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以及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指导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它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劳动者的活劳动,而不是作为活劳动结晶的物化劳动。但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许多企业采用了先进的、优秀的物化劳动,使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大量减少,而社会的物质财富却急聚增加。  相似文献   

3.
“人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物化劳动参与价值的创造”有悖于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说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首先把劳动引入经济学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古典经济学家。然而,早期的古典经济学粗糙的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并没科学地回答:其一,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其二,劳动如何创造价值;其三,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具有二重性的观点出发,发现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回答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无法解决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决定 ,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 ,应该建立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历史、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的深刻理解上。在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中 ,有必要对以下问题做出新的探索 :1 .价值实体与“总体工人”的问题 ;2 .劳动凝结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问题 ;3.价值形成与财富创造的问题 ;4.活劳动与物化劳动问题 ;5 .国际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6.
如何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分配方式只有与劳动价值论实现了统一,才能证明其合理性;而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便是两统一的关键。这个观点错误地理解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以为是劳动价值论为分配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已严重违背了劳动价值论,根本不足以为据。其实,分配方式主要取决了生产关系。就我们国家而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应主要从生产要素所有权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这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解释。而伴随这种分配方式产生的“剥削”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必然,我们只有承认它、正视它,才能更好地将其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相似文献   

7.
生产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从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服务经济领域,是劳动价值论的深化;服务劳动是生产性劳动,是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这是服务价值论的新概念;服务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有其特殊性,服务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产品以活动形态存在;劳动价值论从物质领域拓展到服务领域是经济学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8.
关于主张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物化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然而在"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物化劳动价值论"在学术界以"新"形式重新提出,并在当今理论界被为数不少的学者所肯定,被认为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这在理论界造成了相当大的思想混乱,在相当高的程度上阻碍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在这样一种新形势下,有必要对"物化劳动价值论"进行厘析,澄清理论界的混乱局面,推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本文运用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对"物化劳动价值论"进行厘析并透析其本质,以期达到揭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表面现象背后所遮蔽着的科技劳动创造价值之实质。  相似文献   

9.
对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的质疑顾钰民近两年,钱伯海教授反复提出和论证了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见解:物化旁动与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并对反对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其完整的表述是:“社会各界的活劳动,在企业则表现为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因此,从社会看是社会活劳动创...  相似文献   

10.
赵修章 《文教资料》2010,(21):111-113
文章从价值源泉入手,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和用扩大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来深化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会损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发展了的劳动价值论应该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理论体系:商品生产的劳动价值论和为商品生产服务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1.
"斯密教条"的性质在我国素为定论,而钱伯海通过"重新研究",认定"斯密教条"是一个"很为精湛的见解和发现",马克思对其批判有误。他得出结论:从社会看是活劳动创造价值,从企业看是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从而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社会劳动价值论。由于斯密教条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理论密切相关,因而一度引发激烈争论。由于论战双方对于马克思批判"斯密教条"的要点都未能尽义,因而本文力图阐明问题的实质,并指出钱伯海理论的根本性错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含义探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具有合理的科学内核和重大理论价值的一个科学范畴.同时,在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问题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服务产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第三产业崛起的形势下 ,劳动价值论面临适用范围日趋缩小的挑战。本文通过探讨非实物产品、非实物使用价值和服务价值理论 ,将社会产品范畴扩大到服务产品 ,将使用价值范畴扩大到非实物使用价值 ,将劳动价值论适用范围扩大到第三产业 ,科学地论证了第三产业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 ,这对促进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可得出以下结论: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价值量无法完全说明剩余价值量的增减;流通领域在社会剩余生产中不容忽视,应当区分社会剩余与剩余价值这对概念;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地位要具体分析,剩余的出现并非一定源于剥削。  相似文献   

15.
优等物化劳动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发挥优等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要改革现有科技创新体制,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加大资金投入,拓宽科技创新主体特别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融资渠道;尊重科学技术劳动,培养和引进更多具有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16.
肯定了“科技劳动创造巨大价值”这一观点,这为贯彻“科教兴国”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研究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肯定了"科技劳动创造巨大价值"这一观点,这为贯彻"科教兴国"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研究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劳动与劳动力价值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 ,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劳动、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等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劳动力的价值不仅仅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组成 ,还应包括家庭对其抚养教育的活劳动 ,特别是还包括劳动力自己的活劳动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