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DEA模型、熵值法以及耦合度模型分别衡量了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9—2011年的城市化效率、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同时对16个地市3年来的城市化效率、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分别进行了时空分析,得出城市化效率在稳步提升、经济发展区域差距明显、耦合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结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助力安徽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构建低碳发展与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运用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1—2019年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低碳发展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低碳发展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度演化时空格局;采用Tobit模型探究安徽省低碳发展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省低碳发展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2)安徽省低碳发展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21-0.85之间,经历了拮抗-磨合-高水平耦合三个阶段,皖中、皖南、皖北耦合协调度依次递减。(3)政府能力、居民富裕程度、创新水平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资源聚集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安徽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利用安徽省2004—2015年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三系统的27项指标数据,结合熵权法对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动态变化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安徽省人口综合发展水平稳中有进,变动幅度较小,而经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都呈波动上升态势;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度稳中有进,变动幅度较小,其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态势,系统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  相似文献   

4.
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如何在注重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以安徽省为例,研究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耦合性,从多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等,从三系统及两两系统角度分析各系统间耦合协调度的大小及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研究表明:时序上,安徽省环境规制显著,技术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三个系统间逐步有序发展;空间上,安徽省内系统间耦合状况存在地区异质性。三系统间耦合度特征逐步“低差异、平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两两系统间,环境与技术、环境与经济的作用高于技术与经济的作用,系统间耦合质量提升,耦合协调度以合肥市为中心,展现出“中心高、外围低”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5.
运用耦合协调理论构建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建立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两系统的耦合度。基于此,结合安徽省2011—2014年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耦合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耦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不仅可以衡量两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而且可以反映两系统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安徽省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水平从失调到逐步协调的演化发展趋势,但目前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最高时仍未超过0.5属于低水平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05—2019年民族地区8个省(区)的实际数据,构建了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度分析两个系统间的耦合与互动发展。结果表明:第一,2005—2019年,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指数由2005年的0.809曲折上升至2019年的0.962,年均增长2.64%;其绿色发展指数由2005年的0.535逐步上升至2019年的0.726,年均增长9.05%;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态势均为良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第二,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由2005年的0.574增长至2019年的0.646,在2005—2019年间整体上呈现稳定上升态势,略高于全国整体水平;民族地区耦合协调度基础尚可,但其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较为缓慢,且绿色发展一直较为滞后,还需要进一步协调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耦合协调关系演变上看,民族地区8个省(区)耦合协调关系变化规律较为相似,除西藏外,其余省区都经历了勉强协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的发展过程,西藏则一直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大部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都有一定进步。据此,文章提出民族地区关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已成为新时期安徽省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机制,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利用2013年的截面数据,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不同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呈现由东向西的递减特征,而且合肥市表现一枝独秀,合芜蚌创新试验区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8.
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通过构建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计算方法对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数总体上均呈现出增长态势,其中旅游产业的评价指数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数,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评价指数的演变趋势与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数变化趋势保持一致。(2)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总体上都表现为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2005年后的耦合状况良好并具有很强的关联程度,耦合协调类型在2000—2012年间经历了"轻度失调—勉强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的转变。(3)广西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变化特征比较稳定,南宁、桂林的耦合协调度较高,属于良好协调型,柳州属于初级协调型,其余11个城市耦合协调度较低,或处于失调边缘或处于失调状态,其耦合协调发展的类型可以细分为生态环境滞后型的南宁,社会经济滞后型的桂林、河池、崇左,旅游产业滞后型的柳州、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来宾。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协调耦合理论的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首先,建立文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概念模型,然后,运用耦合模型构建文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定量分析模型,最后,以安徽省"十二五"期间面板数据为例,对两者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大于0.7001,耦合协调关系属于中等协调。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耦合协调过程中的障碍因子。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程度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各地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皆从低水平耦合阶段上升到高水平耦合阶段,区域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上海市和安徽省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始终处于交替领先位置,江苏省耦合协调水平前七年相对较低、之后差距逐渐缩小,浙江省耦合协调水平10年间提升最大;从准则层来看,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分别为电信业务总量和规模以上工业研究开发项目数等,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分别为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和城乡医疗差异比等。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30个省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三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发现,考察期内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衰退提高至轻度失调衰退。当前三大地区耦合协调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表现出"西部低东部高""内陆低沿海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强度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负,而财政分权、市场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对耦合协调度有正向影响。要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还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主体互动和要素耦合的逻辑关系.基于2010—2018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探析中等职业教育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耦合互动关系.研究发现,2010—2018年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处于波动上升态势,地区经济增长综合发展水平处于稳步提升态势;2010—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与地区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为平稳上升期;2016—2018年为快速上升期;未来五年全国各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与地区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呈现良好上升态势,由最初低层次的拮抗磨合状态逐渐转变为高层次的协调互动状态,但地区和省域间的耦合协调差异仍然显著.政府应积极承担职业教育责任,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适用性,缩小地区和省域差异,实现高水平的耦合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3.
