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蓬遠樓詩話     
正傳杜牧《清明》詩真僞《千家詩》載《淸明》詩云:"淸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題爲杜牧之所作,沿自《後村千家詩》也。此詩膾炙人口,每令人於淸明煙雨之時,念及提及也,而其詩牧之集中無有,人頗以爲疑。余嘗偶閱光緒八年金陵書局刻本樂子正《太平寰宇記》,其書卷九十《昇州》載江寧縣有杏花村,云:"在縣  相似文献   

2.
粵語與舊詩     
以粵語爲歌詩,有著名的"粵謳",但"粵謳"實源自民間俗曲;①而此處要討論的,是以粵語作舊詩(近體詩),屬於文人游戲的範圍.論粵語入詩的祖師爺,當數清末的何淡如(南海人).何尤以粵語作聯語聞名,我手頭有他的兩種聯語集,皆署梁紀佩編,一作《何淡如先生妙聯》(廣州書局民國4年版),一作《新刊何淡如妙聯》(上海廣益書局民國11年版).内容大同小異,都附録若干詩作,風格與其聯語相通.  相似文献   

3.
正友人轉來陳卓仙前辈的《思復堂遺詩》,實際上是經秦春燕博士箋注的新本子,奉讀再三而深有感觸。海德格爾引述荷爾德林《面包與酒》中的詩句,向我們這樣發問:"在此貧乏的時代,詩人何爲?"陳卓仙之爲詩、爲人、爲家透露給我們,即便在現代性運動造就的這麼一個極度貧乏的時代,詩人、這裏特別指女詩人仍然可以有所作爲,哪怕是以邊緣的、居家的和悲愴的方式。陳卓仙的作品是家化的詩詞。雖然其中也頗不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在談到《詩經》時,曾指出:"詩達情."①在此之前,朱熹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在論及《詩經》時,朱熹認爲,《詩經》的特點之一在於"感物道情,吟咏情性".②不難看到,二者都把情感的表達作爲《詩經》的重要方面.確實,"詩"與"樂"有相通之處,早期的儒家學派對"詩"和"樂"都給予了較多的關注,我們讀《論語》就可知道,其中常常提到"詩"和"樂"."詩"和"樂"的相通之處主要就在於,二者都涉及情感的表達.從總體上看,《詩經》之中確實展示了豐富、多樣的情感世界,從日常生活到社會政治領域,從世俗的追求到終極的關切,都不難注意到情感的內涵.詩經中的情感表達涉及多重方面,這裏將對此作一概要的考察,由此進一步分析《詩經》情感世界的具體內涵.  相似文献   

5.
學人寄語     
<正>"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一向被認爲是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京西大覺寺留有兩塊懸匾,其上是乾隆手書"無去來處"、"動静等觀"。如果來與去、動與静了無分别,"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自然要化約爲"我從來處來,我到去處去"。"無去來處"的中國式轉换實在是意味深長,它并非取消了西方哲學的問題,却可能化  相似文献   

6.
一般新文學中人,甚至舊文學中人,最爲詬病的是,古典詩究竟能不能表達現代人的思想觀念與精神生活。我的經驗告訴我,這是完全可以的,然而不能只講理論,因爲,再有多少理論的説解,也不如拿出的作品來證明。本文以近年來個人的七絶寫作體會爲解剖對象,着眼於現代人的精神生活與思想體驗,從語言、典故、意象、構思、情境與題材等方面,證明古典詩表達現代人的思想生活是如何可能,以回應學界較少關注的一個問題,即如何以寫作延績詩教傳統,并重新激活古典詩歌對於當代思想實踐的參與。  相似文献   

