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大思政”背景下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特点,分析当前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困境,提出在“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互联网+”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利用不同艺术形式表现课程思政内容、加强学科联动优化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改进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考核方式等策略,进行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2.
徐福林 《广西教育》2022,(12):29-33
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论述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原则,从价值理念、师资队伍、制度机制、考核评价等层面提出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要贯彻落实“大思政课”理念,善用“大思政课”能有效提升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奠定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基,“大思政课”教学内容铸造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魂,“大思政课”教学方法夯实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根。践行“大思政课”理念,要因材施教:培养“大先生”,建设善用“大思政课”育人“大队伍”;因事而化:化用新时代“大事件”丰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因时而进:开展凸显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以及“互联网+”新态势下的思政课创新教法;因势而新:建设“大课程”体系,搭建思政课教学“大平台”,应用协同育人“大机制”。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思政育人”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了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政育人”发展对策:顺应时代发展,筑牢“互联网+思政育人”阵地;构建育人机制,搭建“互联网+思政育人”平台;培养专业队伍,实现“互联网+思政育人”目标;创建精品课程,塑造“互联网+思政育人”品牌;营造校园文化,打造“互联网+思政育人”空间。  相似文献   

5.
“双高”建设新形势下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步育人工作意义重大,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的构建。以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步育人存在的问题出发,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主线,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教学协同、健全考核机制三个方面探析高职院校课程育人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混合式教学是融合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两者一个引领思想,一个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工程力学课程思政设计具体教学实践措施包括:通过“线上+课前”的案例故事唤醒学生、“线下+课中”的情境案例打动学生、“线下+课后+课中”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并将课程思政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可视化等多种方式系统梳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学界对“课程思政”概念内涵、关键难点及路径的研究日益清晰。现阶段“课程思政”研究还存在实证研究少、特色化体系建设薄弱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强化“课程思政”实践研究,着重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保障和落实机制,关注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高职大学生身处“互联网+”时代,行为方式变化促进教学模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我院探索了以专题化行动导向、“互联网+”行动导向、实践行动导向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柔性化的实践应该结合相关的学情和教情,通过融合和引导其他课程教学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而探索和反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结构多样化、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比以往更为复杂。为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构建“专业课+思政课”“线上课+线下课”“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三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有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1.
杜林红 《英语广场》2023,(11):96-99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许多院校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开展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教师根据高职英语课程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以U校园为平台有机整合课内外资源,将育人活动贯穿至学习全过程,重塑高职英语数字化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对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思政内容的自由度难以把握,教师政治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扬长避短,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3.
为了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培养优秀的财经类专业人才,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论述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然后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4.
张颖 《教育教学论坛》2019,(27):250-251
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较大,而高职院校因其教学性质的特殊性,大部分师生把精力集中于专业学科,对思政教育并不重视。在此情况下,“思政课程”融入其他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在提高思政教育效率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对此,本文先分析了“思政课程”的基本情况,然后论证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探究了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幼儿师资培养的重任,在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学校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增强教育主体运行合力,提升学生主体意识,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同时,建立“思政+学前教育”“思政+专业建设”“思政+课程改革”“思政+主题实践”的多层面思政教育综合体,积极推动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实践。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打造课程思政教学新路径,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6.
骆莎 《成才之路》2024,(1):33-36
把“四史”教育深度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深化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明确“四史”教育融入的目标;构建“四史”教育浸润机制,丰富思政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筑育人新场域,共建多维立体思政实践育人环境;打造“联动”师资队伍,构建高职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四史”教育搭建网络平台;打造“特色”品牌实践课,倡导体验式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高职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善用“大思政课”做好思政教育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思考,寻求对策。故首先介绍“大思政课”格局的概念和对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分析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方法。旨在通过探讨“大思政课”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之道,为高职教育思政课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以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进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高职毕业生。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当前职业院校亟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论述为遵循,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路径,以期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在“大思政”格局和深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以“互联网+”大赛为例,在充分解析“互联网+”大赛核心评审指标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从“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模块构建、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价反馈等四个方面,建立“互联网+”大赛促进思政育人实现途径闭环体系,并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以及“互联网+”大赛赛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实践结果证明了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充实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以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生动实践。它缘起于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衍生于上海大学为代表的高校课程思政试点改革探索,推广于教育部的“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项方案,深化于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论述中,已形成不少专业课探索性成果。尽快破解占高职院校总课时近三分之一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难题,是补齐当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短板,助推大思政协同教育的质量和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