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俊 《班主任》2002,(9):16
听说过家长或学生给老师送礼,没听说过老师给学生“送礼”的吧?其实教师给学生“送礼”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法。给学生送的“礼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物质上的“礼物”,另一种是精神上的“礼物”。这些小小的“礼物”,可以使失去信心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今天的教师再也不用“跪着”教书了。但是我们要牢记,还应尽可能地不让学生“跪着”学习。课堂上,教师的存在不是为了让学生“顶礼膜拜”,而是最大限度地为其呵护一份纯真,开启一份智慧,培养一种思维。有时,一名“傻”教师会教出一班“聪明”学生。相反,一名“聪明”的教师,则会教出一班“傻”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我曾出了一道作文题《说“一”》,学生难于下笔。于是,我做了如下的启发与引导。我问学生:“一”不是起点吗?学生想到了“一月一日”是岁月之初;“一年一岁”是生命之始;“一次一步”是事业之端;想到了朱自清的话:“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我告诉学生:“一”也是全部啊!学生想到“一心一意为人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一门心思钻学问”,就是全副心  相似文献   

4.
学期初,班上学生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针对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在班上作了一次学生写作兴趣专项调查。并特设了一间学生作文“急诊室”.专为学生习作“咨询”、“把脉”、“诊治”,几经尝试,效果颇佳,学生的写作兴趣愈来愈浓。  相似文献   

5.
“养学”重在一个“养”字,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内生性”是“养学”的一种教学实践预设。“养学”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自主性、自能性、自觉性的。“养学”让学生的学习走向“开”“放”,走向“探”“联”,走向“融”“生”。“养学”赋予了学生认知建构和学习能级跳跃的更大的可能性空间,能让学生绽放出一种数学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对话”,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生命回归,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一次深刻革命,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则是一次全面挑战。“对话”的本质,就是要还语文鲜活的生命本源,激活学生的主观世界,从教材中引发多元反映;就是要把课堂中的“思考权”“提问权”“争辩权”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真正使每一堂课成为学生的一次生命历程、发展过程。“对话”的课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大多采用“灌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枯燥、抽象,学生被动学习、机械记忆,使政治课“雪上加霜”。那么,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如何使学生这一池春水荡起涟漪,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激越的浪花,翻卷成一幅幅壮丽的美景?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教师这“一石”激起学生那“千层浪”的做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总结出“投石”艺术。一、精选身边之石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选怎样的“石”,才能…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是的,课堂幽默,似一把“击棒”,能敲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似一片“热土”,能沸腾学生的“血液”;似一块“磁铁”,能“吸”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一座“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似一个“贮存器”,能给学生永久的记忆……  相似文献   

9.
课堂中的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前贤们对提问的研究也多半局限于如何让教师“会问”。但是我认为,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学法指导的第一要义。一、让学生“会问”的关键: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让学生“会问”首先是让学生“能问”,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改变传  相似文献   

10.
一、和谐、互动式零距离对话 “对话”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教师式的学生与学生式的教师。教师摈弃“教师至上”的传统理念,“蹲下来”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一、张扬学生个性,“破”、“立”结合,师生才有“用武之地”。现在教师议得最多的大概是学生吧:不听话,不守规矩,厌学好动,蠢笨野蛮;学生呢,议得最多的恐怕是教师。学生要自立自主,被认为不听话;学生质疑逆反,被视为不上“道子”;学生好讲,很少有讲话余地;学生好动,一个声音叫着“不许动”;学生好奇,被当成幼稚可笑,乳臭未干,“后生小子”实在少点儿“用武之地”了。“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在哪儿,试问教者能因势利导吗?“教育评估”以及“社会公众”,能正视学生之“为”吗?  相似文献   

12.
学生读书不动脑筋,是一大问题。每当谈及此事,同事们常责怪学生学习不积极,“启而不发”。最近有机会听了几节语文课,渐渐地感觉到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教师“启不得法”。“启”者,打开也。教师的教,一定要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脑子活动起来。有一位教师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引导学生比较“掰”与“摘”、“捧”与“抱”的用法,问学生:“掰玉米”为什么用“掰”不用“摘”呢?“摘桃子”为  相似文献   

13.
一省吾身: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我始终以为,要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必得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关爱”,一串钥匙挂着“唤醒”、“激励”、“发展”。第一串钥匙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一本教育刊物上刊登了这样两则案例:一则案例说: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提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雪化了是云。”另一位学生说:“雪融化了是彩虹。”还有学生说:“雪融化了是春天。”老师说:“都错!答案是泥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近年争议颇多的“学生消费者”问题,试图对概念本身做一个全面的理解和界定。其中,包括“学生消费者”提出的背景、“学生消费者”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市场分析、“学生消费者”的定位,并得出以下结论:学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者”群体,高校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市场”。  相似文献   

16.
本针对近年争议颇多的“学生消费”问题,试图对概念本身做一个全面的理解和界定。其中,包括“学生消费”提出的背景、“学生消费”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市场分析、“学生消费”的定位,并得出以下结论:学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群体,高校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市场”。  相似文献   

17.
学期初,班上学生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针对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在班上作了一次学生写作兴趣专项调查,并特设了一间学生作文“急诊室”,专为学生习作“咨询”、“把脉”、“诊治”,几经尝试,效果颇佳,学生的写作兴趣愈来愈浓。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还“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严峻挑战。于是,车行陌上,春光袅袅,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当我们沉浸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迷恋于学生“变化多端”的“自主”探究时,当我们沾沾自喜于学生的所谓的“自主”学习的喧嚣热闹情景时,是否发现“自主”无了“度”的令人尴尬的现象?一、教学漫无边际而无“标”度让我们看一看一位老师如何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课前—…  相似文献   

19.
“千米和吨”的认识光依靠书本的“纸上谈兵”式教与学,时间一长学生往往会出错。所以在教学“千米和吨”时,我带领学生一“跑”一“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1千米”和“1吨”的长度和重(质)量。  相似文献   

20.
1.“摆一摆”、“做一做”,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时,教师要让学生利用学具小棒,亲自动手去摆一摆:个位不够减的应该怎么办呢?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很容易理解学习内容。 2.“拼一拼”、“剪一剪”,使学生认识事物 在教学“拼组图形”时,教师指导学生把不同的圆形剪一剪、拼一拼。这个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学科之间的相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