7.
一 緒論 中國文學史上的微言政治抒情詩,也就是微言時事詩,是詩人在恐怖統治下爲了避禍而運用微言藝術以揭露被政治謊言所掩蓋的现實真相、表逵不能明言的真情實感的抒情詩.中國五七言詩舆起於漢末建安時期,微言政冶抒情詩作爲五七言詩,發生於魏黄初時期,并成爲魏晋南北朝詩歌發展的最主要脉络,歷時最長,集中了最重要作家、最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8.
說影堂     
一 小引 唐代中晚期喜好“模山範水,題咏名寺”的著名詩人張祜(約782-852年),在元和中(806-820年)游履曾踏至徑山,并留題了《題徑山大覺禪師①影堂》一首,詩云:  相似文献   

9.
仰槐記瑣     
正錢楊狡獪"狡獪"云者,謂游戲、戲言耳,語出魏晉,檢辭書即知,非今日"詭詐"之義也。讀《槐聚詩存》,三復吟味,似窺見錢、楊二先生弄狡獪處,其二老之游戲三昧乎?《槐聚詩存》集末有《代擬無題七首》,繋於一九九一年,凡七首,詩云:縱説疏疏落落,仍看脉脉憧憧。那得心如荷葉,水珠轉念無踪。(其一)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隱的<錦瑟>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篇.在中國,所謂名篇的含義就是誰都説不清它是什么意思.關於這首詩,各種各樣的説法大概有一二十種.有以爲悼亡者,有解以咏物者,有釋爲諷喻者,有歸於自傷者,有釋作哀時者,有謂爲暗戀者,有視爲集序者,有疑爲思鄉者①.但諸家之説皆爲鈎沉史料、稽考史實,試圖由復原詩之背景來尋繹詩之主旨,乃至以詩篇爲斷片,以背景爲主旨,最終也都是無充足理由的推理,亦即猜測.  相似文献   

11.
程巢父 《中国文化》2007,(1):151-153
集句是中國傳統的讀書人在做詩之外别創的一種韵語文學樣式。所谓“集句”,就是集古人之成句以爲詩。這須是讀詩、做詩達到爛熟程度之後始能駕馭的一種體裁,非初學詩者所能爲功。宋人沈括的《萝溪筆谈》說:“王荆公始爲集句詩,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於本詩,後人稍有效而爲之者。”但王安石還不能算是首創者,晋朝的傅咸嘗集《詩經》句以成篇,是集句不始自荆公的碓證。  相似文献   

12.
董魯安先生(1896-1953)生於十九世紀末,主要活動年代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這部詩集所據其手錄的《溫巽堂詩》,起於民國四年(1915)十九歲,訖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四十九歲①,加上集外詩,也僅到1948年為止,後來就不見他有詩了. 董魯安手錄詩稿,別爲《甲子草》《問津草》《沜東草》三輯,後者包括1942年到解放區後所作,這部分後曾擴充為《游擊草》單獨問世,現合爲全璧.  相似文献   

13.
李若暉 《中国文化》2007,(3):202-208
李商隱的&lt;錦瑟&gt;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篇.在中國,所謂名篇的含義就是誰都説不清它是什么意思.關於這首詩,各種各樣的説法大概有一二十種.有以爲悼亡者,有解以咏物者,有釋爲諷喻者,有歸於自傷者,有釋作哀時者,有謂爲暗戀者,有視爲集序者,有疑爲思鄉者①.但諸家之説皆爲鈎沉史料、稽考史實,試圖由復原詩之背景來尋繹詩之主旨,乃至以詩篇爲斷片,以背景爲主旨,最終也都是無充足理由的推理,亦即猜測.……  相似文献   

14.
正[題记]可居室者,嶺南王貴忱先生之齋號也。王貴老處藏有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周叔弢先生致周一良先生函三十八通、周珏良先生致周一良先生函十八通,皆係太初先生健在日所親贈者。壬辰以還,余協助周景良先生整理弢翁日記、遺札(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現劃項目),徧蒐各方,計得弢翁札約七百通。微弢翁致一良先生,父子通函,總景良先生并啟銳先生處,僅得六通。以七十餘年父子,寥寥此數,每引爲憾事。乙未歲杪,沈津先  相似文献   