以全国31省区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Tobit模型等方法,探究2011—2020年我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全国及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生态环境水平虽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部分省、自治区生态环境子系统评价指数有所波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各区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呈现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特征;我国各区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间存在动态差异,且新型城镇化滞后型省份与同步发展型省份逐渐减少,生态环境滞后型省份增多,两个子系统的发展并未实现理想的高度耦合协调与同步发展状态,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区域创新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具有负向的显著影响,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呈现负向不显著,且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核心是循环,经济的循环离不开现代物流的支撑,数字物流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经济是数字物流发展的基石。论文分析数字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理,融合新发展理念,从物流能力、从业人员、发展环境、数字规模、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六个维度入手,构建数字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京津冀13个城市2016-2020年面板数据,应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京津冀地区数字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根据城市协调发展程度分类型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算2000-2011年安徽省17个地市(包括原巢湖市)土地利用效率,按其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将这些城市分为高度有效型、中度有效型、较为有效型和低度有效型四种类型.依据耦合度理论,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处于高耦合、低协调状态.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为改变这种现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努力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发展经济,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亟需对中药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文章选取安徽省2010—2020年相关数据,基于产业融合理论,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估安徽省中药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关系并分析二者耦合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安徽省中药产业与旅游产业处于高耦合、中级协调水平,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且二者耦合发展受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中草药及中成药销售额、中成药产量影响最大。安徽省需完善相关政策支持,搭建产业融合平台;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优化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中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为安徽省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深入研究农业碳排放,以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度农业碳排放绩效。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绩效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影响安徽省大部分地市农业碳排放绩效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农业碳排放规模效率相对较低;而从区域看,皖中地区历年农业碳排放综合技术效率最高,其次是皖北地区,皖南地区最低,呈现出"中北南"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2011—2019年安徽省18个国家级贫困县(区)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DEABCC模型、DEA-Malmquist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其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与油料产业扶贫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产业结构优化与扶贫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显示: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油料产业扶贫效率逐步提高;油料产业扶贫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耦合协调关系不断改善,并且地区间耦合协调度的差异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基于已有的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耦合协调度分析,结合我国主体功能区定位,选取黄河干流4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度低的地区是否真的需要改进。分析表明: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作为重点生态保护区,首要任务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经济发展缓慢无可非议;河南、山东等地区是农产品主产区,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城镇化脚步缓慢合情合理;城市化地区的发展重点是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生态问题情有可原。因此,重点生态功能区应把重心放在生态环境的修复上,同时发展匹配当地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绿色产业;农产品主产区要注重耕地的保护,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城市化地区应当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三生空间”理念,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各城市的“三生空间”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并引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015—2019年间,安徽省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层级分化严重,各城市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安徽省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各城市“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除合肥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其他各城市均处于轻微失调和中度失调状态。通过影响安徽省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诊断结果可以看出,主要障碍因素为道路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多数指标分布在生产和生活空间,表明生产和生活空间是影响安徽省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