲艺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担负着的历史使命不言而喻当前,传统的戏曲艺术手段与剧目存在不断流失的现象,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对戏曲进行传承与保护.而新媒介由于具有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广泛的覆盖面以及精准传播效果,能够顺应当代人的生活要求.因此,新媒介将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与平台.本研究着力思考如何用新媒介技术对戏曲进行再创造,给传统戏曲注入一股新鲜活力,为戏曲传播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戏曲目录文献具有丰富的戏曲史价值、文献学价值和文化史价值.中国古代戏曲目录文献的发现、整理、使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在20世纪的长足进步.本文回溯了20世纪至本世纪初100多年时间里数部重要的古代戏曲专科目录文献的整理研究历程;回顾了与戏曲著录关系密切的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目录的整理研究状况;客观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戏曲目录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戏曲艺术浩如烟海,蕴藏着宝贵的财富,传播之广泛,流传之久远,令世人所瞩目。戏曲既是民族化历史发展的积淀,又是一个综合艺术的载体,直接受到民族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支配和影响。当前,戏曲艺术处在多种艺术竞争的时代,必须确立和调整自己的艺术走向,充分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唯有如此,才能在新世纪中再创新的辉煌。作为戏曲艺术家族一员的广播戏曲节目,为张扬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必须脚踏实地地进行一番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姚绍华 《新闻世界》2009,(9):173-173
中国戏曲传统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俗话说得好,“戏无情不感人,戏无技不惊人”.这句名言准确地概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舞台表现要领以及表演技巧与戏曲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许博 《传媒》2022,(22):91-93
媒介场域深刻影响着戏曲艺术传播的结构、形态与特征。戏曲传播的发展历经了从地域空间向大众媒介场域、网络社交场域、智能虚拟场域的三度迁移,并呈现出“身体技术化”“受众社群化”“结构与权力去中心化”的三大特征。梳理戏曲传播的场域变迁历程并掌握其核心特征,有助于把握不同媒介生态下戏曲艺术高质量传播的路径与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文艺的欣赏情趣和审美意识发生了急剧变化。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众多艺术形式的严峻挑战。广大青年朋友热衷于通俗歌曲以及其它艺术样式而疏远戏曲。人们在为戏曲的前景忧虑。当代,各种通俗艺术正朝着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我们戏曲广播工作者能否解放一下思想,在继承和发扬戏曲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借助一下歌曲的优势,架起一座使青年朋友能够接近戏曲殿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