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所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适应性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调查长沙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现状及社区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所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适应性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调查长沙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现状及社区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邹显林 《职教通讯》2012,(10):42-44
从个人的发展愿景、自身的适应能力、现实的情感氛围及外部的环境因素等四大方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顺利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4.
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包括城市的生活阅历、个人的发展愿景、现实的情感氛围和外部的环境因素等四大方面,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顺利走进社会。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被打破,农民工不断流向城市谋求生存。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逐渐老化,第二代农民工开始加入城镇化的进程,成为新一代城市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新一代农民工是中国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第一代农民工的一些特点,但是又不同于父辈,虽然已经适应了经济层面上的城市生活,但依然是城市"陌生人",无法成为正式的城市公民。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必须重视和了解在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如何适应并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质变学习是指个体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和途径检视、质疑和修正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适应新情境,学习新经验。质变学习适用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消除城市适应的主体性障碍。城市性是一种生活方式,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和质变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质上就是接受城市生活结构、社会行动影响并自我调整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采用质变学习策略,运用已有经验,开展批判性反思,探究自身城市生活困境,由“他为”变为“自为”地进行意义构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7.
8.
肖菲  邹显林 《职教论坛》2012,(13):34-37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职业规划缺失、工作定向困难、人际交往狭窄、闲暇生活单一、角色认知错位、自卑心理隐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文章从政府、社会、教育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四个层面,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佳  赵宝柱 《职教论坛》2012,(15):42-46
社会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亲近、疏远的程度和等级.以社会距离视角通过对秦皇岛城市居民的调查分析,发现城市居民不论在主观还是客观与新生代农民工都存在一定的社会距离,表明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合度有待提高.从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政府宏观层面的引导约束、新生代农民工个体自我管理以及群体交流平台的搭建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他们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凸显。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现状入手,分析其融入城市存在的制度问题和自身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杜永红  李鑫 《职教论坛》2012,(18):49-52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融入城市愿望,他们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增加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然而,政府培训管理与投入不到位、企业参与度低、培训机构培训实效性不强、社会支持不足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效果不佳,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因此,需要通过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企业的培训积极性、增强培训机构的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培训的社会支持环境来进一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从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2.
李洁琦 《考试周刊》2012,(77):193-195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农村有了巨大发展.农民生活有了巨大变化。务农之余,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本文主要介绍农民工的概念.分析当前农民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国家对农民工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解决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提出了通过开展就业服务关怀行动、技能就业培训计划、创业培育扶持工程和创新培训运行保障机制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越来越离不开农民工,然而现今城市只是在经济上接纳农民工,城市社会只是农民工挣钱的场所,不能安居也不能乐业,占农民工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基本上处于半融入状态。本文从印象管理、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亚文化生活圈和半市民化四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进行论述和分析,讨论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三难"问题,提出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但进城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表现出矛盾的不和谐的态势。农民工进城后不能很好地融入和适应城市环境,这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市化的推进具有不利影响。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主要有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当前有诸多因素影响到农民工对城市的适应,对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6.
自王春光教授于2001年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以来,学术界对这一群体保持着足够多的关注。这既是缘于现实的需求,也缘于政府的强力引导。根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1亿人,在我国2.3亿农民工群体中占将近一半比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而从党中央、国务院在2010  相似文献   

17.
大约1亿的新生代农民工正日益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在为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的社会转型付出辛血和贡献青春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户籍、住房和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难题,全社会都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未来发展,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8.
摘要: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对湖北农村一个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进城打工生活的重要事件进行考察,从生命历程研究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特殊因素,从中折射这一群体的婚恋生活和现实无奈。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理想与现实交织碰撞,在心理上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亟需人文关怀和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9.
以“80后“”90后”为首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如今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要抉择就是向市民转型。职业教育作为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面临“低质性”就业“、错位性”失业以及身份认同等问题,必须通过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加快制订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计划、建立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融入城市的能力,为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民向市民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于“离土不离家”的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观呈现出城市化、多样化、自主化等现代性特征,但囿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限制,其婚恋现及婚恋行为遭遇了现代化的困境.社会应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选择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旧有的社会歧视;而新生代农民工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模式的变迁,使其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