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的研究者在具体研究中,往往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兴趣、研究角度和研究范围对"教学环境"概念进行不同的解释和运用,如"班级环境"(classroom environment),"学校环境"(school environment),"学习环境"(learning environment),"感知觉环境"(sensory enviroment)和教育的"微观生态环境"(micro-ecology environment)等.概括来看,它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相似文献   

2.
李克东教授在他的《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一文中认为,“所谓信息化学习环境,也就是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所以,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一样的,只不过是2个不同的提法。在国外,信息化学习环境或数字化学习环境是e—learning environment或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起步于20世纪末,如今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环境解释学派”是西方心智史学(intellectual history)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在研究思想和观念的历史时,应该把思想和观念与环境(environment)联系起来,用“外在的”(external)环境来解释“内在的”(internal)思想和观念的产生与发展。美国史学家比尔德、帕林顿和柯蒂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本文拟以他们为中心评述一下这一学派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4.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是《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的新的理念,《标准》中明确要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并进一步指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是相对过去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而言的。科学教育强调的是为学生创设操作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研究;给学生探索的线索,但不直接定探索的方向;鼓励学生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等。总之,在…  相似文献   

5.
遗传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人的资质的千差万别,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而最适合于千差万别资质的学生的教学原则就是“因材施教”。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因材施教”呢?  相似文献   

6.
自“从教学情境”这个概念提出以来,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今,人们对教学情境的认识和实践,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有哪些内涵和新的发展?在认识和教学实践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在实践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予以注意和深入地思考、讨论,才能有效地改进和发展教学情境,才能在广泛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化学,学好化学。一、对教学情境的界定和理解教学情境这种环境不同于教学系统外在的、宏观的“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自然环境等),它作为课程教学手段的内在组成…  相似文献   

7.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15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此项目是“国际地图——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之一,它的目的在于研究全球气候环境的演变规律和发生机制,不同圈层、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体系的相互关联,预测未来气候环境的发展趋势。同济大学海洋系汪品先院士主持的组负责了该项目的二级课题“干旱化的海洋因素的海洋记录”和三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即使是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同的含义。“春眠不觉晓”、“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两个“眠”字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指“睡觉”,后者指“躺着”(眠的本义)。只有是躺着(没有入睡),才能知道外面“月落乌啼霜满天”,才能听到“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三四五”模式(校本部),“六导一加强”模式(双环分校),“两心两体”模式(孝昌分校),“导学 助学”模式(大悟分校),“三维互动”模式(云梦分校),“3 1”模式(安陆分校),“123”模式(汉川分校)“3点一线”模式(孝南分校)等八种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这些模式对于基层电大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玉敏 《山东教育》2003,(25):35-36
一、明确识字写字“认写分开”的学习目标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在第一学段(一二年级)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新课标,准确把握两种识字要求。要求认识的二类字,只要求认识———在本课上认识,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要求学会的一类字,以往强调的“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现在调整为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教学中再也不用花费大量的时…  相似文献   

11.
“难”与“血”都是多音字。多音字的选音原则是据词定音”,即根 “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读音。 电视台播音员的读音人们公认是最标准的,可是对“排忧解难”的难字,则有时读为“”阳平( ),又有时读成 nán去声( ),这就使关注 nàn语言规范化的人,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产生了疑问。 《新华字典》对“难”字的读音规定如下:1.读阳平用于下列四种语义:()不容易,()不大 1 2可能,() 3 使人不好办,( 不好;2.读去声时用 4)两种语义:()灾患、困苦,()诘责。“排忧解 1 2难”的难字是困苦、灾患”之意,具有名词性 …  相似文献   

12.
沙冬梅 《学语文》2002,(6):37-37
在世界各国,写作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一直是一个庞大而生机勃勃的领域,一切都是动态的,处于不断的摸索、评估和发展之中。在以美国为主的英语国家,就有许多写作教学的流派、观念和方法, “跨学科写作”(Writ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是其中的一种。“跨学科写作”的特点在于打破写作训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线,指导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环境里写作,学习、熟悉并掌握这些学科写作的修辞环境(题目、读者和目的)、规范(结构、体例、风格)等,以提高学生在逻辑性、语法和风格等方面的正确性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 现代汉语“逻辑”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含义。如,“这是历史发展中的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规律性。“说话写文章要讲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这是荒谬的逻辑”,指的是某种性别的理论、观点或行为(含贬义)。“学校要开逻辑,干部要学逻辑,中学生也要学点逻辑”指的则是一门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逻辑学。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它来自人类的思维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思维活动,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理性大厦的基石。说它古老,是因为逻辑学创立于两千多年以前,而且还是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三个国家同时产生的。在古希腊,逻辑学创始人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他关于逻辑学主的研究论文有6  相似文献   

14.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施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传统的“在场教学”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在线教学”在备课、上课、练习几个环境上的不同应用,可以创生出不同的“场线整合”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各有其操作流程和适用范围,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选择不同的“场线整合”模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5.
李维鼎 《湖南教育》2004,(17):34-35
凡“体验”都由于“验”而“独特”。据我的理解,“以身体之”就是“人”在“环境”中,开放眼、耳、鼻、舌、身去全方面感觉,与“环境”相互作用,演化出各种各样的“事”。“以心验之”,就是在亲历、实践的“事”中,让五官与“心”接通,使感觉“往心里去”,同心里原有的“经验”汇合、振荡和重组。前者若是“走过四季”,重于感受,后者便是“走过自己”,重于感觉。在“走过四季”中“走过自己”,“走过自己”也就是走过“四季”中的“自己”。人与人不同,心与心相异,五官所“感”,心灵所“受”当然各各不同。因此,“独特”是“体验”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扭转教风和学风,改革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一、分层要求,尊重学生差异 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的《梅花魂》一文的教学,我就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其选择不同的研究问题:(1)了解性研究——“外祖父”酷爱梅  相似文献   

17.
当今全球最为突出的五大问题——人口(population),粮食(food),资源(resource),能源(energy)和环境(environment),归根到底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问题。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因而造成了人与其生存环境的生态不平衡。由于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遭到了破坏,动物物种数量和种群数量正趋于减少甚至绝迹。自80年代初开始,世界各国把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在“内环境是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一节教学设计中,采用“情境创设—问题(任务)解决”的主线展开概念教学。依托大情境提出核心问题,创设具体情境设置具体问题(任务),关注评价、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学以致用。在真实的问题(任务)解决中建构概念体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国外课堂环境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堂环境(classroom environment),又称课堂气氛,是学生或教师对所处课堂的知觉或感受,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是任何一位希望提高学校质量的教育者都不能忽视的因素。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了很多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且研究开始应用于教育实践。有学者将国外课堂环境研究历史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包括自20世纪2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课堂环境研究,它们偏重于  相似文献   

20.
高一地理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的“全球性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这两节内容,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帅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清头绪,知道因果。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教材中的大气环流图设计成立体图形(如图1),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不同纬度上的大气环流中,空气在地面和高空的运动形式(图中①~⑨不同箭头的表示),根据此图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