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均生同志为我们献出了一本关于报告文学的专门论著《国际报告文学研究》。读了尹均生同志写的这部论著,最突出的一个感觉,就是独树己见、旗帜鲜明。他为报告文学提出了两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报告文学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是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而兴起的文学体裁;瞿秋白和周恩来同志是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报告文学是跟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红旗前进的,它同样经历了曲折的途程,同样经受了风烟烈火的考验。从周恩来同志和瞿秋白同志高举报告文学的战斗旗帜之后,郭沫若同志的《北伐途次》和方志敏同志的《狱中纪实》都是旗帜鲜明地反映了革命的进程的。再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中国的文坛上,黄宗英、柯岩是两位引人瞩目的报告文学女作家。近几年来,她们各自在报告文学这块艺术园地里含辛茹苦地耕耘着,用富于创造性的表现手法创作了一批艺术特色独具、文学兴味横溢,给予了读者以巨大的美学享受的报告文学作品。用文学手法写作报告文学作品,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早在一九三七年,茅盾就十分精辟地指出:报告文学“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着”,“好的报告文学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人物的刻划,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等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也日臻多样。一位业余作家极力推崇长篇报告文学《命运》,说它“有诗味,有散文味,还巧妙地运用了小说的技巧。”这可以看作是对用文学手法写作报告文学作品的一种概括,尽管它还不是一种全面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热退潮之后,学术界对报告文学的讨论热情亦为大减,研究专著更是寥若晨星。而丁晓原以一种青春的激情三十年来执着地关注着报告文学的发展,甘于寂寞,潜心专研,先后撰写了(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论》(上海书店2004)等极具学术价值的专著。  相似文献   

4.
钟斌  张嘉星 《福建教育》2023,(15):46-48
报告文学既是具有浓厚新闻性的真实的“报告”,又是充分形象化的生动的文学,体裁的特殊性决定了报告文学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报告文学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文本的选文,除了要考虑作品的经典性之外,还必须注重教学文本的适切性。报告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荒芜”的现状,需要语文教师选择更为适切的文本作为报告文学教学的补充与拓展。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报告文学美学品格的多维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美学品格,是当下报告文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文章立足于我国报告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现实美、形象美、细节美、叙述美、诗意美、语态美等多维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6.
<正>【主持人语】新的世纪,从中国报告文学的稳中有进,到美国非虚构写作的流行,以及德国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的设立,都表明了这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的时代文体,值得学界对这一文体作深入的探讨。本期推出报告文学研究专栏,表示了我们对报告文学文体发展和理论批评的关注。这里刊发5篇论文。作者大多为活跃于报告文学评论界的评论家,论文的选题大多关涉报告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存在。报告文学的理论批评既要守本,维护文体非虚构的写实伦理,强调去虚构是报告文学文体的底线和原则;又要吸纳提炼报告文学新  相似文献   

7.
评论界和读者中存有对报告文学的误识和偏见,有不少对报告文学过分的苛求。因此,有必要提出一些或许是更加接近和符合报告文学自身文体特性的评判角度。但是,这并不是简单地排斥和否认报告文学的文学艺术性原则要求、有意地忽略报告文学的文学艺术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夏衍同志1935年写成的《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较好的报告文学。它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报告文学这种文艺形式,是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事件,用文艺的形式及时真实地报告读者,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三十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倡导者,为了使革命文艺更紧密地配合现实阶级斗争,发挥革命文艺的战斗作用,积极提倡报告文学。在很短的时间内,报告文学蓬勃兴起,及时地反映  相似文献   

9.
在诸多媒体的’98图书排行榜上,报告文学《大国寡民》的上榜频率是最高的。由于写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加之以前所写的报告文学《以人民的名义》及其续篇《讨个说法》和另一部报告文学《在底层》,作者卢跃刚被媒体誉为中国最有良心、最富正义感、最敢替老百姓伸张冤屈的作家和新闻记者。许多被苦难和邪恶煎熬得实在活不下去而呼天天不应。叩地地不灵的平头百姓,正是读了这些报告文学,萌生了到《中国青年报》找卢跃刚去的念头。在老百姓眼里,卢跃刚是中国新闻界里的“包青天”。《大国寡民》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国寡民》讲…  相似文献   

10.
傅溪鹏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报告文学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旺季,进入新的世纪,傅溪鹏更多地从事报告文学的组织、编选和评论等。《深·秋》所收一是报告文学和散文随笔,二是创作评论等。读《深·秋》,有一种深水静流秋意真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基础和生命。报告文学必须真实。报告文学的真实,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真实。不能写假人假事、真人假事、真事假人(除因某种原因,故隐其名用代号外)、张冠李戴,必须写真人、真事、真名、真地、真时、真景、真情、真意。违背了真实性,就不能叫做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就是凭靠、仰仗真实的力量,去感染和征服读者。真实同报告文学与生俱来,报告文学与读者建成了一种默契,读者只要一见到标有“报告文学”字样,就相信它所写的完全是事实。80年代《人民文学》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她喜欢小说,也喜欢报告文学。但是常常当她读小说读到感人处,不禁落泪时,一想,小说是虚构的,哭不出来了。然而读到报告文学时,动人处,一想到它是真的,越发难以控制激动的泪花,泣涕如雨。报告文学用真实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读者,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常常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2.
论报告文学议论增多之原因及其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发轫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刘宾雁的《人妖之间》,继之出现了黄宗英、柯岩、理由、程树榛、陈祖芬、孟晓云、肖复兴、钱钢、霍达等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报告文学铺天盖地而来,这在中国写作史上是很独特的。也许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改革大潮的推涌,是作家使命感的催产。报告文学的势头很猛,它正以不可逆料的发展呈现在人们面前。报告文学从人物报告文学、事件报告文学发展为全景式报告文学、问题综合式报告文学。遍览这些报告文学,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报告文学中的议论成分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3.
我常读徐迟同志近期的报告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哥德巴赫猜想》。在这报告文学的名篇中,作家真实地描绘了勇于为党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典型形象,文笔生动,其中议论蕴含哲理,形象生动,令人读后难以忘怀。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手段真实而及时地反映社会事变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体。它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前者包括真实性、指导性和时效性等因素;后者要求作者注意选择和挖掘典型,生动地刻划人物形象,巧妙地安排艺术结构和运用文学语言等。“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  相似文献   

