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白一生写过三首以大鹏为题材的诗。《临终歌》表白的是他的死亡哲学,即钟爱坦率、乐观、超脱的死亡态度。诗歌显示了他对终极现象的思考高度。《上李邕》则表现了诗人作为交游高手的特有的心态,反映了青年李白优良的心理承受能力,展示了诗人积极的生存活力,也是李白情商学和交际学方面行为能力高强的佐证。《大鹏赋》是李白的少年之作,本赋不仅是李白少年意志的折射,也充分阐释了他高超的判断力和勇于扩张生存地域的非凡气质。大赋突现了李白的基本的性格,是诗人卓越胆商的象征。李白在中国诗史上的巨大成就当然是其优越智商的产物,而其超绝的胆商和情商也占据了他诗歌创作过程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正是李白高超的判断力,勇敢的探险精神,高蹈天下、纵横四海的生存方式,为他高水平的诗歌创作奠定了重要的生活基础。三种大鹏,不仅表述了李白智商学、情商学与胆商学三方面的精神维度,其现代性也值得今人探究。  相似文献   

2.
<正>《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唐朝李白等诗人为题材的动漫电影,讲述了才华横溢的少年李白和高适等人去长安寻求建功立业机会的传奇故事。李白因出身贱籍而无缘科举,只好豪掷千金结交显贵来展示才华,以期荐拔。而当李白获得玄宗赏识得授翰林伴驾的时候,却因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辞归山水,吟诗作赋。最终由“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猛志少年,变为一个“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郁郁不得志的垂暮老人。至此,盛唐余晖隐去,唯有唐诗永存诗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3.
盛唐气象论者认为 ,李白诗歌充满乐观情绪 ,少年的解放精神 ,青春焕发的感情。当今文坛也公认李白的诗歌是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高度统一。本文则认为失意悲愤是李白诗歌的主旋律 ,从李白的价值追求和为追求所经历的坎坷人生 ,我们不难得出这一结论。李白坎坷人生的追求可分为三个时期 :出游和寻找入仕之途的执著、长安遭谗的悲愤及离别长安的岁月煎熬。李白诗歌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幽愤要挥斥 ,就是因为他经历了丰富而又坎坷的人生 ,正是这丰富而又坎坷的人生历程 ,才能使他谱写出如此宏伟的诗篇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相似文献   

4.
李白家世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内证法证明李白不是胡人,亦不是李广等人后裔.李白系出身于寒俗的“斗鸡徒”之家.他少年时因遭遇“北门厄”事件,致使家破人亡,此后遂“隐易姓名”,只身逃到四川“绥山”(峨眉山)一带.李白的真实姓名不是姓李,名白,字太白.  相似文献   

5.
李白在《白马行》、《结客少年场行》、《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等诗中,数次自我标榜“杀人”。根据对唐代法律的了解和对李白理想追求的考查,这实际上是他在当时任侠思想的深刻影响下,用一种反常理的方式来凸显自己超然独立的个性,展现自己不同寻常的理想追求而已。  相似文献   

6.
怀素(737—799年)的狂草书,不但享誉后世,在当时亦已倾动朝野.李白就曾称赞他是“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又以“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等诗句,赞美其草书的激扬挥洒、除了李白,唐代著名的诗人如苏涣、戴叔伦等,都有诗歌推许怀素在狂草创作上的卓越成就、其中,尤以任华的《怀素上人草书歌》最为特出。  相似文献   

7.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性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留给后人九百多首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财富。其诗明丽清新而又飘逸魔幻,具有一种激荡宏大的情感张力,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生活环境和个性使然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道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凌云少年们挥手告别乍暖还寒,与艳阳暖风撞个满怀。携手四月,带着诗意,春之神翩跹而至。莺啼燕舞,草木复苏,桃红李白,百花争艳。跟着鸟鸣歌唱的,还有和煦春风里的少年意气;随着百花绽放的,还有暖阳下的青春才情。湘潭的四月天,一树一树的花开,点亮四面风,吹暖了禁锢一冬的雨湖公园。艳阳天老师带着少年们穿过街道,来到这城中的“桃花源”。  相似文献   

9.
李白捉月     
<正>诗人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记载,李白是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逝世的。所以,今年是李白逝世126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我想和《东方少年》的读者朋友们分享几个关于李白的小故事,表达我们对他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壮丽雄奇,潇洒豪迈,富于想象力,因此人称“诗仙”。但是,你能想到,这么伟大的一位诗人,小时候也是个淘气的孩子,而且特别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吗?  相似文献   

