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对后世中华文化的流变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的,当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由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李泽厚先生认为,虽然无论是在审美的人生态度上,还是在人格理想上,亦或是在审美趣味方面,儒道两派都有各自的主张,看似相互对立,但从精神上来说,两派并不全然对立,而恰恰相互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2.
张干 《读写月报》2023,(33):49-52
<正>一、大单元设计与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庖丁解牛》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座高峰,儒、道两家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流派。李泽厚即以“儒道互补”总结中国士人的人生路径及其艺术意念,“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避退,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1]《庖丁解牛》收录于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选自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  相似文献   

3.
李丹 《文教资料》2010,(13):91-92
先秦儒道音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的滥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二者既对立,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本文从先秦儒道音乐思想的核心内容、社会功能、审美准则三方面对儒道两家音乐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儒家以艺术道德为教育工具,道家以自然理想化为艺术题材",是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的两句话。笔者以上古先秦两汉的主要音乐为切入点,以丰富的史料为据,从中剖析、论证、揭示了《简史》所描绘的这些观点。认为这两句话及儒道互补礼乐与自然一体,恰恰就是《简史》所体现的音乐观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社会服饰经过原始图腾、商周"礼"制影响下的发展和完善,最终于在先秦儒道互补的哲学、美学思潮中,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服饰的基本服饰风格,以直线裁剪、平面展开、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性语言,表现社会政治、伦理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封神演义》蕴含的道家精神和道教思想进行了较深入地辨别,对其蕴含的儒道关系进行了重新考察与定位,认为《封神演义》思想基质是儒道互补的,以道家思想为外在表现,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核,即"外道内儒"。  相似文献   

7.
钱伟 《林区教学》2011,(2):11-13
在上千年的历史递嬗演变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儒道佛三教的冲突始终不断,三教的融合也一直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儒道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哲学思想,但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融互补的。通过对儒道佛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差异的分析,探讨三教在思想上的相通互摄,相异互补,并认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在现代与未来仍然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泽厚认为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虽有相对立的成分,但从精神上来说,儒道两派并不是全然对立,而是道家做了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文章从审美的人生态度、人格理想、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李泽厚先生"儒道互补"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先秦诸子学说为中国历代所重视。然对其观念的重视大大超过了对其思维的重视。而对其思维的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待言说的。笔认为先秦儒道的思维,是人与对象的生命一体化的主体性、整体性、诗意性的心理过程。而将这一心理过程以诗意的语言及类比隐喻的方式予以表述,便形成了儒道化,儒道化正是其思维的结晶。本拟从思维的定位、思维的素质、思维的方式、思维的符号及其表达等方面对先秦儒道思维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结构性的存在。儒道等多元化价值取向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二者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使其形成儒道互补的人格特征。《红楼梦》中的贾政,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其性格也是一种儒道互补的结构性存在。  相似文献   

11.
儒法道释之间的互补及融合,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儒、法、道、释的融合是一个完整的人、和谐的人的内在要求,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欲求与自足,它反映着人的存在本质的复杂与深邃。  相似文献   

12.
苏轼在任职凤翔期间的思想极为丰富,其特点是儒道交融,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同时苏轼开始接触佛学,为以后苏轼的人生思考奠定了基础。苏轼还提出了“秀句出寒饿”的主张,开始探讨文学创作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词风多变,婉约者动人清新而深沉,豪放处雄奇如天风海雨,气势磅礴。他的诗不受陋习成规的束缚,形成"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富有理趣的"东坡体",如天地奇观,富含哲理,饱含才气。他开创豪放流派之先河,开宗立派,让人耳目一新,而其婉约诗词也同样独树一帜,读之极尽缠绵凄婉。然而其人生道路是坎坷多舛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造就这位旷世奇才;其人生的指导思想也是复杂的,儒释道三者兼而有之。苏轼不愧为宋代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相似文献   

14.
儒、道理想人格为个人的价值体系设立了稳定的判断准则,并且对个体行为起到了引导和模范榜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属于其积极方面的影响,自古以来被世人所重视。但是,儒道"理想人格"导向所引起的弊端却同样不容忽视。在扬弃儒道"理想人格"模型的过程中,"文化自觉"原则理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唐传奇是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作为道教文化的宣传者,唐传奇吸收道教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阐释道教思想,另一方面展现了自身的独特生机。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其理论与唐传奇紧密结合,道家深奥的学问借助唐传奇的文学体裁得以通俗易懂地展现。唐传奇与道教有着多重关系,除了互利的方面外,道教具有禁欲思想,而作为文学,唐传奇具有人文情怀和启迪作用,二者在宣传"人欲"方面存在冲突。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中通过美化神仙和道教境界的方式来否定现实人生的剧本可称之为神仙道化剧.儒家和道家政治思想和政治精神就作为社会政治和人生理想的传统而被后来人分别继承发扬.元代杂剧在对这两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中,更倾向于道家人文情怀.道家情怀展现在文学中,常常体现为自然潇散的人生形式和超然忘我的人生境界,以及由此化生出的混同自然、任性无为、超然不受物累的生命态度,这一倾向在神仙道化剧中体现更突出,而许多人神恋爱方式的剧作所表达的倾向则大多是绝意尘世归依自然,其中主要是对自然的美和隐逸生活加以称赞,并通过这赞美使人世的繁华暗然失色.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中通过美化神仙和道教境界的方式来否定现实人生的剧本可称之为神仙道化剧.儒家和道家政治思想和政治精神就作为社会政治和人生理想的传统而被后来人分别继承发扬.元杂剧在对这两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中,更倾向于道家人文情怀.道家情怀展现在文学中,常常体现为自然潇散的人生形式和超然忘我的人生境界,以及由此化生出的混同自然、任性无为、超然不受物累的生命态度,这一倾向在神仙道化剧中体现更突出,而许多人神恋爱方式的剧作所表达的倾向则大多是绝意尘世归依自然,其中主要是对自然的美和隐逸生活加以称赞'并通过这赞美使人世的繁华暗然失色.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演义》是在儒道互补发展到宋明道学阶段完成的,大致可将其中的儒道互补思想分为天人关系、人生哲学和人格建构、社会风尚、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它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不是没有思想基础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的理论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思想为补充的诗教课程审美教育 二是近百年来语文审美教育的曲折发展 三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探索。纵观这三个阶段语文审美教育的发展,可以认为,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探究经历了关注主体生命(文质彬彬的君子,无为而无不为)——成就"理""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科学理性——重视主体生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秦汉之际,是中华文明发展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先秦群雄争霸,与之相应,在文化精神领域则是百家争鸣.随着秦的统一,政治上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文化精神的统一也就势在必行,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的文学,在主题上也必然随着这一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中,汉初有两个人物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就是陆贾和贾谊,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他们论述了儒、道思想的切实可行性,为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开了先河,也为中华文化精神特质的形成,作了缜密的选择取舍,在此后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流变过程中,儒道精神一直是贯穿众多作家创作始终的母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