14.
报告文学家是时代的弄潮儿,社会的观察者,舆论监督的一员,应当响亮地喊出“干预生活”的口号,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为社会匡正除弊。这就是报告文学家的热血刚肠和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七年的报告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其名篇佳作之多,反映社会问题和生活面之广,超过了前几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也是今年小说创作所无法比拟的。从具体作品出发去品评某些报告文学的得失,已有不少人论及,把反映同类生活的报告文学放在一个平面上去研究,或者从宏观上,对一年来报告文学作一总体评述,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抑或把这一高峰期的报告文学同暂处低谷期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去解释创作界的些许问题,目前所见论述甚少。本文试图就上述某些方面作些肤浅地探索,以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思想对报告文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在中国,这一现象更为突出。报告文学所具有的辩证法的本质,是它独有的内在内容和外在形式的需要而做出的选择,这使得报告文学在文本发展和作家的创作实践时,必须吸收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并在这种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文本自身的健康发展和作品的社会价值。这是报告文学从一开始就有的与其他文本的不同之处。中国作为报告文学事业高度发展的国度,毫无疑问地应当承担起促进世界报告文学共同发展的历史重任。祖国的大发展,给报告文学事业同样带来辉煌的前景;与伟大"中国梦"紧密相连的报告文学,会在广大作家的实践中和广大读者的鉴赏下不断走向成熟和完美。  相似文献   

17.
你好!所寄《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论稿》收到,十分感谢,十分高兴.我认真地阅读了你的书,得到许多信息,也得到了不少启发.你作了一件很好的事,我向你的成功表示祝贺!令我惊讶的是你占有这么丰富的资料,跟踪报告文学的脚步是如此及时.在对报告文学认识、分析和理解的过程中,你的不少意见是给我启发.报告文学的崛起和持续发展繁荣,是新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因为报告文学的表现,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才显得更加富有生气,更加灿烂辉煌.报告文学在坚持真实性、现实性和文学性的原则基础上,对于新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积极能动的参与和表现,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文学笔记,是这个时代的社会心声,是社会生活同文学共同创造一种历史的恢弘景象.这是中国的文学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动人景象,也是报告文学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功表现.对我这样的看法,你也许不会有不同的意见.可是,尽管对于报告文学的这种表现,人们是无法忽视的,但在认识和评判上却是各种各样.有人把报告文学的这种成功表现,看成是偶然的,不正常的现象,说是因为新闻不力导致了报告文学的兴起;在那些以诗歌、小说为文学正宗的观念影响下,有人至今对报告文学的文学地位表示迟疑.等等.这些不同看法的存在,或许正好说明,你我等人致力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8.
通过报告文学批评,积极培养报告文学作者,发展与壮大作者队伍,是茅盾报告文学批评的又一特色.茅盾对文学青年的成长一贯是非常关心的.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当报告文学这一新型的战斗文体长足发展的时候,他的作者队伍还不够壮大,力量还比较单薄,茅盾更是把积极培养文艺新兵,当作了重要的工作.他曾骄傲地宣称“铁一般的事实”,“文坛上加入了大批的生力军”;他高度赞扬这些“生力军”是“最坚实的战士”,“最可贵的新生力量.”他热情地欢呼中国文艺的后备军正在“大量地产生了,培养了”.他认为这将是“中国抗战文艺运动中最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1977~2007)30年来,受改革开放这一核心时代语境的刺激,中国报告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曾一度跻身当代文坛的主流位置。从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转型期的报告文学与大时代携手并进,大体经历了相对自立又彼此关联的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萌生期,此期报告文学得益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随之而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此期报告文学的标竿性文本;二是上世纪80年代爆发期的报告文学景现,此期作品在保持并发扬批判性功能的基础上显示了理想的冲动与激情的风采;三是上世纪90年代调适期的过渡性报告文学创作,它们以沉静和理性为应对策略,为此后报告文学的多元掘进奠定了基础;四是力图转身与正本的新世纪初的报告文学建构,其开放性的“寻找”姿态可能预示看报告文学的下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就是报告文学的崛起,以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为开端,报告文学从此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彻底改变了作为“二等文学”和长期徘徊不前的尴尬境地,持续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多次占据我国文学的主要舞台,热潮迭起,几度辉煌,创作了许多产生过轰动效应的佳作,至今我们仍能如数家珍似地数出许多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比如,《正气歌》、《命运》、《大雁情》、《祖国高于一切》、《三门李轶闻》、《中国农民大趋势》、《唐山大地震》等等.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几度辉煌,这是因为它遇上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一个伟大的经济变革时期,一个迫切需要报告文学,也能产生伟大报告文学作品的时代;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年我们的新闻体制不完备,舆论监督体制不完备,新闻传媒体不能随便发消息,较难把生活中负面生活事件反映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上,这就需要报告文学予以补充.特别是一些“冰冻新闻”,若干年过去,解冻以后,被写入报告文学,仍不失其新闻性,报告文学也因此格外受到青睐.物换星移,20世纪9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报告文学面临强有力的挑战,报告文学的阵地被挤占,报告文学的影响在缩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