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树卓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9):20-21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 ,其内容既有和史书相符的部分 ,又有与史实不符而虚构的成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将此概括为“七分事实 ,三分虚构” ,这是就其大概而言 ,并非精确的统计数字。《三国演义》这种虚实错杂交融的写法 ,很容易使读者把史实与“小说家言”混淆一起。为了“核实”《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成分 ,笔者翻读了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 ,将《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几个事件“更正”如下 ,以飨读者。“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三国演义》中讲述了在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的成书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以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二是魏晋以来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等说唱文学:三是作者自己的发挥创造。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说:“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七分实事”不难做到,而“三分虚构”却有一定难度,它需要作者有较强的文学功底,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通观整部小说,作者在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手法。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基于误读正史的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史《三国志》(西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为历史框架的名小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创造性地利用了正史所提供的一部分史料,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虚构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令人百读不厌。正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实实虚虚、虚实结合的历史小说,所以清代学章学诚说它是“七实三虚”,现代学又有“六真四虚”、“半实半虚”等说法,总之,《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几分史实、几分虚构,历来是小说研究关心的课题之一。本所关注的,不是《三国演义》史实与虚构成分的比例问题,而是小说作因误读正史而虚构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1.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在年龄上关羽要比刘备大.
2.温酒斩华雄:其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位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相似文献
5.
高卫红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11(5):30-33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在不违背历史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虚构,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但由于作者“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人物描写不免失真,想象夸张亦显过分,致使作品中也有虚构得不够成功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7,(Z1)
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插图选粹"空城计"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马谡失去街亭,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很快逼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众寡悬殊,诸葛亮无力应战。他随机应变,大开城门,放下吊桥,登上城楼镇定自若地焚香操琴。司马懿误认为城中必有伏兵,命兵马尽皆退去。画家以俯瞰角度展现双方一河相隔对阵的不同态势,张弛之间突显战局的诡异莫测。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曹操之“笑”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靖增群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4)
《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曹操的笑的描写,作者以此表现了这个政治人物的独特的性情。本文分析了曹操“笑”的类型、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非主流地位的小人物——张松的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卖主求荣”的价值观选择,并从历史和文学两个角度阐述这一选择的重要价值.最终使读者切身感受作者对于如流星飞逝而过的小人物的匠心独运,深刻领悟这部英雄史诗巨著的伟大魅力。 相似文献
9.
19.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赵云推倒土墙盖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故也没有赵云推倒土墙盖井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10.连环计:貂蝉其人史无记载.
11.关羽降曹:史无明载,疑为自愿.小说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 相似文献
11.
石文 《学语文(初中版)》2004,(3):15-16
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是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作。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战争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生活很不安定,时常东奔西走,南北漂泊。他不喜欢结交朋友,抽空就埋头读书,或搜集民间故事和传说,后来写成了《三国演义》一书。 相似文献
12.
内蒙大草原
19.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赵云推倒土墙盖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故也没有赵云推倒土墙盖井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本文精华:历史常有被误读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的推波助澜,更让后人难识当时真面目。譬如陈世美,多冤的一个人呐——明明是个不错的清官,却被人编排成抛弃元配的绝情人。这类 相似文献
14.
郭素媛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胡适在"章回小说考证"中对《三国演义》着力最少、评价最低。除了胡适所说文学价值方面的原因,他故意隐去的语言和思想倾向这两方面才是主要原因。胡适批判《三国演义》时的"避重就轻"是由其"整理国故"这一文学革命的策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16.
李航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4)
刘备作为一个贤明的封建仁君,他的"三顾茅庐"侧重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至诚精神。"三顾茅庐"里的诸葛亮,是作者罗贯中所仰慕和歌颂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熔铸着作者的理想与抱负。"三顾茅庐"不仅在全书的情节发展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篇章,而且在艺术上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彩文字。 相似文献
17.
杨爱华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66-68
《三国演义》塑造了刘备善“哭”的性格特点。对于他“哭”的原因和目的,我们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他的哭,为立业,为求才,为兄弟,为求生。从个人生活到政治主张,再到用人治国,一应俱全。所以对刘备“哭”的研究与剖析是理解和把握刘备形象所不应忽视的一点。 相似文献
18.
黄海鹏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0,(4)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巨著,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的流传和影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一部小说,要造成巨大的影响,首要的就是要塑造出突出的成功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要以现代标准来衡量,并不怎么突出。它的人物是定型化的,自始至终,人物性格很少有发展和变化。这不但使人物性格不够丰满。而且也不符合生活真实。因为人物的性格,总是随着他活动的环境(社会的、甚至自然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的。《三国演义》对人物的描写,既很少有细致深入的心理刻划,也很少有与人物相称的环境描写。可是自问世以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却鲜明地活在人们的心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的创作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也吸收了魏晋至隋唐的野史、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三国演义》为了还原历史,或根据他书的记载对《三国志》加以纠正;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不合情理,而采用他说;或因《三国志》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依据情理加以补充、丰富;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事实不清,依据相关文献加以推演。正是因为小说不受《三国志》的局限,敢于和善于运用想像和虚构,通过对史实的选择、加工、改造,因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比史书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张同胜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3):17-20
本主现象古已有之,但它更多偶尔出现在乱世的春秋、三国、宋金元等历史时期。《蒙古秘史》中的本主意识、本主原则以及本主现象与之相比则更为单纯和浓烈。蒙元时期蒙古族掌握着主流权力话语,本主意识或可成为时代精神之一,在小说叙事、杂剧演唱等艺术中有其反映。《三国演义》中的本主现象,是蒙古族本主文化与三国故事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