10.
<正>这个暑假,特别建议你带孩子去看看《长安三万里》。因为会有一颗种子,种进孩子的心里,在未来的某时、某地,会被某人、某事、某景所触发,突然生根发芽、长成大树、开出绚丽的花。那一刻,孩子会发自内心地感谢你。情义是世上最珍贵的财富这部电影是以高适的回忆为视角展开的,他和李白是少年情义,他的心中有李白的一生。  相似文献   

11.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王维《少年行》(其三)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其二)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尽管专门吟咏少年的诗数量不及模山范水、状物言志之作,但这类诗大都写得富有诗味,颇具特色。上录唐代诗人王维与李白的《少年行》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比较赏析这两首同题之作,对当代诗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当不无裨益。“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王维的…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诗词,这一朵文化阆苑里的奇葩,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人们的精神力量。初中生成处于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加强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唐宋文坛浩瀚璀璨的天空曾经出现过两位才气纵横的文学巨星———李白和苏轼,他们以天才的创作给传统意象注入了新的内涵,成就了中国文学最瑰丽的华章,同时也进入了中国人最深层的内心世界。对李、苏二人喜用的意象,如“月”和“酒”,古今多有阐释且见仁见智,笔者拟从比较的角度,谈谈李白和苏轼在这两种意象使用上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李白和苏轼都是沐浴着巴风蜀雨成长的天才文豪,艺术造诣臻于绝顶,千年之后仍少有人能望其项背。李白天纵奇才,是中国唯一的“诗仙”;苏轼少年驰誉,无论是诗词文赋还是绘画书法,在当时均为一流名家。对李、苏…  相似文献   

14.
林俊雄 《师道》2008,(5):55-55
当空皓月,清辉满屋。没有苏轼“欣然起行”的雅兴,没有李白“举杯邀约”的情怀。点燃一支香烟,仰望深邃的夜空,感受生命的律动:人生,戏剧般。走过童年的无知与任性,淌过少年的烦恼与狂妄,迎来青春的冷静与责任。  相似文献   

15.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这是一首千古绝唱、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唐朝大诗人李白十分赞赏,后人广泛传诵。李白与崔颢是挚友,他在晚年与崔颢相识后,对崔颢的才华非常赏识,也非常敬重他。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在江夏(今武汉)牛渚矶与崔颢认识后,两人关系十分融洽,遂成莫逆之交。崔颢在这年秋天写下脍炙人口的《黄鹤楼》。崔颢是唐朝著名诗人,汴洲人氏,生长于京城长安(今西安),少年时就胆识过人、才华出众,写…  相似文献   

16.
李白终其一生都在践行宛如预言般的"谪仙"使命,希企能够像道教始祖老子一样"为圣者作师",佐君致太平,而后复返仙界,无死无忧。从少年游历、遍访神仙到中年求取"功名"、辅弼"天皇",再到拜受道箓、入道烧炼服食,其间虽亦有或来自儒家之用世观念,或源于诗人自身强烈欲望的思想元素,但总体上说,将治国治身信仰兼于一体的道教堪谓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底色。鉴于李白始终如一的深厚道教信仰,以及剑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涵,我们有理由说作为道教徒的诗人李白,他对剑的钟情虽有其粗犷豪放之性格与尚侠之文人心态的原因,但道教法剑的信仰内核在其心态之塑造以及思想之流露、作品之构思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李白的崇道旨趣,从早、中期到晚期有一个由"托形剑化"而至神仙服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王娟 《考试周刊》2012,(30):37+22-37,22
我非常喜欢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数人喜爱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似青丝暮成雪。”只是,若无杜甫少年时的壮游,怎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满怀?若无李白的少年壮游,中国文学史上怕又少了一颗璀璨的明星。若无李煜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又怎写得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纵观历史,在文学史上留下灿烂一笔的文章,大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那当今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否可以脱离生活呢?其实这早已是一个被证明了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自信、天真、狂傲、仗义是李白性格的主要特征 ,而性格又表现为某种气质 ,李白的诗人气质主要体现于自信、天真、狂傲和仗义。李白的气质造就了他的诗仙地位 ,同时李白的气质也导致了他政治上的失败。作为诗人 ,李白登上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参与政治 ,李白每每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9.
(4)联想发现法,联想发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事联想发现,即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二是概念联想发现,即由于某概念而想起其它的概念。先看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据说少年的李白曾一度  相似文献   

20.
王成 《绥化学院学报》2011,31(1):98-100
朝鲜诗家李溟对李白诗歌的审美批评,包括李白诗歌的源流、李白诗歌的意象、李白与其他诗人的比较等内容。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批评体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李白的域外的诗评视角与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