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全程导师制和年级班主任双轨育人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了高职院校实施“全程班主任+三年级专业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并进一步提出高职院实施“全程导师制+年级班主任”双轨育人模式的意义和方式,为探索学生素质全面培养的教育管理基本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对一”导师制与班主任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对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与个人医德素质指导具有相当大的意义,是回归传统“学堂制”与“师徒制”的有益结合。某校在四、五年级的儿科专业学生中实施“一对一”临床导师制与班主任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四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2006年1月起选择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西樵分校作为个案,对该校的教师及同学进行“导师制实施意见调查”的问卷调查工作。总共收回有效问卷132份,其中教师部份76份,含班主任42份(包括现任的和曾经担任的)、科任教师34份;学生部分(高一新生)98份。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结合自己所参加的课题“普通高中课改形式下的导师制探索》,就导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进行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如何保障实现高水平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了国内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大学本科生班主任和团队导师制,阐述了班主任与团队导师制的基本理念和构成框架,研究了大学本科生班主任与团队导师制对培养具有扎实科学知识、拔尖创新的优秀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具体方案,并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介绍一些经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微论点     
《今日教育》2014,(5):6-6
刑利 高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班主任评语 普通高中学生喜欢的班主任评语的语言风格多样。整体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幽默风趣”(45.6%)、“直截了当”(241%)、“委婉含蓄”(120%)、“生动形象”(95%)、“中规中矩”(89%),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班主任以幽默风趣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并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6.
班级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天地,也是班主任和同伴护导实现人生价值的乐园。在“自主、合作、创新”精神下,班主任和同伴护导员树立“同伴互导”建班育人理念,以积极的方式及时融入学生中、融入班级之中,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成长动力、精神支柱,让班集体焕发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中等职业学校相对普通高中,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学生自律性明显不如普高。另外,由于中职学校按专业编班且有综合班、“3+2”、职中专、职高等计划性质的不同,导致不同班级间学生基础不同,管理、教育难度也大不相同。如何解决因学生不处于同一程度而使班主任在考核中出现的不公正、公平的状况呢?本文认为,推行“招投标法”聘任班主任机制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并能进一步激发班主任工作热情。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导致普通高中班级编制的变化:弹性班级取代刚性班级;行政班(原始班)和教学班并存。新课程下对普通高中的班级管理中,首先,是要明确由谁来管理;其次是要明确管理什么;第三,是如何进行管理。班主任要加强行政班的班集体建设,发挥其教育功能。任课教师要实施有效地教学,并以教学促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并进行有效地自我管理,实现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9.
“特殊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中职校中必然存在且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也自然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将他们教育好、培养好,使他们像正常学生一样成人成才,便成了班主任棘手的问题之一。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中职班主任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教育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6月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创新教学组织管理”的任务,包括“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双新”背景下,选课走班已经在普通高中全面实施,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走向教学组织管理的创新,成为普通高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从2003年起,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确立了“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科研课题,提出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和生活教师为成员的“学生成长导师制”,从校领导、班主任到任课教师,人人都要担任导师,承包10位-15位学生。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内地高校举办“新疆班”面临:语言文字、习俗信仰等交流交往障碍;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落实处;“双重教学目标”充分实现尚有压力等难题。深究其因在于:办学“软实力”改观难与“硬实力”改善同步;教师教育理念及学生处事观念尚待适度转变;举办民族班的相关经验欠缺;创新精神缺乏、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等方面。解决难题,开辟新局,尚需:树立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新疆班”中推行德育导师制;定期举办以民族政策、习俗信仰为议题的专题讲座,为“新疆班”教学营造良好氛围;在开设教学班课程之余,“新疆班”学生增设汉语语言类课程;决策层需要以改革创新之精神适时调整教育内容,不断创新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导师制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流脉。普通高中引入高校导师制是可行的,任课教师可担负起导师的职责。从而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用“大班小班化”的指导模式可实现全员导师制。通过对学生进行周期性谈话、研究性学习课中组织学生进行师生专题讨论,通过写周记和电子邮件等文字交流方式对学生发展进行指导。导师的特质和指导策略直接影响智能发展水平的提高,间接影响品行和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导师的指导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构建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并深入推进改革是当前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主要目标。与实施新课程、新高考、新方式地区的“应然”状态相反,普通高中普遍存在“新症”:新高考挑战,学生规划能力欠缺;大班额教学,学生发展指导不力;分层走班制,教学资源投入不足;两班级并存,学生管理着力不够。主动降低班级规模的小班化教育具有师生比、教师关照度、班级管理、育人价值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是探索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一条理想路径。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机制、教师、经费等多方面的综合保障:多举措落实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质”,科学核定小班化教师的“量”,多渠道拓宽学校办学经费的“源”。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责任最大、权利最小的主任” ;人们常称班主任为“班妈妈” ,的确 ,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 ,责任重大。一个班的几十个学生 ,学习、品德的好坏与班主任有关 ;学生的清洁、吃饭与班主任有关 ;学生生病或有其他事 ,首先找到班主任 ;家长到学校 ,最想见的也是班主任。以上足见班主任工作的范围之大。但是 ,班主任绝对不是婆婆妈妈的事务主义者或“抱鸡婆”似的慈母 ,“班主任是对一个班的全体学生负责的教师 ,更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 ,教育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大全》)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  相似文献   

16.
导师制最早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典型模式。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倡导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理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将导师制引入基础教育,成为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应对新时代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多发的一种育人尝试。自2020年来,上海试点推行“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中小学全员导师制,依托全体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和开展家校沟通,适时为学生提供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等全方位指导,形成基础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和育人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创新,践行全体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对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本科生教育进一步普及化,其教育目的更加侧重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对2013级学分制下的本科生教育进行全程导师制的探索和试点。在健全本科生导师制体系的前提下,对全程导师制从定位到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双重模式、导师与科研团队互补模式和导师与企业导师交叉模式的"三位一体"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以期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与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一、家庭教育——助力如何改变“差乱班”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使家庭教育成为班主任治理“差乱班”的助推器呢?班主任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郭强 《文教资料》2010,(32):158-160
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着班级概念弱化、班级建设松散化、班主任指导真空化这“三化”挑战。本文在分析这些挑战的基础上,从实体班级与网路班级双管齐下、班主任与班导师齐抓共管、学生生活园区与社区学生组织形成合力等方面就如何加强班级建设提出了“三合”对策。  相似文献   

20.
班级是学校工作体系的基层组织,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工作。“班不好带,学生不好管”已成为眼下许多班主任的普遍心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专院校大量扩招。使招生困难,学生素质普遍低;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独立化”意识日益增强,不再单一听从老师的话语,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十年前那种简单、古老、指令性的教育方式,已不适用当今的学生管理。因此,如何有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如何增强师生感情的亲融性,已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认真探讨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