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论“中国教育学现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简要反思中国教育学发展历程,揭示了“中国教育学现象”背后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偏向。认为,“被教育学化”、“教科书化”、“体系化”是中国教育学起步时的原初特点。这也是当今教育学研究中的一种偏好和追求。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意识形态的泛化和理性批判精神的丧缺。本文认为,教育理论是“选择性”理论,正视意识形态的存在,面对教育现实问题进行理性的选择,正是教育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中国化并不现实,因为其忽略了教育学的形成路径、文化性格与中国范畴。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应该走建构中国的教育学的道路。中国的教育学是具有中国文化性格、中国教育元素、中国话语体系的教育学。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可由以下几方面路径完成:由中国教育史而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路径、由中国教育实践而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路径、由外国教育学而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路径、由教育学临近学科而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研究大致经历了“拨乱反正”“初步探索”“反思总结”“发展创新”和“深化突破”五个阶段。深入考察教育学教材发展历程、教材编写、教材使用、教材管理、教材建设、教材体系、教材反思以及与教育学发展的关系等研究议题,发现教育学教材研究呈现中国特色逐渐凸显、研究主题不断丰富、实践观照愈受重视、研究视角趋向多样、时代特征日渐鲜明等特征。进入新时代,研究者应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挖掘教育学教材的育人功能,加强教育学教材体系的研究,构建教育学教材研究共同体,探索教育学教材的教学转化,关注教育学教材新载体形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学派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21世纪需要更加关注教育学的学派建设。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主要靠“立论”,教育学的学派建设主要靠“实证”。真正的教育学学派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而不是在书斋里“论”出来的。教育学的学派意识及其实践路向,凸显出教育学研究者以及整个教育学科的主体性,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自立、自为、成熟学科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学正面临着学科危机是学术界的一致认识。本文梳理了教育学“学科危机论”的三类代表性观点,提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理性认识教育学学科危机:加强教育学的反思,促使教育学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走出唯科学主义的认识迷途;多学科加入,确立教育学立场。  相似文献   

6.
对“教育学理解”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鸣迪 《学科教育》2002,(11):10-15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马克思&;#183;范梅南认为,“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具有情境性、应用性、规范性的特点,其结构包括非判断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分析性理解、教育性理解和形成性理解,是“信任的同情心”促成了“教育学理解”。据此反思可以出发,当今学校日常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都与“教育学理解”的结构性缺失有关。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真正的“教育学理解”,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只有指向学生主体性形成的理解,才能真正的“教育学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对成长历程的一种守望。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中国化“是教育学在中国特殊社会和时代背景下的独特发展之路,有其历史的正当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教育学中国化“前提假设、研究路径、研究方式中存在的矛盾和割裂以及由“教育学中国化“研究传统所导致的研究者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的集体无意识,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学发展的瓶颈.只有走“中国教育学“的原创发展之路,才能使中国的教育学真正实现与世界教育学的对话与接轨.  相似文献   

