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立荣 《文教资料》2010,(24):196-197
人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在本质上是教育主体建构其主体性的对象化活动和交往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性。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是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建立合理的教学话语体系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增强内容的吸引力以及发挥课程的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教育供给侧的角度出发,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话语体系要以为党育人为初心,以立德树人为使命,构筑政治文化阵地、坚持守正创新,打造课堂建设主渠道.  相似文献   

3.
4.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主体性教学,把握主体性教学主旨,促进学生主体归位。为此,必须厘清主体、主体性、主旨、教材主旨、教学主旨等概念的关系,正确认识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客观必然性,遵守主体性理论及主体间性理论、现代学习理论及现代学习中心理论,把握学生主体及主体性的内在根据、主体失位的现状与原因,积极探索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现主体归位的路径,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灵活运用主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促使学生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生性问题,话语权问题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灵魂在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水平;着力点在于熟练运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6.
梁海娜 《教育评论》2020,(2):103-107
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意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大学生全面发展引导权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控制权,是话语权力、话语权利、话语能力三者的辩证统一。新媒体时代,话语传播呈现模式"双向化"、方式"解构化"、内容"叙事化"、手段"网络化"等新特征,导致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面临从"权力"到"权利"再到"能力"的全方位消解。亟须采取学生为主、理论为先、内容为王、技术赋能等措施,创新话语模式、改革话语方式、充实话语内容、丰富话语手段,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需要相应的实践路径。思政课是由教师发动的,因此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成为实践路径的运行起点;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觉内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提升德性素质,由此调动思政课学生主体作用成为实践路径的运行目标;思政课实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遵循思政课教学基本规律,有助于把握实践路径的运行逻辑;思政课教学要持续有效进行,需要师生协同努力,因此形成思政课师生共振互动成为实践路径的运行纽带。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的方法和渠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部分.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上课兴趣不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分析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具体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推进带来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变革,在这种变革下,高校思政课迫切需要实现教学手段的更新和转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逐步推广和运用为这一转型提供了条件,多样化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将成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依托网络构建的课程教学信息发布平台、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虚拟实践平台、教学互动平台、学习评价平台将为高校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提供强大支持。  相似文献   

10.
思政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把牢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领导权和话语权。然而,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存在忽视意识形态育人、对意识形态的教育不够系统、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课程思政建设协同不畅等问题。为此,高校要进一步用好课程教学主渠道,革新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协同。  相似文献   

11.
徐生 《黄山学院学报》2011,13(6):101-1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而且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以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为指导,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按照师生交往的范围和程度。分别从课堂对话交往、日常生活交往、社会实践交往构建高校思政课交往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致力于主体思想实践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确立人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完善和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思想的实践即是善恶观念和主体生存与发展智慧养成的实践。思想实践的全时空性、主体性、整体性和动态性,是思想实践的基本特性,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思想认识形成过程与特点来建构。依照思想实践的规律与特征,反思和检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新建构其实践模式与过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尊重参与者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需要掌握必要的策略。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性的生发策略有整体性、教学相长、开放性、层次性、反馈性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思政课而言,从大的方面看,是时代变化的体现,从教育教学的规律看,是教育本质的一种反映。这需要重视思政课与社会变化的紧密联系,积极吸收国家教育政策和教改的观念及成果,努力克服应试教育不良影响的延续,立足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政课的特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起点,以职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为目标,在课堂内外的互动、循环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5.
16.
新的历史时期下,高校的思政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也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在以往的高校思政课程中过于注重对前期的课程计划投入,忽视了课程客观价值的教学效果。因此基于供给侧角度,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也需要展现出新的面貌,坚持以人为本,遵守学生客观发展规律。本文主要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践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以“供给侧改革”为视角,借用经济学中的“供给侧改革”术语,从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侧”即教师侧发力,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新困境以及破解这些困境的对策。在新困境方面,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内容亟需丰富多样化,教学方法也需进一步创新。在破解新困境方面,旨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扎实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责任担当,彰显着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应聚焦塑造主体、深化内容、拓展视域和创新形式,四维向度同向发力、协同推进。其中,塑造主体是关键,深化内容是核心,拓展视域是基础,创新形式是保障。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在遵循。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主要由话语主体的引领力、话语内容的解释力、话语风格的吸引力、话语语境的渗透力、话语评价的助推力等构成。由于话语双方在主导性与主体性之间存在“内在张力”、话语资源的供给未做到“内容为王”、话语的表达艺术未达到“妙趣横生”、话语语境的创设未实现“润物无声”,而且缺乏“科学规范”的话语评价机制,受这些因素影响,高校思政课话语主体引领力弱化、话语内容解释力欠缺、话语风格吸引力不强、话语语境渗透力淡化、话语评价助推力不大,这使得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提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此,高校思政课应着力于跨越主体间话语“裂谷”、整合和创新多样话语资源、借鉴和融通多元话语风格、创设丰富蕴含的话语语境、构建科学的话语评价机制,努力提升课程话语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精准度、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感、获得感不强,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主体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主体思想开放包容、学习生活网络化、人生理想务实化等个性特点,将教育内容有效对接学生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学生的悦纳度和沉浸度,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