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德贵 《湖南教育》2001,(16):50-50
直问即直接提问。这种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用得较多。如教《孔乙己》一文,分析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文字,就可直问:本节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了肖像描写?  相似文献   

2.
小语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篇幅较长,如果用逐段讲读的办法进行教学,势必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使学生痛失“自学多练”的机会。实践证明,要解决课文长而教学时间有限这个矛盾,选准突破口,长文短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那么怎样选择长篇课文的突破口呢?现将笔者在教学  相似文献   

3.
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考的基本手段,也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反馈教学信息的有效方法。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种有效的课堂提问方法。一、导入激趣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讲究提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问题要提得巧,富有启发性。教《孔乙己》时可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喜欢看电影、电视。看喜剧时,我们会捧腹大笑;看悲剧时,我们会叹息落泪。这就是说,喜剧和笑声、悲剧和叹息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今天学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是一场悲剧,却充满了笑声,这是一场笑的悲剧。那么,这个悲剧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引人发笑的…  相似文献   

4.
要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 ,使提问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让精当的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一、要选准问题的提出点小学课文文质兼美 ,可以发问的地方很多。但教学中没必要处处发问 ,问题提出点必须要优化。怎样优化呢 ?第一 ,问题应选在点子上 ,问在关键处。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 ,这个关键就是教学的目的、目标。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围绕文章的中心句设计一系列问题。首先找出中心句“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并提问 :“杰…  相似文献   

5.
所谓“突破口”教学,就是指在讲读教学中,首先抓住教材中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某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作为口子,进行重点突破,然后以此展开整个课堂教学。选准了“突破口”,就仿佛打开了语文教学的大门.一堂课就成功了一半。下面谈谈“突破口”教学的一些做法:一、从题目突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体现了全文的中心。故从题目入手,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作为全文的“突破口”,然后带动全文,是一种既方便又有效的方法。如我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时,一开讲  相似文献   

6.
教学要追求有效,首先要选择"教什么",这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其次是"怎么教".那么什么是取舍的标准呢?当然是离不开《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教材的编者意图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的把握.教学中若想确立最佳教学突破口,我认为首先要研究和抓准学段总目标,用学段目标为导向指引具体的数学教学,下面笔者愿以拙见与各位同行交流.一、解读标准,厘清学段目标课伊始,教师应对本课教学即将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做到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孔乙己》中想阐述的观点,无疑和鲁迅本人想解决(或构筑)的国民性问题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社会人生的一种关注,以及他那扎实的古文功底,绝妙的讽刺艺术,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笔者认为:了解鲁迅应该熟识《孔乙己》这篇小说,应该从鲁迅的自我觉醒意识开始。同时,走进鲁迅世界,则意味着了解中国文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教例简述】这是徐开质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通讯》1988.1期)。教法设计:读读、写写、讲讲、改改。教学程序:写后讲,讲后改。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课文。二、教师出示作文题:谈谈孔乙己的“偷”。 (提示:①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要偷?②孔乙己偷的结果怎样?③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④孔乙己的偷到底值不值得同情?) 三、就上述作文内容组织讨论。讨论的重点内容是:作者写孔乙已“偷”的意图在哪里,即“偷”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9.
一、直入式。即在新课开始、导言引入时.抓住关键.开门见山.直接提问,提挈全篇,突出重点。如教《夜走灵官峡》一,板书课题后可直接发问:是谁夜走灵官峡?他夜走灵官峡前后恩想有何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什么问题?再如教《纪念白求恩》.导入课后可直接提问:白求恩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纪念他?学习他的什么精神?直入式提问,可使学生边看边想,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0.
黄淑琴 《考试周刊》2013,(78):46-46
<正>如何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突出"语文味",站稳"基础性",让词语教学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生根发芽?笔者认为,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抓住"词眼"这一关键,让关键词语如一条根,深深扎进课文的泥土里,牵一发而动全身。《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第9条指出:"随课文识字应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字词的意义。以字义为核心,做到音、形、义相结合。"在汲取了大量文本营养后,破土而出,开  相似文献   

11.
《教师用书》在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时说:“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见人教社《教师用书》第165页),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误。笔者认为,《孔乙己》在开头三段交待了孔乙已将要“出场表演”的环境后,紧接着用三段内容写了孔乙已的身世和被取笑侮辱的情形。可见孔乙己所生活的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李镇西老师发表了《让“教”与“学”融为一体》一文《(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在该文中反思了自己多年前在省级教学大赛上执教的《孔乙己》,认为该堂课是因为碰巧有学生提到了他预设的“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这个问题而显得很成功。如果没有学生提,  相似文献   

13.
《难老泉》是一篇自读课文,如何做到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自读”全文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两点:第一,利用单元课文之间的相同、相似点,引发学生联想、推理,达到知识的“正迁移”,便很易做到自读。第二,就是要选准课文的突破口,也即这一节课的突破口,选择恰当便会事半而功倍。  相似文献   

14.
一、直入式 即在新课开始、导言引入时,直接提问,提挈全篇,突出重点。好比单刀直入,一语中的,抓住关键,开门见山。如教《夜走灵官峡》,可以板书课题后紧接发问:是谁夜走灵官峡?他夜定灵官峡前后思想有何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再如教《纪念白求恩》,导入课文后可直接提问:白求恩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纪念他?纪念他什么精神?直入式提问,可使学生边看边想,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5.
在运用“提问法”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设计好课堂提问,对实现教学目标只走完了一半路程;从提问到答问的过程中,教师若不循循善诱,常使学生畏难却步。那么,如何诱导学生答问呢?我的主要做法是:(1)引向纵深。如笔者在讲《孔乙己》时,问学生:“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  相似文献   

16.
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围绕孔乙己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这一主问题,自主提出子问题,然后将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分组讨论。其中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很独特的问题:孔乙己一出场为何就要温两碗酒?这对塑造孔乙己的形象有没有作用?于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思路,启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以解决这个问题为契机,完成对孔乙己形象的分析。有的学生说,孔乙己要温两碗酒,是故意摆阔,以此来回应(抵消)旁人对他的取笑,以及故意掩饰别人揭他伤疤带来的难堪,从“排出九文大钱”这个细节可以得到应证。他不反击别人的…  相似文献   

17.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而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式,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教学对象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是检验教岁中教字及了解学生知识状况的手段。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较多地存在着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把大小问题无足轻重地一股脑儿端出来,变满堂灌为满堂问,使学生兴味索然。鉴于此,我认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准确击中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以初中语文阅读提问教学的原则和重要性作为出发点,并从关注学情状态,做到"科学问"和提高提问逻辑性两方面,分别分析了《孔乙己》和《社戏》的问题创设,以期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一、教师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孔乙己》一文,应抓住“孔乙己是站在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来设问,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交代了孔乙己的特俗身份,在社会中的特殊身份也就预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相似文献   

20.
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好的问题设计应该体现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集中度。本文以《孔乙己》中人物命运的分析为例,谈谈在问题设计中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一.思维的纵深:孔乙己叫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