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的西方学术界,关于知识观的探讨一直是西方哲学流派争论的焦点,同时各方对知识观的不同解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从知识观的角度出发,探讨康德对于人类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分析以及对教育过程中个体主体性的认识,并以北京市十一学校为例来审视康德教育观的价值,如此研讨和辨析,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朋友"是中西方共有的"泛人类"经验与文化,但在中西方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其概念与内涵的理解却具有很大差别。中西方"朋友"观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系亲疏;二是时间长短;三是相处之道。差异产生的文化根源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与社会组织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朋友"观和交往习惯。其次,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形成不同"朋友"观的外部原因。再次,中西方不同的历史经历与民族性格是形成不同"朋友"行为的基本原因。最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决定他们对"朋友"观念的不同理解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人类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死亡困境,死亡意识激发和影响了古老的文学艺术,正由于人是向死而在,艺术家总是以最激烈的死亡之悲来表明他对人生的看法,西方形成了“以悲为美”的悲剧传统,中国文人也极力抒写“黍离之悲”。这种潜在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死亡意识积淀于文学之中,形成了人类深刻的悲悯心理和生命意识,进而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家。死亡意识的感性显现通过死亡意境的逐步拓展得到深化,在人物死亡之后达到高潮和颠峰。这时,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义也同时达到高峰,读者和作者的共鸣也最为和谐。一、古老的文学艺术与死亡的对话与交流人…  相似文献   

4.
王杰 《中国德育》2009,(4):20-22,26
哲学释义学作为关于“理解”的学说,是当代西方最具弥散性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于其所倡导的独特的本体论理解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普遍性。理解作为一个与人类共存亡的精神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人生每时每刻都卷入理解,人的生活是理解的生活,无论我们是否能够理解理解,理解发生着,而失去理解,人生也会变为一片无意义的阴影:由理解酝酿生成的意义,浸透于人生的各个层面——意图、目的、情绪、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5.
神话遗产是人类永远挖掘不尽的宝藏.通过对羿与赫拉克勒斯神话所体现的东西方不同的死亡观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审美精神和救赎精神一直被分别归属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中国文人大都在遭遇现实黑暗与坎坷之后,选择避世求安;而西方诗人则冒着上帝死了的信仰危机也要把世界翻空藤遍,以求人生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中西方诗人看待人生与世界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7.
生1:老师,郁达夫的"秋"与老舍济南的"秋"是不同,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能理解,但好像与中国古代文人甚至西方的也不同,就是说不出. 生2:应该是一样的,郁达夫自己就说了,"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相似文献   

8.
生与死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两件人生大事,而从人们如何对待死亡的做法中,我们可以间接看到人们对于生的理解与体会。本文试图从近现代法国墓地的迁移这一个侧面阐述近现代法国死亡观的转变以及家庭、社会对死者情感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文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而看待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观点就往往被称为“文本观”。因为不同的文本观对于在翻译过程中什么是正确的理解和有没有正确的理解持有不同的观点,同时,不同的文本观可以生成不同的阅读策略和翻译策略并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文本观对翻译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篇文章拟从以“理解”为核心的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文本观来看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我国进一步研究翻译批评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继芸 《考试周刊》2011,(19):37-38
丧葬礼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其历史同人类文明一样悠久。中西方的丧葬习俗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基于他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本文以丧葬礼俗为切入视角,分析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与人为作为中西方不同的诗学品格,形成中西方对于生命以及艺术的不同看法和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自然是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被肯定,影响到文人士大夫的人生理想、人格境界并由此落实到他们的诗文风格;而在西方,人为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在本体论层面和创作论层面都有深刻而广泛的体现。笼统的说,中国古代重自然而西方重人为。  相似文献   

12.
宗教在人类的历史中源远流长。由于东西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东西方人民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本文着重从赛珍珠的《大地》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两部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不同际遇来剖析东西方对宗教的不同态度。通过对东西方对待宗教态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不同文化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千百年来,在古今文人笔下,爱情一直以来就是亘古长青的永恒话题。作为一种微妙而又难以捉摸的情感,爱情也是一个高雅神圣的名词。人们在其中倾注丰富的想象力,文学艺术又以它为主题创作了很多优美的诗歌。不过,由于文化差异,民族性格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爱情观念。本文对比分析东西方爱情诗歌,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进一步了解东西方诗歌异同,理解东西方的爱情观念。  相似文献   

14.
十六七岁的年华,是一片刚刚开垦的沃土。这里有梦的甜蜜、诗的激情,有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也有青春的困惑与苦闷。《豆蔻年华》深切地理解了当代中学生内心的渴望,在诗一般优美的电影语言中,讲述了一群重点中学女高中生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的故事。用她们不同的心态、情感的变异、人际关系的冲突、道德观念的嬗变,以及各自对生活的理解,组合成当代中学生五彩缤纷的人生画卷。弘扬了我们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歌颂了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应有的高尚道德情感。对于刚刚步入人生之路的中学生来说,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命观显示出不同的内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命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命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命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因此,不同的路向折射出中西方生命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国殇》体现了为鬼雄的死亡观。这种死亡观实质上是一种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英雄观,它对后世文人立功立名、为国捐躯等英雄情结的产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并深深地影响到后世文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陈锋 《培训与研究》2001,18(2):37-39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中西方历史上的两位圣人,本文把苏格拉底以至善为本的人生境界观和孔子以仁、义、礼、中庸、内省等为核心内容的人生境界观作些比较,以揭示中西方人生境界观的异同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艾略特对但丁和莎士比亚的批评文字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对于但丁和莎士比亚这两位西方文学界中最伟大的作家,作为批评家的艾略特认为两人的作品在意象特征和表达人类情感的维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两人的思想基础存在深层次差异.透过这些评论,结合艾略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不难发现他个人更心仪体系型的但丁.  相似文献   

19.
“人”是什么?人的最本质特征是什么?人存在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使人成为人……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阐释构成了人类思想史上人性观的嬗变。而残疾人作为人类中差异性较明显的弱势群体,其命运、生存状况和教育状况更是与作为时代精神反映和集体无意识的人性观有着密切联系。在中西方人性观的嬗  相似文献   

20.
儒家生命价值观的境界及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儒家生命价值观关于人类生命的范畴包括自然生命、文化生命和道德生命三种境界。儒家生命价值观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能够帮助高校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从而培养正确的死亡观,履行人生的崇高使命,提升生命的精神价值,塑造完美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