15.
范子燁 《中国文化》2015,(1):99-105
<正>《詩品》中"宋徵士陶潜":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①對於"其源出於應璩"品陶之説,前人之評論與研究頗多涉及,此不贅論;對於"又協左思風力"的説法,前人則極少討論,這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在鍾嶸看來,左思也是陶詩的一個重要藝術源泉。章學誠(1738-1801)《文史通義·詩話》説:《詩品》之於論詩,視《文心雕龍》之於論文,皆專門名家勒爲成書之初祖也。《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蓋《文心》籠罩群言,而《詩品》深從六藝溯流别也。  相似文献   

16.
每一時代的學術,皆有其自身所面對的問題和所處的困境.爲了解决問題,走出困境,就需要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提出新的理念、材料和方法.各門不同學科所面對的,往往是一些具體的問題;而由各種具體問題歸結起來的共同點,就構成了一個時代的問題,正如禪宗所説的"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①.  相似文献   

17.
正正如范曾先生所言:"中國畫是哲學的、詩性的和書法的"(《中國畫法研究》p.79,以下只注頁碼),"詩爲畫魂,書爲畫骨"(p.47)。那麼哲學可謂統魂與骨爲一體的精神脊梁。統觀全書,縱論古今,橫比中西,閎中而肆外,其中心主題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哲學底蘊。"我們談中國畫法必須從形上之學開其端,否則終身勤於斯而不聞道,始於渾噩,終於渾噩"(p.17)。論畫法而不帶匠氣,緊扣哲學的脈絡,此乃范先生該書立意高遠所在。筆者於畫法是門外漢。但掩卷之餘,受范先生弘論啟發,和之以幾點由形而上引發的思考,謹回鳴金玉之言。  相似文献   

18.
正一1963年冬,陳寅恪晚年歷經十載、近八十萬言的嘔心瀝血之作《柳如是別傳》終於竣事,於是感賦二律,題目爲"十年以來繼續草《錢柳因緣詩釋證》,至癸卯冬粗告完畢,偶憶項蓮生鴻祚云:'不爲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傷哉此語,實爲寅恪言之也,感賦二律。"這裏且說第二律,原詩如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詩詞對仗修辭用例及樂府舊題之傳統爲根據,主張李白《將進酒》詩題中的"將"字讀'"jiāng"而不讀"qiāng"。并指出樂府舊題《將進酒》的傳統来自《詩經·小雅》,言朝會進酒、燕樂嘉賓,且以濡首荒志、醉酒敗德爲戒。郭茂倩《樂府詩集》"將進酒"解題及逯欽立《先秦漢魏晋南北朝詩》"將進酒"古辭釋羲,皆需重新檢討。本文還討論了李白《將進酒》一詩的文本歧異狀態,指出該詩在敦煌殘卷伯2567、《河岳英靈集》及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中的文本形態,呈現出一個不斷升鈒修改的過程。該詩背離了樂府舊题《將進酒》的老傳統,但却開創了一個新傳統,是樂府文學史上典型的"别子爲宗"現象。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12月15日,我利用到北京開會的機會,到中華書局附近的電力醫院,看望病重住院的傅璇琮先生。因爲知道他十分關心我一直堅持做的《唐五代詩全編》的工作進度,入京前特別打印了相對接近完成的兩卷令狐楚的書稿。與《全唐詩》所收令狐楚詩比較,這兩卷有增補,有校訂,也有辨僞,更特別的是這兩卷中的第一卷以《元和三舍人集》爲底本,區分令狐詩與同收該集的王涯、張仲素二人誤混的情况,第二卷則以源出令狐楚與李逢吉唱和詩集《斷金集》諸詩爲第一部分,以源出令狐楚與劉禹錫唱和的《彭陽唱和集》所存詩爲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