8.
20多年来外来教育学在中国纷纷“入土”并纷呈精彩,但“西方中心”、“二元对立”和“线性发展”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纠缠在其中,教育学本土化过程中以“移植”代研究、以“西方”为标尺随意裁割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惯习绵延不绝。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研究需要更多的理论智慧进行方法论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立场、深厚的中国传统、自信的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教育学.鲜明的中国立场表现在它主张从“引进式加工”转向“原创性发展”,从“哲学性演绎”转向“扎根性研究”,从“依附性寄居”转向“独立性存在”;深厚的中国传统表现在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从陶行知“生活教育”中得到的启示,受梁漱溟“道德人本主义”的影响;自信的中国气派表现在“上天”“入地”的学术选择,重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勇气,创建“中国教育学派”的学术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成为摆在教育理论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十年来,这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作为教育学学科体系基础学科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在历史回顾和总结反思中得到发展;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注入了强大活力;教育史、家庭教育学等“冷门学科”得到深化研究,一批新兴学科崭露头角。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尚未实现学科自立,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主体性原创性不足,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缺乏“大教育”视野,学科体系构建的内外部逻辑关系有待理顺,交叉学科发展缓慢、回应现实关切不够。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未来发展正呈现出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思想引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体系总体布局的实践导向、在学科分类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融通与融合的“大学科”意识、培树一批教育领域的战略型研究人才的学科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学学科体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维水平深化等态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教育学发展历史简单的回顾与反思 ,揭示了教育学发展背后的“中国化”趋向 ,并且对什么是“中国化”以及如何“中国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教育理论都生长在一定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应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教育理论也应与西方一样得到蓬勃发展。但是,虽然中国很早就有了教育思想,可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是从20世纪初由国外“引入”的。回顾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中国的教育学一直充当着国外教育理论的“消费者”的角色,而非“扩大再生产者”。这里的“消费者”和“扩大再生产者”是借用了经济学上的两个术语来对教育理论主体进行形象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研究梳理了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剖析了孕育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改革突破阶段、时代创新阶段的不同的时代特征。进入新时代,民族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要锚定其价值方位,即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价值、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目标的经济价值和形成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文化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教育学“三大体系”,要以把握学科特点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以践行经世致用为原则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学术体系,以传播中国声音为使命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话语体系,从而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审视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引进”成为中国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起点,此现象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是‘时代的客观需要。”但“引进也导致形成了一种照搬外国教育学模式的倾向”,而且不少教育研究者不加批判地用西方的话语去诠释中国教育实践,参照西方的理论框架去比照中国的教育实践,以至于中国教育研究结不出中国自己的教育理论果实,也无法回答中国的教育实践问题。此现象的沿袭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但依然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观。当然,期间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但就整个教育学的发展而言是较为“悲壮”的。审视近年来的诸多教育研究成果,堪称为立意新颖、见解深刻,  相似文献   

15.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学本土化是近代以来中国针对“教育学进口”现象的一种反动,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学人的一个“情结”。在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问题意识先后经历了“中国化与现代化”、“中国化与科学化”和“中国化与全球化”的变迁历程。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人手,分析了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可能性,教育学本土化过程中有“移植”、“借鉴”和“对话”三种境界以及“走进教育现象,进入教育的日常生活”和“走进教育学术,进入教育的意义世界”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教育学是其话语体系的支撑基础。在逻辑上,中国特色教育学依次是教育学“、中国”的教育学和“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般性与中国的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具有“话语体系”的一般性、“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学理性和“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特殊性,是话语的表述体系“、教育学话语”的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的价值体系的统一,由教育学的普适性话语、中国特色话语以及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基础话语、核心话语和具体话语构成。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突出表现在中国特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上,即“:两个结合”的指导思想,人民中心的政治立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基础,辩证统一的思维特质。  相似文献   

17.
“双一流”是国家从发展战略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做出的总体表达。在“一流学科”建设的时代转向下,中国教育学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中国教育学在历经模仿学习、理论觉醒和中国特色化三个阶段后,需要在“学术自觉”的文化驱动下建构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并形成以“学派传承”为主要特质的研究共同体,这是中国教育学走向一流并在国际上贡献中国智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界,并依据教育学科呈现出的基本状态和主要特征,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和六个阶段。对于百年中国教育学发展的研究,除了沿着原有的研究思路在资料的开发和阶段的梳理方面作更为详尽的研究和作“补缺”式的研究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研究取向,即把研究角度放在教育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存在于每个阶段、以不同方式出现的共同问题上,这类问题可以称之为“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包括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中外”关系问题、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影响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集中在对教育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上,其深层表现是教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问题。反思和探讨这些问题,是为了新世纪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原创性发展,为了教育学独特的学术品质的形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元教育学的研究关注度日益强烈,许多教育学者对其都发表或出版了关于元教育学的论文或书籍,都在推进和深化这方面的思考和研究.文章从元研究的角度明确元教育学的由来和发展历程,并展望“元教育学研究”的发展前景,推动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16年5月17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2年4月25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走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作为理论基础,并以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理论基石,推进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这些都是事关中国教育学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探索中国教育学发展的方向和路径,2023年5月20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与创新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组协办,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