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激文 《生活教育》2012,(24):81-83
打造幼儿园田园课程,应该立足田园,回归自然,以尊重儿童需求为起点;不断挖掘田园,丰富资源,力求课程实施以滋养儿童成长为目的;乐在田园,亲身体验,做到课程评价以儿童发展为导向。从而能够让幼儿在生机蓬勃的生态环境中,通过“做中学”,培养兴趣、陶养德性、学习知识、体验快乐,收到“习与性长,化与心成”的良好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田园”是一个诗意的借喻,表明“田园德育”以自然教育为依托,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性、开放性、主体性、自由性。具体说来,“田园德育”是以儿童原始生命力的激活为前提,以开放为条件,以田野(自然)为源泉,以温情为纽带,以生活为根基,全面提高农村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农村儿童德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创美语文”是以审美创造为目标、以四时田园为情境、以阅读写作为任务的教学主张,指向未来、田园、嬉乐,是一种联通田园世界的语文。“创美语文”的两级课程包含指向校本化的国家课程以及指向童趣化的活动课程,包含“乡村八项”“绿玩六节”“嬉美二馆”“四时田园”“童嬉六记”等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4.
“田园情怀”是田园生活下的一种自由、闲适的情调,是一种走向自然、走向平常的心态释放。教育科研是生产力,而教育科研只有真正转化为教育行动才能体现生产力的作用。教育科研存在的“假、大、空”制约着其生产力的发挥,教育科研的神秘莫测更是让许多有志者望而生畏。教育科研的“田园情怀”是一种自由、闲适的心境下的悠然自得,回归“田园”土壤,走向本真自然,是一种本能的自我洗礼与升华,追求的是如诗如歌的“教育田园”生活,乐在其中,美在其中。  相似文献   

5.
在幼儿教育中,利用田园资源进行田园教育,以让儿童获得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是一种常见的教育策略选择。笔者在幼儿教育一线,参与了田园教育的相关课题研究,并以利用田园教育中的祖辈资源来提高儿童的各项能力作了一些尝试与思考。一、田园教育中的祖辈资源及其对儿童能力发展的理论分析田园教育一般是指利用田园资源(多为农村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的教育。由于田园资源内涵丰富,包括自然意义上的田野,幼儿园内开发的类似于田园的小区域,以及隐藏在显性的田园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生活相脱离,是现代教育的特征,也是现代教育的问题。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基于行知农场开发的田园课程,打通了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藩篱,为儿童找回了失落的童年,也在田园生活中发展了他们的核心素养。儿童行知田园课程为破解现代教育难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可行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通常被认为是“科学化”和“儿童中心”的,但事实上,“活教育”是以儿童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带有强烈社会学意味的实践教育学,从个体与社会的二元分立转向了“儿童作为天生的社会行动者参与教育联合生活”的教育观。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和现代性,颇具现代意识和世界眼光;二是其儿童观已非二元对立的“儿童中心论”或“社会本位论”,而是统一在儿童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并批判了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的“科学主义”“儿童本位”,认为其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幼稚监狱”,助长了放任儿童的“虚假自由”,使得儿童与自然、社会隔离,同时导致教师责任缺失成为“安静的看客”,这对时下的教育也有极大的警示意义;三是其“活教育”课程基于儿童天生的“社会内聚力”,开展教育性劳动,老师和学生作为积极的社会行动者过一种联合生活,从而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参与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建构,完成个体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王丽 《辽宁教育》2023,(2):33-35
<正>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小学植根于30年创造教育的厚积,秉承“以文化人,以心创新”的办学理念,以卢梭的“在实践中学习”的教育观点为基点,以杜威的“渐进式教学”理论与麦恩斯的“创造力教学”理论为支撑,开发并建构由儿童戏剧进课堂、设置专门课程及社团、进行开拓性实践3个课程群组成的小学戏剧课程体系,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校的创造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探寻发展素质教育的校本化路径,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创建行知农场,打造物态化田园空间,开发出儿童行知田园课程,以课程的方式践行生活教育,架构起知识学习与生活教育的桥梁。在儿童行知田园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学校通过试点先行,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外力组建专业团队等措施,建构起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学生学习的空间与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引领学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是课程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杜威基于其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完整地确立起了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他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分得过细,脱离生活实际。他主张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他反对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要以儿童的活动和生活为中心编制课程,这样的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  相似文献   

12.
郭元祥 《早期教育》2005,(7):i003-i00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新课程观不应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制约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师生共同建构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 ,它体现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需要是儿童学习的动力”等现代教育观。笔者针对目前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的师生共同建构课程观 ,倡导课程的动态性、生成性。这是对传统课程观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正>儿童种子观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石,是指种子般的儿童有自动生长的潜能,有自我生长的节律,是尊重儿童天性,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一种教育思想,其思想内核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儿童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必须通过儿童的自主发展才能得以落实。同样,在教育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把种子般的儿童摆在核心地位,充分发掘儿童自动生长的潜能,通过评价引导儿童自主学习、自能学习,最终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5.
《福建教育》2014,(10):6-6
陆淑娴在《学前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中撰文指出,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既是一种教育设施,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它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欣赏、探究和体验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而呈现物品及提供自主操作机会的场所。儿童博物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博物意识”,这是一种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课程不是教师单方面设置的,而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通过抓住有价值的点所生成的课程内容,这也是幼儿所需要的、真正适合幼儿发展的,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以小班教研组的一次教研活动“基于儿童视角,共研玩水课程”为例,浅谈儿童本位下课程内容预设的转变过程:第一,“我予儿童”——教师视角的课程预设;第二,“儿童予我”——儿童为本的课程预设。  相似文献   

17.
“童化作文”是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使小学作文成为真正的儿童作文。在这“以童化之”的习作课程建构之路上,儿童精神得以彰显,童年生活得以丰盈,童年的内涵得以延展,童年正成为人一生成长的力量。本文试从“童化作文”课程建构的基点、向度、模块三个层面去丰富一个人童年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为什么把儿童文学与课程资源开发联系在一起儿童文学,顾名思义,主要是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学作品,它由“儿童”因素加上“文学”因素糅合而成。从少年儿童的视角出发,观察世界,反映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多以描写少年儿童的生活为主,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它的最大特征是富有儿童情趣,还具有审美、认知、教育、愉悦等作用。所以,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儿童文学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是小学生阅读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现行的教育中,…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每一次变革与突破都建立在我们对旧的教育观念的再认识、再改造和再重构上。在《儿童与课程》中,杜威批判新教育和旧教育非此即彼的教育主张将儿童与课程分离,主张“联系中心”,即以儿童心理活动为基础,为教育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为儿童生长创造条件;以教育改革为路径,消弭儿童与课程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20.
美国大学核心课程是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课程理论和实践,是美国大学几百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结晶。特别是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已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各个大学学习效仿的榜样。本文致力从“中介”和“平衡”的角度来理论分析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理念:作为“中介”的核心课程,它既是通识教育理念的反映,同时表现为通识教育得以实践的形式和途径,使通识教育具有了可操作性和得以实现的可能;作为“平衡器”的核心课程,它致力于维护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的时代特征、学生的需要三方面的平衡,体现了“以人为本、立足知识、服务社会”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