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渤海政权建立的过程中,民族因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句丽文化特别是中原先进文化的强烈影响、契丹贵族发动的营州之乱、黑水靺鞨扩张势头的受挫、后突厥汗国崛起后对辽西走廊交通的控制,为渤海政权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2.
汉人官僚是辽政权中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在辽的兴衰荣辱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着重就辽政权中汉人官僚的来源、地位及对辽社会的影响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原王朝统治下的东北地方政权——渤海,致力于发展对日关系.而且与日本的交往频繁。在与日奉的交往过程中,渤海政权积极开展对日本的经贸活动.这也是渤海与日本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渤海政权与日本开展经贸活动,动因是多方面的。文中从渤海经济发展、统治集团利益需要、渤海与日本的地缘和经贸往来的历史传承、渤海科学技术的进步四大方面.对渤海所开展的对日本的经贸活动动因进行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时期的渤海政权曾是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性少数民族政权,在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研究中,其灾害方面的研究空间较大。从古代文献记载出发,对渤海政权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了深入探究。探究其所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各种自然灾害的具体情况及其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公元926年,契丹人一举攻破渤海国都,渤海国灭,从此渤海人成为契丹统治之下的臣民。渤海与契丹两族长期接壤,二者之间的接触一直伴随着两族的成长与发展。提及渤海人与契丹人的关系,学界的观点集中在两族之间的"世仇说"上。有关的研究者便以此为线索,致力于探索两族所谓"世仇"的缘起,寻找导致两族之间结下近百年仇怨的事件及发生时间。通过对十世纪之前渤海与契丹两族之间互动与交流的考察,系统地梳理了两个民族间的恩怨。认为阿保机灭渤海其根本并非仅仅因为"世仇"之说,而是契丹国家发展壮大、经略辽东、稳定后方,向南发展重要战略部署中的一项,并由此一窥渤海与契丹人的早期历史。  相似文献   

6.
靺鞨是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族。唐朝时期,曾在东北建立过自己的民族政权——渤海政权。从秦汉到隋唐时,该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发展着。尤其在唐文化影响下,渤海人创造了更加灿烂的“渤海文化”。  相似文献   

7.
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呈现出辽宋夏金等多民族政权割据的局面,这些地方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却皆以正统自居,承认自己是历史上某个朝代或某个政权的延朔,并多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文章主要以辽宋夏金割据一方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古代"中国"的含义和"夷夏"观念的演进进行分析,认为辽宋夏金政权皆属于历史时期的中国之范畴。  相似文献   

8.
今本《辽史》有关契丹西楼的记载,以《太祖本纪》中保留的3条记录最为原始,故其史料价值独高。契丹西楼最早是指代辽朝初年行政中心所在的地域名称,而非特指某处或某组具体建筑。辽朝初年,其行政中心曾经有过一个由西楼到上京的历史发展过程。契丹西楼得名应该早于公元912年,神册三年(918)皇都建成后,在辽人语境中,西楼遂改称皇都。到了会同元年(938)十一月太宗诏改"皇都为上京"以后,皇都之称则又停废,从此直到辽亡,官方正式文献中始终都称上京。  相似文献   

9.
10.
关于渤海移民,尤其是亡国后遗民问题,学界基本关注的都是渤海人被迁入辽境、据地建国(定安国、兀惹)及流入王氏高丽和女真地区这三个流向的情况,而少有留意迁入日本列岛和中原地区者。通过史料分析渤海人经过二次移民及战争俘虏等形式移民两地者,藉此,对渤海移民的总体情况做一补阙。  相似文献   

11.
辽朝与后唐的定州之战发生于辽太宗即位之后,是辽太宗践行武力入主中原政策的一次试探。定州之战的导火索是后唐王都的反叛,辽朝出兵援助王都进而引发了辽朝与后唐的武装冲突,最终以辽朝兵败而结束。辽朝兵败的原因有出兵非时、军队补给不稳定、中原人民的反抗、地形限制等多种因素。定州之战对辽朝与后唐政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后的辽朝与后唐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辽金时期环北京地区生态环境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籍和诗文的有关记载表明,辽金时期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气候从多雨转变成以干旱、大风、寒冷为主要特征;河湖众多的区域水文状况,比较丰富的森林资源,农业栽培和植被等等,都受到人类活动尤其是战争与城市建设的影响。本文将追溯人类活动影响区域气候、水文、植被、动物以及城市发展的重要史实,并从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角度做出宏观评价。  相似文献   

13.
辽朝建立初始,便是一个濒海国家。广阔的海岸地区,为辽人从事各种海事活动提供了基础,而源自宋朝与高丽等政权的海上威胁,则共同构成辽朝海军建立的内在因素。辽朝所属南京道、中京道、东京道设有数量不等的海军。海军在抵御宋朝、高丽侵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多次成功阻断高丽跨海与宋朝之间的通使活动。  相似文献   

14.
辽朝最早设在大连地区的是兼有海关和边防要塞功用的镇东关,后来随着辽东京道的设立和南北面官制的正式推行,大连地区相继出现了属于北面部族制管理系统的曷苏馆女真和南女真,属于南面州县制管理系统的苏州和复州。  相似文献   

15.
辽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金代文学受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呈现出他自身的独特风格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契丹文文学在辽代的崛起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长城以北大草原上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契丹人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民族精神,也孕育了契丹人质朴刚健、真率自然的文学艺术。而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的包括契丹文文学在内的有辽一代文学,则给相激相融、互动互补的中华文化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历史格局注入了新的因子与新的活力,为辽、宋、金、元时期文学的转型提供了一个走势强劲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辽代是我国历史上在北方建立的一个统一政权,辽代散乐乐舞作为辽代最常见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宫廷和民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是辽代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辽代散乐乐舞在辽代具有酬神祭祀功能。从众多考古散乐墓葬壁画还可以看出,墓葬壁画乐舞图与宗教礼仪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辽墓中之所以有大量散乐乐舞壁画出现,应当是当时宫廷和民间各种宗教祭祀用乐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北宋时期的契丹归明人是指归附北宋的辽国人。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安置措施既受到归明人出身背景的影响,也受到北宋与辽国关系的影响。赐与田宅是安置契丹归明人最普遍的措施;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后代实行恩荫政策,归明人子孙在恩荫制度下可以继续享有录官、赐田等优惠政策,表明了北宋对契丹归明人政策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辽代墓葬中出土的墓志资料中,蕴含着十分珍贵的反映辽代丧葬礼俗的资料,这些石刻资料反映了辽人丧葬习俗中的“聚族而葬”、“堪舆因素”、“权殡厝葬”、“治丧官”、“结庐守陵”、“辍朝致哀”、“赙赠常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